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的愈加嚴重,子女沒時間照料不能自理的老人也成了社會難題,于是雇保姆就成了子女的首選,然而要父母、子女、保姆三方都滿意可是難上加難,很多子女就因為父母不愿雇保姆有苦難言。
上有老:走馬燈式換保姆
58歲陳先生的母親進入80歲以后,已經雇了不下20位保姆,像走馬燈似的,最長的3個月,最少的一個星期。留不住人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信任與寬容。
陳先生的母親獨居慣了,戒備心理越來越重,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保姆。老太太略有潔癖,對保姆的各種生活習慣也常常看不慣。比如:早晨起來不刷牙就吃早飯,從外邊回家不洗手,刷碗的時候浪費水,上完廁所不知道隨手關燈等。老太太常常因為生活瑣事和保姆發生口角,雙方不歡而散。
陳先生因為母親堅決不請保姆,不得不親自照顧母親,全年無休。但陳先生心臟原本就不好,不久就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幸虧搶救及時,才撿回了一條命。
下有小:為了盡孝忽視晚輩
曹女士的家庭四世同堂,但是年過九旬的父母疾病纏身。由于兩個弟弟一位在美國,一位身體不好,照顧二老的重擔,自然就落到了曹女士的身上。
曹女士每天除了買菜做飯,端屎端尿外,還要為父母做和事佬。兩位老人脾氣相沖,一輩子磕磕絆絆,吵架拌嘴是家常便飯。怕父母氣壞身子,曹女士只能兩頭勸,又累心又累身。曹女士曾小心翼翼地提議,家里能否請個保姆。誰知老兩口意見一致:“請什么保姆,你們是不是不想管我們啦?”
不久前,曹女士的女兒從西安打來視頻電話求助,說家中大人孩子都病了,想讓曹女士回來看看。誰知,曹女士的父母不同意。父親說:“是孫子重要還是老子重要?!”母親說:“你走吧,走了就不要回來了,只是你不要后悔!”聽了這些話,曹女士不禁掩面而泣。
初老族:自我造血能力待提高
53歲的吳女士本奮戰在職場一線。但是母親因為心臟病和腰椎間盤突出,常年臥床。80歲的父親失智,白天睡覺,晚上精力很旺盛。吳女士是獨生女,丈夫和女兒都在香港工作,她只好提前退休。
吳女士想找個保姆,但母親不同意。一天夜里吳女士的老父親偷偷跑出了家門,吳女士趕忙追出去,連哄帶騙,費了好大勁才把他拖回家。從那以后,吳女士白天晚上提心吊膽,生怕有什么意外。恰在此時,樓上新住戶裝修房子,噪音震耳欲聾。煩躁的吳女士和樓上住戶發生了沖突,砸爛了對方的瓷磚。在警方的調解下,吳女士賠錢道歉,才把事情平息。
心理咨詢師丁寧:
轉變觀念 盡力而為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需要照顧的高齡老年人日益增多。在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競爭更加激烈的今天,不少家庭都感到照顧老人有困難,其中最大的問題是老人觀念守舊,固執己見。他們從心理上并不認為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陳舊,傳統的養老方式已不能保證老人安度晚年了。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面臨著種種不適應,而社會化養老還不那么成熟。這樣就需要他們與兒女一道適應變化了的社會。
現在更多的是低齡老人來照顧高齡老人,如果再趕上照顧者本身身體欠佳,會出現諸多困難。低齡老人在充當照顧者時感覺身心疲憊是非常自然的。抱怨和沮喪皆解決不了問題,情緒不好,自己反而容易生病。只有坦誠地把自身的想法、感覺說出來,給情緒或壓力一個出口,才能在照顧人的同時,維持自身健康。照顧者本身也一把年紀,這時只能量力而為。特別需要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多多體諒對方。
面對高齡老人時,不但要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還得降低對父母的期待,設法幫他們走出心理誤區。告訴父母,不愿意請保姆,還有多種養老方式,除了家庭養老、還可進養老院、抱團養老等方式。
照顧高齡老人,需要耐心、細心陪伴。如果照顧者感覺壓力過大,承受不了,身心也開始出現不適癥狀,不妨向專業人員求助,嘗試以各種方法紓解負面情緒。比如向各種熱線尋求咨詢與輔導等,適當利用為高齡老人提供服務的網絡平臺和各種養老機構。萬一自己照顧父母力不從心了,只要會上網,能用APP,就可以請到專業人員或者社會組織與志愿者提供照護服務。
利用高科技,在照顧好年老父母的同時,也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老伴兒。老人的合理要求應該盡量滿足,如若真做不到,不必過于愧疚,不必逞強。家人心平氣和地商量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最好方案,盡力也就心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