上個世紀50至80年代,朱光亞同志擔負起組織、領導我國“兩彈”研制的重任。幾十年里,他嘔心瀝血、忘我工作,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建立了不朽功勛。
從朝鮮戰場回國后,朱光亞先后參與了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物理系和北京大學物理研究室的創建工作,為我國核物理人才隊伍培養作出了貢獻。組織領導核武器研發工程期間,朱光亞擔任技術總負責人,組織制定科研計劃、任務分解、確定技術路線、組建科研隊伍,并具體指導點火中子綜合可靠性檢驗方法等課題攻關;參與起草《關于自力更生建設原子能工業情況的報告》,論證提出兩年內進行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目標;主持起草《原子彈裝置科研、設計、制造與試驗計劃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和《原子彈裝置國家試驗項目與準備工作的初步建議與原子彈裝置塔上爆炸試驗大綱》兩份綱領性文件,對按期實現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目標起到重要作用。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掌握核武器技術的國家。此后,朱光亞又參與組織領導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第一次核航彈空投爆炸試驗、第一次“兩彈”結合試驗、地下核試驗等重大科研試驗任務,均取得圓滿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從第一代核武器到第二代核武器,從地面、空中試驗到地下平洞、豎井試驗,我國共進行了45次核試驗,以較少的次數實現了核武器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朱光亞從事核事業半個多世紀,我國核武器發展的每一個重大節點、每一項重大突破、每一次重大試驗,都凝聚著他的智慧和汗水。1996年,我國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后,朱光亞積極參與組織禁試后的科學試驗,推動新形勢下核武器技術的發展,奠定了我國保持核威懾有效性的堅實技術基礎。
培養核物理人才隊伍
(一)領導創建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
1952年,中央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學校抽調骨干教師在東北人民大學建立數學、物理、化學3個理科系。朱光亞和許慧君被抽調至東北人民大學。1952年12月,朱光亞從朝鮮戰場回國后,直接趕赴東北人民大學報到。在東北人民大學任教期間,朱光亞先后擔任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物理系代系主任等職。他起草制定的《物理系專業與專門化設置意見》《物理系青年教師培養計劃》等文件,為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初創時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承擔繁重的教學組織管理工作的同時,朱光亞主講大學普通物理力學、熱學、原子物理學等課程,在東北人民大學培養了許多優秀的物理學人才。
(二)領導創建北京大學物理研究室
1955年,為培養原子能科技事業人才,推動原子能事業快速發展,錢三強遵照上級指示,推薦東北人民大學的朱光亞、浙江大學的胡濟民、北京大學的虞福春等人,領導籌建北京大學物理研究室,從全國幾所重點大學抽調高年級學生來此學習。1955年5月,朱光亞調回北京,領導籌建北京大學物理研究室。1958年12月,北京大學物理研究室改稱北京大學原子能系;1961年6月,改稱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從創建之日起,北京大學物理研究室就擔負起為我國原子能科技事業培養專門人才的重任,此后始終與我國原子能事業的發展密切相關。
參與核反應堆科研工作
1956年9月,朱光亞調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子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在錢三強的領導下,與何澤慧一起組織開展中子物理和反應堆物理研究,參與了蘇聯援建的核反應堆建設和啟動工作,發表了《研究性重水反應堆的物理參數測定》等論文。1959年2月24日,朱光亞領導設計、建成的輕水零功率裝置達到臨界質量,跨出我國自行設計、建造核反應堆的第一步。
參與組織領導核武器研發工程
1959年7月1日,朱光亞調任第二機械工業部核武器研究所(1964年改為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簡稱九院;現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所長,主管科研工作,擔負起參與組織領導核武器研發工程的重任,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第一次核航彈空投爆炸試驗、第一次“兩彈”結合試驗、地下核試驗等一系列重大核武器試驗任務中殫精竭慮、屢建功勛。1996年,我國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后,朱光亞積極參與組織禁試后的科學試驗,推動了新形勢下核武器技術的發展,為我國建立起精干、有效的核自衛力量作出突出貢獻。
參與組織領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任務
1962年,朱光亞主持起草了《原子彈裝置科研、設計、制造與試驗計劃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和《原子彈裝置國家試驗項目與準備工作的初步建議與原子彈裝置塔上爆炸試驗大綱》這兩份綱領性文件,對爭取在兩年內實現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目標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加強對原子彈研制工作的技術指導,二機部核武器研究所設立了產品設計、中子點火、冷試驗、場外試驗4個技術委員會,朱光亞兼任中子點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此后,朱光亞與李覺、吳際霖等人組織在北京的科研、生產人員及大批技術骨干開赴青海核武器研制生產基地,全面開展理論、試驗、設計、生產等各方面工作,形成了研制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總攻局面。1964年10月16日15時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試驗結果表明: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從理論、結構、設計、制造到引爆控制系統、測試技術等均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參與組織領導我國第一次核航彈空投爆炸試驗任務
早在研制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裝置時,核武器研究所就已考慮到機載核航彈的問題。朱光亞于1962年參與起草“兩年規劃”和主持制定“兩個綱領性文件”時,也對核航彈作出了安排。朱光亞、郭永懷、龍文光等人組織科技人員同有關部門協作,開展核航彈研制工作。至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裝置爆炸成功時,核航彈的氣動外形、彈體結構和總體布局以及引爆控制系統的設計都已確定,運載核航彈的飛機也改裝完畢。1965年5月14日10時,我國第一次核航彈空投爆炸試驗在新疆羅布泊試驗場區成功進行。這標志著我國擁有了能夠用于實戰的核武器。
參與組織領導我國第一次“兩彈”結合試驗任務
早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的攻關時期,朱光亞就與核武器研究所其他領導根據上級指示精神,部署了原子彈配導彈的前期探索研究工作。1963年,開始進行核彈頭、核裝置理論研究和引爆控制系統預研。1964年春,朱光亞與李覺、吳際霖等人組織制定了核彈頭研制工作計劃,并根據聶榮臻的指示,提出了導彈核彈頭協作任務的主要設計、試驗項目及工藝、定型等進度計劃。1964年4月完成核裝置理論設計方案后,迅速轉入了工程設計階段,開展了起爆原件和大型爆轟試驗,進行了核裝置結構設計和工藝試驗。1965年6月,朱光亞與其他同志一起,根據研制工作進展情況,組織討論并修訂了研制工作計劃。1966年10月27日9時許,我國第一次導彈核武器發射爆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擁有了可用于實戰的核導彈。
參與組織領導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任務
1965年8月,朱光亞組織起草了《關于突破氫彈技術關鍵問題上的工作安排》,對必須重點解決的理論方案和熱核材料制備兩個關鍵問題,尤其是氫彈原理的突破,作了統籌安排部署。在朱光亞支持下,彭桓武、鄧稼先領導的核武器研究院理論部組織力量對氫彈原理展開多路探索。1965年年底,于敏帶領的部分科技人員探索到一種新的制造氫彈的理論方案。經過各部門大力協同和艱苦努力,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成功,這是我國掌握氫彈技術的重要標志。1967年年初,氫彈試驗的理論方案完成后,氫彈裝置結構設計、制造等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起來。1967年6月5日,氫彈裝置加工完畢,3天后運抵試驗基地。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爆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在我國核武器發展史上樹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參與組織領導地下核試驗任務
1963年,美、蘇、英三國簽訂《關于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試驗的條約》,妄圖把我國的核事業扼殺在搖籃里。根據朱光亞等人的建議,1963年9月,中央專委決定,在抓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同時,把地下核試驗作為設計項目。1964年,朱光亞根據周恩來和中央專委的指示,提出要在抓緊進行第一次核航彈空投爆炸試驗任務準備工作的同時,開展地下核試驗技術研究和準備工作。1967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在國防科委領導下,朱光亞、王淦昌、程開甲、鄧稼先等人討論了我國首次地下核試驗的目的、試驗項目、工程要求等,地下核試驗準備工作全面展開。1969年9月19日,中央專委批準朱光亞等7人組成我國首次地下核試驗領導小組。9月23日,朱光亞、王淦昌、程開甲、彭桓武等人在現場指揮我國首次地下平洞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從第一代核武器到第二代核武器,從地面、空中核試驗到地下平洞、豎井核試驗,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和主持了我國40余次核試驗中的每一次試驗,其中30多次親臨試驗一線組織指揮。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和部隊指戰員的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到20世紀80年代,我國成功實現了將核試驗由地面轉入地下的目標,推動了核武器技術的持續發展。
推動我國戰略核威懾力量的創立、發展
朱光亞參與指導了我國第一代近程、中程、遠程、洲際戰略核導彈和潛地核導彈,以及核潛艇的研制,為戰略核威懾力量的創立、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參與組織領導第一次“兩彈”結合試驗任務之后,朱光亞又參與組織了多種戰略導彈熱核彈頭的研制工作。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的核導彈已發展出近程、中程和洲際等一系列類型。為推動戰略核威懾力量全面深入發展,從1958年年初我國第一座試驗型原子能反應堆開始運轉之后,我國導彈核潛艇的研制就被提上議事日程。在核潛艇的研發過程中,朱光亞多次參加科研會議,提出了很多寶貴意見。1974年8月1日,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艘核潛艇正式列入人民海軍戰斗序列。1982年10月12日15時,我國首次以潛艇從水下向預定海上目標發射運載火箭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次試驗的成功,為潛地導彈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朱光亞對我國核戰略的理解十分深刻,多次強調必須從我國安全戰略需要和國情出發,始終堅持精干、有效的原則。正是由于遵循了上述原則,保證了我國核武器的發展始終堅持有限目標、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用較少的投入和很少的試驗次數,使我國的核武器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立起一支適應國家安全需要的戰略核威懾力量。
推動新形勢下核武器技術的發展
1996年7月29日9時,朱光亞參與組織領導的又一次地下核試驗取得成功。當晚,我國政府鄭重宣布:從1996年7月30日起,我國暫停核試驗。同年9月29日,我國政府在第51屆聯合國大會上簽署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全面停止核試驗前后,朱光亞敏銳地指出,核武器技術的發展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他積極主張并參與組織禁試后的科學試驗,奠定了我國保持核威懾有效性的堅實技術基礎。
(編撰:鄭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