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戈
在許多星際旅行的電影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星際旅行者們被封鎖在一個個冬眠艙里,當到達目的地時才重新醒來。可電影不是現實,我們目前還未能重現電影中的冬眠情節。
但“冬眠”這個詞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像蝙蝠、青蛙這樣的動物,為了適應冬季和維持能量,會減少生命活動量到最低狀態,并進入冬眠。而人是不會冬眠的,甚至還可能在大雪紛飛的嚴冬里堆雪人、打雪仗。但在南極洲,事情似乎超出了人們的認知:人類也會“冬眠”。
長期以來,南極洲被認為是最不適宜居住和對人類最不友好的地方,它跟火星一樣,對人類充滿了敵意。所以科學家們駐扎在這里,并進行一些關于火星的重要科學研究。比如科學家們發現,在南極東部2.4千米厚的冰層之下有一個終日不見陽光和空氣的惠蘭斯湖,但在這個湖中,卻有著依靠氨氣和甲烷就可維持生命的微生物。同樣,在火星南極冰蓋下方,也發現過一個類似的湖泊。科學家推斷,火星湖泊中可能也存在微生物。
這些駐扎在南極的科學家在研究極端環境中生命的活動狀況,但他們的活動也引起了某研究人類活動的團隊的關注。這個團隊對南極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長期研究,并揭示了一種極少數人能夠經歷的現象:心理冬眠。當人們被孤立地關在黑暗和極端的環境中幾個月時,就可能會觸發這一現象。不過他們的心理冬眠不會像動物一樣呼呼大睡。
為了了解心理冬眠有著什么樣的癥狀,研究團隊對南極洲的科學家們進行了長期的心理狀況調查。研究團隊共調查了27名科學家,并讓他們在長達十個月的時間里(包括冬季,在這段時間里,研究人員可能有六個月完全接觸不到陽光),記錄下他們的睡眠狀況和不同時期的不同情緒。
研究團隊發現,被調查者在冬季沒有陽光的時候,不僅睡眠質量下降,還會散發消極情緒,不關心環境和同事,對身邊事物的變化也毫不關心。而在有陽光的時候,睡眠質量開始上升,消極情緒也會轉為積極情緒,也開始重新關注身邊發生的事情。
為什么南極的科學家們會在冬季沒有陽光的時候出現這種睡眠質量下降、情緒消極的現象呢?原來,在黑暗籠罩的日子里,色彩、氣味和聲音幾乎都不存在,這些都增加了他們的孤獨感,這種感覺有時會破壞他們的生物鐘,使得他們難以入睡。并且由于嚴冬時節的南極更加寒冷,他們如果走出基地,需要穿上更多的衣服,嘴唇和皮膚也可能會開裂,這樣的狀況限制了他們在戶外的時間;另外,在冬季,外援可能難以抵達基地,他們還需要自行解決一些困難,每天都能見到的都是極為熟悉的同事,接觸不到其他人。他們就像被困在籠子里一樣,處處被約束,在這種環境中,人的情緒自然不會好。
在這樣黑暗、禁閉的約束狀態下,南極的科學家容易呈現出明顯的心不在焉和走神的狀態,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他們還會變“懶”,對環境的反應也變得緩慢,看上去像是冬眠了一樣。
心理冬眠對南極的科學家有什么影響呢?想象一下,如果你也在南極待上好幾年,你會遇到什么?可能是酷冷的嚴寒,也可能是暴風雪像冷冽的刀一樣刮過你的臉;如果剛好有一個你非常討厭的人和你一起待在南極,你可能還會每天都和他見面,這樣令人心煩的見面是不是還不如“冬眠”呢?如此看來,讓人們不再關注身邊事物的心理冬眠似乎還是有好處的,畢竟沒有人愿意承受生理和心理上的雙重折磨。
因為南極與火星環境相似,心理冬眠除了對南極科學家有好處之外,對之后的火星旅行甚至移民同樣也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假如在未來的某一天,你可以去趟火星或者定居火星。在前往火星的途中,你可能會遭遇長期的隔離,在這種封閉狀態下,心理冬眠也許會成為你應對封閉環境的最佳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