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0年前,中國人民經過近代以來100多年的浴血奮戰,終于奪取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斗,戰勝各種艱難曲折和風險考驗,共和國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值此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本刊分10期推出“砥礪奮進七十年”專題文章,每期重點講述幾件大事,并逐年梳理共和國大事要聞,敬請關注。
?蘇聯援建156個項目
1951年2月,中共中央提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初步設想,并指派中央財經委員會試編五年計劃。1952年8月,周恩來等率領代表團訪問蘇聯,請求蘇聯專業人員幫助完善中國的“一五”計劃。9月22日,周恩來、陳云、粟裕和一部分顧問、隨員回國,李富春留在蘇聯負責談判。
1953年4月初,談判進入關鍵階段。5月15日晚,中蘇雙方正式簽訂了談判協定。協定明確了蘇聯幫助中國設計并援助建設的項目為141項,其中,在代表團去蘇聯之前就已議定的項目為50項,赴蘇聯談判過程中新確定的項目有91項。后來,蘇聯方面同意追加15項涉及軍事工業方面的項目,使總項目數增加到156項。歷時近10個月的談判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在實施“一五”計劃過程中,我國不僅實現了工農業總產值的絕對增長,而且由于投資向重工業作了較大傾斜,國民經濟各行業的比例出現了明顯的變化。至1957年年底,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經從1952年的41.5%增長到56.5%。也就是說,僅僅通過五年的努力,我國的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了農業總產值,標志著工業體系基本建立。
萬隆會議
1954年12月28日至29日,緬甸、錫蘭(即今斯里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等五國總理在印度尼西亞的茂物舉行會議,一致同意發起召開亞非會議,邀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的29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中國政府當即復電同意。
1955年4月13日,毛澤東主席任命國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席亞非會議代表團首席代表,陳毅、葉季壯、章漢夫、黃鎮為代表。經歷千難萬險之后,1955年4月16日,周恩來等飛抵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并于次日到達萬隆。
在會議開始的幾天內,極少數幾個國家代表的發言違背會議的宗旨,反對和平共處。周恩來總理以口若懸河的演講天賦,以大政治家的翩翩風度,立場鮮明地宣傳了中國政府的政策和觀點,消除了代表們的誤解,減少了彼此間的隔閡。在參加亞非會議各國代表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中國代表有理、有利、有節的外交努力下,會議重新回到友好的軌道上。會議本著求同存異、平等協商的精神,集中了各國代表的有益建議與觀點,就亞非國家共同關心的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
萬隆會議是中國走向國際舞臺的重要一步。萬隆會議上確立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對處理亞非各國乃至世界各國的關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這次會議,是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與的情況下召開的屬于亞非人民自己的會議,向世界宣告殖民主義者主宰亞非人民命運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
從反冒進到“反反冒進”
從1955年第四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建設出現了一股層層抬高數量指標和忽視綜合平衡的冒進勢頭,給國民經濟造成了相當緊張和混亂的局面。針對這種情況,在中共中央領導下,周恩來、陳云等人提出了一系列正確措施,及時地糾正了當時經濟建設中的急躁冒進傾向。這不僅使1956年的經濟建設避免了大的曲折,并取得了重大進展,也為1957年國民經濟的順利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隨著1957年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一股更猛烈的冒進勢頭再次卷土重來。發端于1957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屆三中全會的“大躍進”,就是這一冒進勢頭的產物。為掀起“大躍進”高潮,中共中央召開了一系列會議。在1958年1月的南寧會議上,毛澤東開會的頭兩天就抨擊反冒進,指出反冒進使6億人民泄了氣,是政治性、方針性錯誤。南寧會議“反反冒進”,促使黨內急躁冒進的“左”的思想急劇膨脹,全國一些地方和部門開始刮起“大躍進”之風。
此后,隨著“大躍進”之風越刮越猛,各種嚴重的問題逐步暴露出來。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召開的第一次鄭州會議開始著手糾正工作中出現的錯誤,強調要壓縮空氣、反對浮夸。直到1960年冬,農村工作中的冒進問題才得以解決,“大躍進”運動也被叫停。
炮擊金門
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一方面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一方面又作出長久武裝國民黨軍隊、阻止中國政府解放臺灣的決定。1958年5月,美國在臺灣成立“美軍聯合協防軍援司令部”。在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慫恿和包庇下,臺灣方面不斷出動飛機深入祖國大陸內地,散發傳單,甚至對福建沿海地區進行轟炸。臺灣海峽的局勢日趨緊張。
為打擊國民黨軍的囂張氣焰,不讓美國的圖謀得逞,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作出“炮擊金門”的決定。按照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8月23日中午12時,炮擊金門開始。美國政府立即從地中海、舊金山、日本、菲律賓等地調艦隊和飛機集結于臺灣海峽,并公開威脅要把美國在臺灣海峽地區的侵略范圍擴大到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
1960年6月16日,艾森豪威爾到臺灣“訪問”。中央軍委決定:按照單日打炮的慣例,于6月17日艾森豪威爾到臺灣前夕和6月19日離開臺灣之時,福建前線炮兵舉行大炮示威“迎送”艾森豪威爾。在我軍炮擊示威時,金門國民黨軍紛紛上報說:這次比“八二三”炮擊更猛烈,彈著點都在灘頭、水洼和陣地之間,沒有傷亡。與此同時,金門國民黨軍炮兵僅發射了8發炮彈,以示還擊。
1961年12月中旬,遵照中央軍委關于保持臺灣海峽局勢穩定,不主動打金門國民黨軍的指示,我福建前線炮兵部隊把單日打實彈改為打宣傳彈。1979年1月1日,中美建立外交關系,中國宣布從即日起停止對大、小金門等島嶼的炮擊。至此,歷時21年的金門炮擊,正式畫上了句號。
由于“左”的錯誤思想影響,再加上連年自然災害,到1960年下半年,我國工農業生產出現了巨大、惡性滑坡,人民生活極端困難。當年9月,為糾正具體工作中“左”的錯誤,克服嚴重的經濟困難,黨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以加強經濟宏觀調控,壓縮“大躍進”運動中所確定的不切實際的生產指標。
但是,糾正錯誤的工作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阻力,黨內對“大躍進”運動以及當前所面臨的困難,在認識上仍不一致。中共中央決定召開一次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以解決黨內存在的認識分歧。
1962年1月11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干部共7078人走進人民大會堂。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召開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工作會議,其代表的廣泛性是前所未有的,絕大部分代表來自基層。代表們敞開胸懷,暢抒己見,聯系實際總結過去幾年工作的經驗教訓。毛澤東帶頭作了自我批評,會議掀起了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高潮。
2月7日,七千人大會勝利結束。這次會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以來經濟工作中的經驗教訓,有利于糾正“左”傾錯誤,團結和動員全黨進行國民經濟和政治關系的全面調整。1992年,鄧小平回憶說:在黨的歷史上,像七千人大會這樣,黨的主要領導人帶頭作自我批評,主動承擔失誤的責任,廣泛地發揚民主和開展黨內批評是從未有過的,它的意義和作用在我們這些親歷者當中永遠不會忘記,我相信歷時愈久,影響愈深。
曾經聞名一時的大寨公社大寨大隊,位于山西省昔陽縣東南,是一個“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山村,土地貧瘠,群眾生活艱苦。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大寨社員從1953年響應國家的農業集體化號召之后,就在陳永貴的帶領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人定勝天”之路。大寨人在山坡上一鋤頭一鋤頭地開鑿出大片梯田,在山溝里一镢頭一镢頭地整治荒溝。經過長達十年的前赴后繼的辛勤勞作,大寨的糧食畝產提高到700斤,山坡上也遍布了農田。
1964年,時任農業部部長廖魯言到大寨進行調查研究,總結了大寨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并給中央寫信匯報情況。同年年底,周恩來總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了大寨的先進事跡,并第一次概括了大寨經驗。從此,大寨成為一面“自力更生辦農業”的旗幟。全國人民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全國迅速開展。
但是,隨著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左”傾思想在各地開始蔓延,農業學大寨運動由初期的號召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勝經濟困難、推動生產發展的運動而逐漸成為以階級斗爭為重要內容的政治化運動。1965年11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社論《農業靠大寨精神》更進一步把以階級斗爭為綱視為大寨精神的重要內容。“文化大革命”爆發后,農業學大寨運動進入了更為極端的階段,受到廣大農民群眾和農村基層干部不同程度的抵制。
七千人大會
粉碎“四人幫”后,農業學大寨運動并沒有就此停止。繼1975年9月第一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召開之后,1976年12月,中央又召開了第二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再三強調:農業學大寨、普及“大寨縣”和農村機械化方向是正確的,全黨都要認真貫徹執行。在這次會議的推動下,至1976年年底,全國已建成了123個“大寨縣”,但是這些“大寨縣”有許多是徒有虛名的,有的“大寨縣”使得許多社員生活出現困難。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在改革的春風吹拂下,黨和人民總結以往經驗,汲取深刻教訓,農業學大寨運動戛然而止,由此淡出了歷史舞臺。當然,站在今天,回頭看這段歷史,大寨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