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年齡的增長帶來的機體的變化和社會角色的變化,使得住區成為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之一。 住區承載著老齡人群的日常生活、運動鍛煉、社會交流等主要行為,住區公共設施作為與老齡人群距離最為貼近的公共設施的一種特有形態,其完善性和適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老齡人群的晚年生活質量。 因而,深入分析老齡人生活特點,了解其需求,設置健全的住區設施,便成為順應人類文明發展,滿足社會進步要求的必要事情。尤其在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對老齡人群相關需求的滿足更為重要。 本課題旨在通過對住區公共設施相關問題的研究,剖析住區公共設施的必要性和其設置的科學性、合理性、美觀性、人性化等要點, 以期更好的滿足住區老齡人群的生活與休閑需求,繼而促進城市公共文化建設,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和諧發展起到必要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老齡化? ?老齡群體? ?住區? ?服務設施
一、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適老化建設的必要性
從《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確定的老齡事業目標任務的基本完成,到《“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提出,從“2011年到2015年間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萬;老年人口比重將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遞增0.54個百分點”,到“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各項數據的統計,均表明老齡關愛問題已經成為備受國家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在養老體系建設中,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都是當前亟待發展的重要養老模式,而無論是哪種模式,都對社區環境的適老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健全,且切實做到從老年群體的特殊性考慮,具有顯著的針對性,才能夠讓國家的老齡事業發展落到實處,才能真正實現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的目標。
本文將著重從住宅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置以及社區服務角度,從適老性層面進行一定的討論。
二、老年人的特殊性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機體發生著相應的變化,老年群體的生理條件、心理因素、行為特征都產生了很大變化。這種特殊性,便導致老齡群體對社區環境和設施的要求與普通人存在較大差別,尊重和重視老年人的生理、心理、行為特征,有針對性的進行考量,是建設具有適老性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基礎和前提。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老年人生理特征的變化體現在其行為及感知各方面能力的下降。例如,老年人的肌肉細胞數量和再生能力都在下降,從而引起其動作的遲緩、力量減小、容易疲勞等相關問題。老年人感知系統會因為機體衰退或病變而退化,如:視力下降、色彩辨識度低,聽力衰退甚至失聰,嗅覺能力衰減等等各種狀況。此外,記憶力減退、失憶等問題也會隨著人年齡的增長日趨暴露。 這些機體的變化讓老年人的群體特征變得非常明顯,對其互動條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伴隨著生理的衰老,老齡群體的心理也在逐漸的發生著變化。老年人生理機能得衰退、社會角色的變化、收入的變化等相關因素的綜合出現,容易使老年人產生各種消極和焦躁情緒,同時伴隨著無社會存在感和自卑感等心理現象的出現。離開工作崗位后,環境的變化、活動內容的變化,促使老人盡快適應新的生活狀態,加之子女又多因忙于工作疏于陪伴,導致老人產生遭遇冷落、疏遠的感覺,甚至產生“自我負擔”感。此類現象極大的影響了老年人的心理狀況,直接導致其生活質量的下降。
(三)老年人的行為特征
居家老人日常活動有著特定的規律,分析其行為特征,能夠對其活動所需場所、設施形成客觀認識,為公共服務設施的科學設置做好必要準備。老年人的日常活動具有聚集性、時域性、區域性等特征。人到老年,經歷了漫長的人生歲月,形成了程式化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特有的人生經歷。因此,當老人參與日常活動時,會逐漸根據社會背景、文化修養、興趣愛好等主觀因素差異自然聚集。對于居家老人來說,其日常活動有著明顯的規律。根據相關資料,老年人的室外活動相對集中于四個時間段,分別從事著不同的活動。早晨6~7點大多進行晨練,上午9~11點主要以購物為主,下午2~5點基本是閑談時間,而傍晚則多以散步和小運動量的群體活動為主。老年人的心理狀況決定了其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就活動場所而言也是如此,老年人習慣于在以家為中心的熟悉的場所活動,形成一定的區域性特點。對老年人日常行為的分析,可以有效的梳理出老年人群的活動場所需求,進而對設施進行細致分析,以為住區養老設施的適老性設計提供有效的依據,對研究老年人公共服務設施起到保障作用。
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適老性的幾個著重要求
住區公共設施是實現住宅小區功能的基本保障之一,科學、合理、人性化的住區公共設施既是體貼民意、服務于民的公共服務意識的體現,又是體現城市的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而在老齡化時代背景下,順應社會需求,注重對數量日趨增長的老齡群體的服務,根據其群體特殊性進行設施的相關要素的考慮尤為重要。
(一)設施屬性的適老性要求
安全性是住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首要屬性。老年群體活動能力下降,肌體脆弱,安全保障不容忽視。設施自身的牢固性、穩定性和可應用性都應作為基本要求。無障礙是公共服務設施價值實現的保障。高齡群體和不同程度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存在著行動不便的狀況,設施的設計需充分考慮可操作性、可達性,使得無論是肢體還是感官方面的失能老者都可享受設施的功能。符合人機工程是設施的另一基本要求。由于身體機能具有一定特殊性,老年人群所使用的各種設施的尺度、材質,甚至色彩等因素也尤為重要,這是從生理與心理兩個方面對老年關愛的體現。公共服務設施應具有便利性、舒適性和親和感。公共服務設施的位置選擇應統籌考慮整個住區居民使用的便利,對于其設施設備的配置應考慮一定的舒適性。親和感是從精神層面對設施提出的要求。具有親和感的設施能夠吸引使用者的體驗,尤其對老年人來說,可以讓其從焦慮的狀態中解脫出來,心情釋然的參與公共生活。
(二)社區服務的老齡關愛體現
年歲的增長,催使老年人進入體弱多病的狀態,繼而產生的連帶效應也逐漸表露。醫療服務的及時性和應急聯動的有效性對于老年人生活的保障至關重要。智能報警和聯動體系應及早的介入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中,促進社區保障體系的完善。以避免因缺乏與外界聯絡的有效機制和手段而造成老人發生意外時無法得到及時救助情況的發生。此外,一些獨居老年人,特別是身體部分失能者,對繁雜的家務活動難以做到完全自理,需要得到外界的幫助,這便對社區養老家政服務提出了要求。精神生活質量的提高是獨居老人更渴望的事情。單一生活和獨處使得獨居老人變得孤獨寡言,久之會加劇老年人對生活無趣的厭倦和無望。因而,情感關愛成為社區服務的一項重要任務,適宜的聯誼活動,定時的走訪問候成為必要。
四、具有適老性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設置
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設置當根據老齡群體的特殊性進行針對性的設計,無論是設施類別的設置,還是具體形態等因素的細節設計,都應具有老齡適應性。
(一)統籌公共服務設施,保障社區養老需求
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促使現代社區建設趨于完善,一般情況下近年來建設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比較完備,但其建設指標大都針對普通居住小區,對于傾向于養老或適老性要求來說,尚存在很多不足。適老型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在服務功能的篩選,處所位置的確定等因素需著重考慮老年人的特殊性。功能應主要圍繞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動所需進行設置,例如普通就醫需求、生活用品購買需求、社交需求、休閑娛樂需求、康體健身需求,以及一般性的金融、通訊、交通需求等。這些公共服務設施的設置應采取就近和均衡原則,確保對于居住集中區的相對就近和分布均衡,以盡可能提供給大多數居住者便利。而其他教育、商業等使用群體跨度較大的公共服務設施則應處于較邊緣位置,以此為老年人使用頻率較高設施提供更多空間。
(二)加強醫療衛生設施建設,提供社區就醫便利
從便利程度講,社區醫療衛生設施是實用性最強的健康保障場所。對老年人而言,因其身體條件減退,容易患有長慢性疾病,也容易產生突發疾病。慢性治病多以維持性治療為主,所以具有相對穩定性和長期性的特點,遠距離的頻繁就醫對老年人來說是一種負擔,而在社區醫療機構就近就醫能很大程度上減少無為的勞頓。社區醫療設施對于突發疾病也同樣因其就近的特點而更具有有效性。
在社區醫療機構中,可以根據老年人身心特點設置專門診區或診室,針對老年人常見病進行保健預防和常規治療,讓老年人享受更為便利的“老有所醫”利好政策。對于高齡或行動不便的老年病患,在其治療方案簡單,病情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還可通過社區醫療機構進行居家治療的方式,切實解決就醫困難問題,強化老年關愛。
(三)配備康體運動設施,存進老年人身體健康
運動是促進身體機能良性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是對老年人,疏于運動將很快導致抵抗能力下降、身體柔韌性降低、體能下降等情況。老年人身體條件決定了老年人只適合做小負荷的有氧運動,例如散步、慢跑、健身球、健身器材、門球、太極拳、舞蹈等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從體力、耐力、靈活性等方面對老年人身體進行有效改善,促進其肌體機能,有助于增加抵抗力,提高心肺機能,促進心血管健康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置中,要考慮必要的場地和設施,結合小區建筑的整體布局,合理分配和組織運動性場地的數量和位置。可以結合建筑區域劃分需要設置慢跑道,利用樓宇間場地設置靈活分散的非器械運動點,在社區中相對集中的場地設置活動空間需要較大的運動項目等。運動設施設置中,除了對設備的選擇應注重安全實用的原則之外,應和綠化系統有機結合,不僅可以通過綠化進行降噪,同時綠化還可以提供大量負氧離子,進一步促進肌體健康。運動場地中座椅的設置應合理,數量、位置、尺度、材質等因素都是考量的內容,要做到位置便捷,數量合理,坐感舒適。
(四)建設文化娛樂設施,豐富老年群體文化生活
對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滿足是老齡關懷思想的直接體現,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對于絕大多數老年人來說,日常閑暇時間較多,各種文娛活動的參與既能愉悅心情,又可以在活動參與過程中得到身心健康的補益。在社區建設中,應考慮可供進行棋牌書畫、吹拉彈唱、舞蹈等各項文娛互動活動設施,讓社區老人能夠有條件追求晚年精神生活。
(五)創建情感互動空間,實現精神愉悅
老年人肌體條件的衰退讓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都逐漸進入慢節奏狀態,一些老人變得沉默寡言,甚至極端者產生自閉現象。因此,在老年人日常生活和社區公共服務中因多開展互動性、參與性活動,讓老年人能夠在社交中重新敞開心扉,同時借助參與行為對身體和思維的調動提高老年人的身心活動能力,達到愉悅和康健的雙重效果。因而,公共服務設施的設計應考慮空間的開放與互動性,以保障參與性活動的開展。同時,社區中應考慮親自互動空間的設置,讓老年人在親自互動過程中享受親情,感染活力。
五、結語
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增強老年關愛,已經是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的重點社會問題,是我們目前面臨的重大責任之一。本文通過對老年人身心及行為特征的分析,了解到老年群體的生活及精神所需,并以此對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適老性方面做了一些探討,希望能夠為建設老年人宜居型社區的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李飛.老齡化背景下的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劃策略探究[J].中外建筑,2017,(05):128-131.
[2]胡庭浩,胡庭浩,程冬東,etal.基于老年友好型城市視角的徐州老年公共服務設施建設[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1):15-18.
[3]白寧,吳蘇,莊潔瓊.西安城市老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現狀及更新[J].建筑與文化,2017,(10):93-94.
[4]于一凡,田菲,賈淑穎.上海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體系研究[J].建筑學報,2016,(10):93-97.
(作者簡介:于鵬,山東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