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達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鮮為人知到廣為人知,巧手慧心的女性也在非遺等文化傳統的傳承發展和生活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雜技皇后夏菊花、彌渡民歌傳承人李彩鳳、徐州香包非遺傳承人王秀英、汴繡大師王素花、“盤扣皇后”珊麗娜、“葡萄常”傳承人常弘……她們出于對傳統手藝熱愛和堅守的信念,義無反顧地投身于非遺傳承中。她們不懼時光滄桑,一生的心血澆灌著世代傳承的文化花朵,凸顯著非凡獨特的女性力量。
幾年前,“非遺”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價高物稀,多半只與收藏有關。而今,“非遺”已成為一個熱詞,越來越走近百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教授介紹說,非遺的傳承和保護,與女性有很大的關系,甚至在某些領域超越了男性。比如民間故事類,男性傳承的多半是與歷史、民族、氏族有關的內容。女性傳承更多的則是敘事詩、情歌、民間故事等。而在表演藝術類中的戲曲歌舞,傳統手工藝類里的刺繡、印染、編織等領域,女性傳承人占到多半。
雜技皇后:讓非遺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從漢口民眾樂園的頂碗女孩,到馳名雜壇的表演藝術家,再到帶領中國雜技走向世界的雜技外交家,82歲的夏菊花沒有停留在這個看似圓滿的結局。她是中國雜技領軍人物,連任第一至第五屆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不僅提出建立國家馬戲院、國家雜技學校等計劃,而且持續推動了雜技比賽與創新、雜技教育與人才培養、雜技理論研究等活動開展。她直接領導建設了武漢雜技廳,創辦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使武漢成為我國東方雜技藝術大賽場。近年來,她致力于武漢雜技傳承傳播與創新發展,指導武漢雜技團創排《飛輪炫技》《大跳板》《桿上技巧》等新作品,并榮獲國際、國家大獎。如今,夏菊花的榮譽桂冠上有了新的鉆石——2018中國非遺年度人物。不管是什么贊譽,她感謝的唯有“黨、國家和人民,給了我舞臺”;不管是哪種身份,她記掛的事也唯有一件——把雜技的美好傳給后人。
民歌奶奶:讓鄉土文化走進大學
2012年,69歲的李彩鳳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彌渡民歌代表性傳承人。李彩鳳1943年出生于彌渡縣寅街鎮朵祜村,天生一副好嗓子,一路學一路唱,哪里聽到調子,一兩遍她就會了,加上清晰的口齒,干凈的聲音,她和她演唱的民歌不脛而走,唱到中央電視臺、北京大學、曲靖、昆明國際會展中心、云南民族大學。李彩鳳傳唱的民歌,主要有四類:一類是敘事歌《訶氣拉北》和《彝族畫匠歌》。第二類是彝族古代歌,有《青棚調》《打歌調》《哄娃娃》等。第三類是當地民歌,有《放羊調》《小河淌水》《十大姐》《彌渡山歌》《繡荷包》等。第四類是山歌,調子是固定的,歌詞即興,根據現場表情達意,想到什么就唱什么。“唱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熱愛舞臺,熱愛生活!”這位76歲的彝族老人說。
非遺香包:得到總書記的“點贊”
年過八旬的王秀英在繼承傳統徐州香包制作的基礎上苦心研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創作出一批帶有徐州漢代文化特征的作品,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徐州香包代表作品。2011年10月被評為徐州名特優旅游商品。2013年被評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7年12月12日,在江蘇徐州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徐州馬莊村巾幗手工加工點——王秀英工作室,欣賞了村民制作的各式香包。王秀英告訴總書記,自己的中藥香包很好賣,每年凈收入20多萬元。習近平總書記手拿香包,夸她手藝好,并自己花錢買下一個,笑著說:“我也要捧捧場”。
薪火相傳:女性發展的新舞臺
家庭式傳承是非遺傳承中的一種重要形式。北京“葡萄常”有條與眾不同的家規,手藝傳女不傳男。女性對于常家的貢獻是巨大的,尤其是毛澤東主席親自授予的“葡萄常五處女”為這個家做出了巨大的犧牲。這是因為葡萄常創始人的3個女兒和2個孫女,為了不使自家的手藝流失,毅然決定終身不嫁。如今,葡萄常已經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常弘說:“我不希望它僅僅變成一種商品,它的背后其實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而我所要做的只是傳和承。”
正是這些堅守情懷的傳承人,正是越來越多根植生活的非遺傳承實踐,讓更多女性重視蘊藏在這些物化形式背后的精湛技藝、獨到的思維方式、豐富的精神蘊含,找到文化自信,找到發揮優勢實現夢想的途徑。在復興傳統文化的強國戰略中,獨特的女性智慧和力量,成為強勁新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