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科普蘭
許多學者,甚至是大部分學者,都贊同傳統的自由主義觀點:相互依賴的確是一個關鍵的因果要素,能夠大大降低國家之間發生軍事沖突的可能性。然而,有些學者卻認為,這種觀點的論據比較模棱兩可;其實,與引起沖突的其他原因相比,經濟相互依賴是微不足道的,或者非但不會降低發生戰爭的概率,反倒往往使戰爭更容易發生。于是,真正需要解決的難題變成了這樣:各國之間的貿易和投資紐帶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會帶來和平,或引起軍事沖突?
這里必須引入一個因果變量,也就是國家對于未來貿易與投資環境的預期。假如一個經濟上依賴他國的國家對于這種未來環境的預期是正面的,那么它往往能夠對維持當前和平的種種好處,以及開戰帶來的機會成本一覽無余。這樣一來,經濟相互依賴就成了促進和平的力量。然而,如果這樣的國家對未來經濟環境的預期是負面的,認為自己將無法與外國進行貿易,也得不到外國的投資,或認為外國貿易和投資很快就會被其他國家中斷,那么現實主義的邏輯就會起作用。這樣的國家往往認為,如果不能得到關鍵的原料和投資,進入不了重要的出口市場,其經濟將無法健康發展,和抵抗力較強的行為主體相比,就要開始衰落。假如該國預計自己會出現嚴重的經濟衰退,那么其領導人就會認為,兩害相權取其輕,戰爭是合情合理的選擇。也就是說,與其聽憑國家衰落,日后在崛起的國家面前被動挨打,或被迫順從,倒不如打上一仗。這種論點,我稱之為“貿易預期理論”。
直至20世紀初,德國數十年來一直依賴大英帝國為核心的貿易體系為其提供原料和市場,但到了1914年卻決定向該體系發動攻擊。德國領導人很有理由認為,其他國家想慢慢地在經濟上和地緣政治上遏制德國,比如紛紛對德國提高關稅,以及通過在北非協調行動將德國從中東排擠出去,限制其與歐洲殖民地進行貿易的能力。因此德國需要對現行體制開戰,在俄國進一步擴張之前將其摧毀,并控制歐洲西北部和東部的重要領土,使其成為德國長期安全的穩定經濟基礎。
1904年日本進攻俄國,1941年日本襲擊美國,與之密切相關的原因,都是日本擔心今后得不到東亞地區的原料,也無法與該地區國家進行貿易。日俄戰爭前,日本見俄國不斷深入滿洲和朝鮮半島的經濟重鎮,便反復勸其后撤,卻總是勞而無功。于是日本政府發現,要緩解日本關于經濟軍事長遠前景的擔憂,只有打一場預防性戰爭。
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與此相似,只是日本在1930年至1941年間遇到的具體問題有所不同。1929年之后,大國均采取封閉式經濟政策,使日本經濟遭受重創,也讓日本對未來貿易環境的看法深受打擊。日本政府幾十年來一直擔心俄國在遠東壯大,因此想要鞏固其在滿洲和華北的經濟勢力范圍,結果與蘇聯和中國國民政府發生沖突。1938年,美國參與紛爭,開始對日實行一系列禁止貿易措施,打擊日本經濟。于是,日本關于未來貿易的預期更加悲觀,決定孤注一擲,力爭從東南亞獲得石油和原料。最終的結果就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襲了珍珠港。
二戰之后,美國和蘇聯長達四十五年的冷戰。學術界幾乎無一例外地認為,要解釋冷戰局勢的起伏狀況,經濟相互依賴是毫無用武之地的。主要原因就是超級大國集團之間的貿易往來實在微乎其微。然而,即使不存在實際貿易,經濟因素仍然可以對大國關系產生因果影響。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貧窮國家可能有理由認為,其他大國將來會與之開展貿易往來。簡而言之,即使當前的貿易往來很少,但如果貧窮的行為主體對未來貿易有正面預期,那么也有可能緩和其外交政策行為,因為這個行為主體會期待今后獲得高額經濟利益,而且有理由希望對方兌現承諾,提高總體貿易水平。反過來,假如貧窮國家有某種需要,對方依舊決定不予滿足,那么當前的敵對狀況就可能惡化,因為這樣一來,就表明對方想要壓制貧窮國家,阻止其經濟發展。
從1950年到冷戰結束,美國關于對蘇貿易的決定,往往能夠顯著影響蘇聯對美合作的水平。20世紀50年代末,艾森豪威爾不愿放松嚴格的經濟制約措施,疏遠了赫魯曉夫,造成1960年至1962年兩國關系極其緊張。然而,到了70年代初,以及80年代末,美國政府卻比較愿意承諾今后與蘇聯增加貿易往來。結果表明,這一舉措起到了關鍵作用,先是緩解了緊張關系,后來完全結束了冷戰。但冷戰時期兩國之間不穩定的緊張關系,卻不僅僅取決于美國的對蘇政策。
追根溯源,冷戰之所以發生,正是因為美國擔心無法與西歐、中東、東亞地區進行貿易和投資往來。早在1943年至1944年間,這種擔憂就已經開始變得根深蒂固。于是,羅斯福和杜魯門就采取了一系列挑釁政策,以鞏固美國的戰后勢力范圍。這樣一來,蘇聯就只得加強自己對外圍地區的控制。這種爭奪戰后經濟地位的早期策略,直接導致冷戰中的敵對狀況不斷升級。
關于1790年之后大國政治的檔案材料表明,要研究經濟相互依賴和戰爭的問題,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理論都不如貿易預期理論。我將指出,在經濟因素起主要作用的情況下,促使各國走向破壞局勢穩定的危機,或使各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幾乎總是商貿依賴與貿易預期日趨悲觀這兩方面因素的結合。
(摘自《經濟互相依賴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