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事業的領航人朱光亞縱覽全局,心系祖國,保衛的是國家,捍衛的是尊嚴,顯示的是中華民族的錚錚傲骨!朱光亞長期擔任科技戰線高級領導職務,以敏銳的戰略眼光和深邃的戰略思維,準確把握事關國家安全核心利益與軍事科技發展動向的重大問題,多次向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提出戰略咨詢建議,在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研究與制定、“863”計劃制定與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前期論證等重大工程和科技項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朱光亞始終站在世界科技發展前沿,著眼國家科技長遠發展,善于進行戰略思維、戰略謀劃和戰略管理,科學把握和判斷事關國家核心利益、科技發展動向與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重大問題,適時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提出戰略咨詢建議,是一位名副其實、當之無愧、各方公認的戰略科學家。朱光亞具有敏銳的戰略眼光,多次參加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朱光亞具有卓越的領導才能,善于著眼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的大局統籌協調,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經過綜合研究分析,形成符合實際的決策建議,使我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始終能突出重點、實現突破。此外,朱光亞還非常重視基礎人才的選拔、培養,以強烈的愛才意識提攜后輩、傳帶新人,在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期間創辦了青年學術年會和青年科學家論壇,使一大批青年科學技術骨干得到展示才華的機會。朱光亞鞠躬盡瘁、科學報國,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我國科技事業。
推動核能和平利用、造福社會
1971年,剛剛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朱光亞受命參與組織領導我國第一座核電站的籌建工作。他與二機部領導同志一起提名推薦專家參加核電站的研究、設計,迅速組建起一支具有較高水平和較強科研能力的技術專家隊伍,著手核電站的探索研究和調查論證。1974年3月,周恩來抱病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會議,聽取核電站設計方案匯報。會上,朱光亞說明了這個方案的可行性。會議批準了這個方案,并決定列入國家專項工程,定名為“七二八工程”。此后,受“文化大革命”影響,在周恩來病重和逝世后的幾年里,核電站建設遲遲不能進入工程實施階段。直到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后,核電站建設才被重新提上重要日程。朱光亞親自參與領導了核電站的踏勘選址,親赴浙江、江蘇、上海多個選點考察,最終于1982年選定了位于浙江省海鹽縣秦山鎮的廠址。1984年2月,朱光亞代表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和國防科工委主持了秦山核電站擴大初步設計的審批會議,審查批準了擴大初步設計方案,并對工程建設中將要面臨的重大關鍵問題和工程進度等作出了決策。1985年3月,秦山核電站正式開工,設備研制同步進行。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站首次并網發電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技術的重大突破,結束了我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
參與組織領導“863”計劃
“86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是朱光亞貫徹軍民結合方針、參與組織領導的又一項國家重要工程。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蓬勃興起,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朱光亞敏銳意識到激光技術、電子技術等新興技術領域將會發生深刻變化。1983年,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蘇聯、西歐、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相繼提出高技術發展計劃。我國有關部門和單位紛紛召開研討會研究對策。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4位著名科學家聯名上書鄧小平與中共中央,提出“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重要建議。此后,國務院組織全國200多位著名專家學者進行了充分的專題研究,制定出我國第一個軍民結合的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作為國務院高技術協調領導小組成員、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主任和著名科學家,朱光亞參與組織指導了激光技術、核技術、電子技術、新材料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計算機技術等一系列高技術研究發展座談會,親自參與組織指導專家論證工作以及《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的起草。1986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批準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這標志著我國科技領域的宏大工程“863”計劃開始組織實施。
參與指導載人航天工程前期論證
1982年7月至2005年12月,朱光亞先后擔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總裝備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在此期間,朱光亞作為國務院高技術協調領導小組成員,參與指導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前期論證工作。朱光亞認為,載人航天事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顯著標志,對我國保持大國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有著突出作用,能帶動科學技術中許多領域的發展。1990年3月,朱光亞與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秘書長王壽云在《對載人航天意義的再認識》一文中再次闡明了載人航天的意義。朱光亞強調,要首先做好頂層戰略層次的概念研究、論證工作,并提出“適度目標的選定,要注意國家戰略的研究”、“建立空間基礎設施只能是適合我國國力的配套的空間基礎設施”等九點意見。除了頂層戰略層次的概念研究、論證外,朱光亞對載人航天技術的具體系統概念研究也很關注。朱光亞提出,航天技術領域各主題要做好發展戰略研究,通過發展戰略研究制定出本領域主題的發展藍圖,明確研究方向、任務目標、指導思想、研究重點和具體技術路線發展策略等,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技術發展之路。1992年1月8日,中央專委召開第五次工作會議,討論了載人航天的問題,同意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從發展載人飛船起步,邁出了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此后,相繼進入了載人航天工程的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和組織實施階段。
推動我國軍備控制研究事業
20世紀80年代,朱光亞注意到隨著我國改革深入和開放擴大,世界形勢特別是軍控形勢直接影響著我國尖端武器技術的發展。朱光亞開始倡導并組織核軍備控制研究,認為這是維護世界戰略穩定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他在與杜祥琬等人合寫的《淺談軍備控制中的物理學問題》一文中,首次提出軍備控制物理學是物理學應用研究的一個新的分支。朱光亞認為,軍備控制不僅是政治、外交方面的問題,還涉及許多科學技術問題,應從科學和技術上支持國家外事工作。為此,他多次召集有關同志進行研究,討論如何擴大研究隊伍和深化研究;并提出要在工作實踐中發現人才,搞一個干實事的小組。在朱光亞領導下,成立了由核技術、軍事、外交等領域專家組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研究組織,廣泛深入地開展軍控研究和交流工作。在朱光亞的積極推動下,我國核軍控研究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取得了豐富成果,有力配合和支持了國防科技發展及外交斗爭。
開創中國工程院事業
在1994年6月舉行的中國工程院成立暨首屆院士大會上,朱光亞得到院士們的一致擁戴,以全票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在朱光亞領導下,中國工程院準確定位為我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確定了“院士隊伍建設”和“戰略研究與咨詢”兩個主要發展方向,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程序,為中國工程院的初創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1994年至1998年,朱光亞在擔任中國工程院第一任院長、黨組書記期間,帶領中國工程院全體院士,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貢獻了聰明智慧,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我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編撰:張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