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3月27日文章,原題:中國不會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外界總是盯著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因為大型經濟體幾十年保持每年10%的增長率是空前的,而中國從1980年到2011年間就做到了。但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降到了7.2%。李克強總理在最近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2019年的增長目標定在了6%至6.5%的范圍。
對于“中國懷疑論者”來說,這是一個“證明自己”的時刻。這似乎印證了可怕的中等收入陷阱的警告——快速增長的發展中經濟體在第一次嘗到繁榮的甜頭時,往往會回到一個弱得多的增長軌道。對這一現象的早期研究在預期方面是準確的:隨著人均收入進入1.6萬美元至1.7萬美元的區間(按2005年美元購買力平價算),可以預期持續的經濟增速將放慢大約2.5個百分點。
對于“中國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判斷,筆者有以下五個理由駁斥。
第一,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根本不存在。中等收入陷阱是蘭特·普里切特和勞倫斯·薩默斯基于對125個經濟體在1950年至2010年間表現的廣泛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他們能想到的最好結果是增長不連續和均值回歸的強烈趨勢。在最近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薩默斯進一步評估了快速增長的發展中經濟體可能出現的結果,他將經濟放緩的任何逆轉都稱為僅僅是縮小“后奇跡時代差距”的一種趨勢。毫無疑問,統計上呈現的這種周期性增長差距,與陷入增長陷阱、不能自拔的狀況大不一樣。
第二,將陷阱門檻固定在1.6萬至1.7萬美元的區間或許是一種很好的文學手法,但在動態的全球經濟中,這基本沒有實際意義。自2012年有關中等收入陷阱的早期研究發表以來,世界經濟增長了約25%——收入標準也應相應提高。
第三,并非所有增長放緩都是同一回事。從一個經濟領域向另一個領域的結構性轉變會讓人覺得增長中斷了,而實際上可能是有意實施再平衡政策的結果。當今中國正從增長較快的制造業和其他第二產業向增長較慢的服務業(第三產業)轉型。如果這種轉變是中國戰略再平衡的預期結果,增長放緩就不那么令人擔憂了。
第四,目前中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挑戰,遠比增速放緩是缺口還是陷阱來得重要。中國確定了要從進口向本土創新的轉變。對于尋求邁入技術前沿的發展中經濟體而言,中等收入還是高收入是相對而言的。盡管周期性的外部干擾,會產生暫時影響,但趕上前沿國家,加入這些國家的行列并努力超越這一水平,才是經濟發展的最終回報。
最后,在決定一國發展前景方面,生產率增長遠比GDP增長更重要。筆者更擔心的是中國掉入生產率陷阱而非GDP增長陷阱。過去5年的趨勢其實鼓舞人心:每年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約為3%,第三產業增長尤其強勁。服務業為主的中國經濟再平衡,正給整體經濟帶來有意義的生產率杠桿效應。
因此,沒錯,中國10%的增長時代已經結束。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真正的原因是中國產出從數量向質量轉變。▲
(作者是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兼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