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泰山
戰國后期,各諸侯國征戰不斷,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和平,統一便成為大勢所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取遠交近攻、先弱后強、各個擊破的戰略,先北取趙國,中取魏國,南取韓國,然后攻取燕國、楚國、齊國,橫掃六合,統一全國。秦的統一,起初是以武力實現的強制統一,但統一順應了當時多數人的心理愿望。秦朝政權的建立及開創的各種制度,產生了“大一統”的政治認同,逐漸演化成文化認同,最后成為心理認同和情感認同,“天下一家”觀念從此深入人心,統一成為中華民族至高無上的政治目標,統一精神蓬勃而興。
秦滅六國后,并非像后代有些史書所記述的那樣,“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而是繼續擴大領土,分別向南、西、北發起進攻。在南方,南征百越,開鑿了靈渠,連接了長江與珠江水系,解決了軍糧運輸問題,又征發數十萬百姓和刑徒南遷戍守邊疆,設置閩中、南海、象、桂林四郡。在西南地區,設置行政機構,開始了對巴蜀地區的管理和開發。在北方,北擊匈奴。匈奴以游牧為生,善騎射,經常南下搶奪中原民族的糧食和物資,對中原國家邊疆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秦統一后,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出擊匈奴,匈奴向北潰敗,“不敢南下而牧馬”。為防止匈奴卷土重來,秦又征集民夫和刑徒修筑古代最大軍事防御工程——長城。最后,秦形成了南至象郡、北至長城、西至隴西、東到大海的帝國版圖,奠定了后世中國的基本框架。
秦統一全國后,采取的一系列制度為后世王朝所沿用,并且為以后數千年的中國定下了歷史基調。
在政治上,秦確立了“皇帝”稱號,取“德兼三皇,功包五帝”之意,嬴政稱自己是“始皇帝”,希圖傳于萬世。由于秦帝國浩劫民力,暴政急政,二世而亡,但“皇帝”稱號卻一直延續至清代,達2200余年。秦帝國中央政府設三公,丞相總理國政,太尉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御史大夫監察百官。三公皆對皇帝負責,由皇帝任命。地方廢除了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其長官的任命、升遷、賞罰由皇帝掌握。官吏世襲制從此廢除,有效防止了地方上形成與中央相抗衡的諸侯及貴族勢力??たh制汲取周朝諸侯征伐與政令不暢的歷史教訓,推行中央集權形式的管理體制,自此成為中國地方管理的定制,影響至今,有效維護了中央集權與國家統一。
在經濟上,秦朝統一了貨幣,統一了度量衡。規定黃金為上幣,單位“鎰”;銅為下幣,單位“半兩”。自此,這種外圓內方的貨幣形制沿用了兩千余年。度、量、衡的統一,使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有了統一的貨幣和度量衡,進一步消除了割據勢力的影響,為人們從事貿易提供了便利,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秦政府下令“車同軌”,讓全國車軸距相同。同時修筑標準統一的馳道通往各地,道寬五十步,每隔三丈栽一棵樹。修筑馳道和“車同軌”方便了各地交通運輸,便于皇帝出行巡視天下,起到了維護統治的作用,更方便了各地交通往來,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秦統一前,各國文字不同,不但妨礙政令暢通,也不利于各地人們之間的交流。秦朝建立后,下令“書同文”,以秦國使用的小篆作為全國標準文字,令李斯、趙高等分別用小篆編寫《倉頡篇》《博學篇》,作為標準范本,發布全國推廣使用。后又采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更加便于書寫和使用。到了后世,無論字體怎么變,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載體沒有變,作為維系國家統一的紐帶沒有變。秦朝之后,文字也進行了多次修改,但受過教育的中國人都能閱讀、理解,不管各地方言聽起來有多難懂,但文字是一樣的,這對之后維護國家統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統一的文字造就了統一的文化,促進了相同的思維方式與民族心理認同。秦朝統一文字,功莫大焉。
秦王朝的統一是中國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結束了分封制,創立了中央集權的帝國。在此之前,“中國”大體是指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或指京都、京師,還不是一個真正國家的名稱,但自秦統一以后,“中國”真正成為地域上、文化上統一國家的概念,中國的英文名字China,有學者指出就是由“秦”而來,可見秦在當時和后世對中國的影響。
從東周的戰亂到秦統一,后人曾極力贊美這個亙古未有的世道巨變。李白曾有詩贊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歷代對秦始皇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他仍被后人稱為“千古一帝”。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論》中指出,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符合了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所謂“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毛澤東曾作出這樣的評價:“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有些制度后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彼麑懴铝诉@樣的詩句:“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鼻赝醭_創的大一統政治格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使人民擁有了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從事生產。秦王朝推行的措施,有效防止了分裂,為中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這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盡管秦王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中央集權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來。漢初雖然曾實行了短暫的分封制,但后來導致了七國之亂,分封制從此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自秦以后,中國也經歷了數次分裂的苦痛:秦末有楚漢相爭,漢中有“七國之亂”,漢末有三國鼎立,西晉之后有“五胡亂華”,東晉之后有南北朝對峙,唐朝滅亡后有五代十國,再之后有宋遼夏金的分立,清朝有“三藩之亂”……正如古人所云,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統一時期遠長于分裂時期,主張統一的勢力遠遠大于分裂的勢力。“天下一家”的理念、統一的思想成為中國政治實踐的至上原則。各個歷史朝代都在不斷鞏固多民族統一這一成果,即使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從北魏孝文帝到清代康熙帝,也都能積極學習中華文化,融入中華一體之中,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也正是這種理念和原則,使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發展進程一直沒有中斷,而沒有如歐洲大陸那樣,分裂成若干個小國,甚至國中有國。
到了近代,中華民族遭遇了亙古未有的巨變,鴉片戰爭使中國原有社會形態發生劇變,清朝滅亡代表著一個中央集權的帝國覆滅,中國陷入軍閥混戰割據時代。西方列強的入侵,使中國陷入內憂外患、山河破碎的悲慘境地,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仁人志士為實現強國之夢不斷汲取先進思想,不斷探索民族復興之路,不斷推進統一。從第一次國共合作,到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有效地抵抗了外來侵略,最終實現了民族解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國歷史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回顧歷史,是為了啟迪今天、昭示明天。當前,臺灣問題成為關系中華民族命運的問題,然而,國家統一是任何勢力無法改變和無法阻擋的,因為這符合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尚統一的信念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