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遼寧省脫貧攻堅“決戰年”。中國醫科大學黨委積極響應中央和省委號召,派出一批黨員干部深入扶貧一線,他們傳承和發揚紅醫精神,與當地群眾打成一片,從醫療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三方面入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應有的貢獻。
注重醫療扶貧,共享大健康。據了解,遼寧省49萬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的有21.7萬人,占44.6%。中國醫科大學集聚了省內乃至東北三省最優質的醫療資源——擁有技術一流、實力雄厚的三所大型綜合性醫院和三所專科醫院,成為學校派駐“第一書記”的堅強后盾。各附屬醫院積極探索醫療扶貧新路徑,將其與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相結合,讓基層群眾共享大健康。
朝陽市松嶺子鎮是中國醫科大學定點扶貧地區,2014年以來,派駐的工作隊先后協助救治疑難重癥及貧困村民200余人次;附屬第四醫院黨委組織專家醫療隊赴岫巖滿族自治縣前營鎮、龍潭鎮開展了為期兩天的精準扶貧義診活動,為230余位村民開展了義診服務,受到了當地醫療衛生部門和村民的好評。
開展教育扶貧,共圓求學夢。中國醫科大學特別注重扶貧地區的教育事業,捐贈的圖書館成為朝陽市松嶺子鎮中心小學的亮點窗口,為其創辦省級達標校園完成了一個硬性指標。
附屬口腔醫院機關第一、第二黨支部資助了鞍山市輝彤村的兩名貧困大學生;繼續教育學院黨支部和實驗動物部黨支部聯合舉辦主題黨日活動,將受資助的兩名小學生接到沈陽參觀學習。
此外,各基層黨組織將主題黨日活動與教育扶貧相結合已成為一種“潮流”,捐資助學蔚然成風。
探索產業扶貧,共圓致富夢。學校派駐的“第一書記”們各盡其責,通過修路、打造綠色農產品品牌、建立農產品銷售合作社、開發庭院經濟綠色產品營銷等途徑,幫助農戶多渠道脫貧。
“第一書記”蔡志剛與村班子共同努力,成立了興村和樂光伏發電有限公司,項目經費170萬元全部用于天增隆丁甲溝自然村建設。爭取民政部門30萬元建設項目,新建一所老年活動中心。半年時間內建設了4條硬化路,總長6公里,實現了每個自然村都有公路連通。
“第一書記”王建軍爭取到市級扶持項目,獲得扶持資金67.5萬元,帶領村民走出一條“以種植遼寧本地中草藥材為主,發展綠色蔬果粗加工為輔”的脫貧致富之路。
“第一書記”許博將村里產的綠色大米在朋友圈中售賣,5000公斤大米被學校同事搶購一空,其擬開展的中草藥種植項目也得到了政府財政支持。
送醫送藥送健康,扶貧扶志奔小康。中國醫科大學作為省內醫科高校的領軍單位,將盡最大的努力發揮行業優勢,為鄉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群眾提供質優價廉的醫療服務,為建設美麗富裕和諧的新農村、為新一輪東北振興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醫科大學黨委宣傳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