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發 吳雋童
王桂生是一名“景漂”創業青年,2014年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大學雕塑專業。大學畢業設計以貴州少數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三個民族元素設計的一套陶瓷雕塑在優秀畢業作品展上拿了一等獎,為他畢業后的創作指引了方向。景德鎮的陶瓷文化氛圍以及老師們的影響,堅定了他畢業后留在景德鎮創業的決心。
跳花節是安順苗族隆重而又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節日期間苗族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盛裝,吹奏起喜悅歡快的蘆笙舞曲,圍著象征團結、繁榮、吉祥的花樹繞圈蹁躚起舞。周圍站滿盛裝的圍觀人群,特別是苗族姑娘身著鮮艷美麗的本族服飾,撐著花傘簇擁在一起,邊欣賞邊等待心愛的小伙子到來。人們可以看到姑娘們打扮得一個比一個漂亮,可看到各自刺繡手藝的精絕,雙手的靈巧,跳花節似是苗族服飾的展覽。織金苗族的服飾,按支系不同而又各具特色。有的以靛青色為底,配以白色花紋和精美的彩色蠟染,挑花刺繡圖案,整個服飾顯得富麗和諧而沉穩;有的則以白底配青色或彩色蠟染圖案,再配以挑、刺、繡圖案,給人以樸實明快、素雅大方的印象。王桂生利用釉上新彩為主要裝飾創作作品《跳花場》,就是展現了趕花場的時候苗族女孩盛裝翩翩起舞瞬間,表現了苗族人民的幸福開心歡樂的生活。充分體現了苗族人民樂觀向上的精神和智慧,展示出勤勞、善良和勇敢的民族本色。
苗年是苗族同胞最隆重、最重要的節日。苗族人認為一年只有熱、冷兩個季節,二者交替的農歷十月,既是熱季的結束、冷季的開始,也是舊年的結束,新年的開始。苗年各地區過的時間并不相同,從農歷九月至正月不等。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飛速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節日的期盼已經淡化。走出去的年輕一代過苗年時節也都不再回來,節日氣氛逐步減弱。《苗年吉祥》作品創意靈感來自貴州苗族過苗年。到了苗年蘆笙和鼓就搬出來了,人們盡情歡跳。從這天開始,苗族群眾開始了一寨又一寨的蘆笙盛會和一個又一個的喜慶節日,走村串寨,你迎我往,苗族小孩雙手作揖于胸前,面帶微笑地向長輩、親人、朋友等示好、祝福。通過這個作品也讓更多人了解苗族人的生活習俗。
布依族婦女講究頭飾,婚前頭盤發辮,戴繡花頭巾,鎮寧、關嶺地區的姑娘喜攏高髻,形如拱橋,發上插著長約尺許的銀簪,配上短衣長裙,繡花布鞋,走起路來風韻飄逸。其他地區則多著短衣長褲,或在衣襟、領口和褲腳鑲上蠟染或刺繡花邊。《青澀》作品展現了正處于青春期的布依族小姑娘羞澀靦腆,情竇初開,利用當代手法表現,表達了在大山里的布依族年少無悔,少女情感的純真。
布依族是中國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靠水聚集而成。《喊山聽雨》作品中拿著斗笠的布依族姑娘在山間田里聽著不知何時會到來遠方的雨,其實是在傾聽心上人在遠方對自己的呼喚!而喊山是當大雨將至時,布依族的男青年對著大山里召喚自己的還在山間田野的心上人。一喊一聽遙相呼應,表達了布依族青年男女的情深意濃和美好田園生活的寫照。
王桂生利用景德鎮陶瓷作為主要材料,重手工塑形彩繪。以少數民族題材為主要設計靈感來源,人物為主要造型表現。
回顧創業走來的艱辛與收獲,王桂生精心創作著作品,每一天都過得充實,對未來有了更多的信心與期盼。作為一個貴州苗家人的王桂生想傳播自己的民族文化,渴望用陶瓷雕塑表現自己的民族文化更有藝術氣息,讓自己的民族文化融入千家萬戶。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