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甜
60歲退休,她選擇了和試管、試劑打交道的生活。30年來,她努力奪回失去的時間。
把時間奪回來
東華理工大學撫州校區,20平方米的“稀有稀散實驗室”里,出奇安靜,只有真空泵里發出微弱而有節奏的聲響。在這擺滿試管、試劑、量筒的操作臺前,宋金如已經擺弄了7個多小時。
這是她人生的第92個年頭。
時間倒退回1987年,那年,東華理工大學應用化學系系主任宋金如年近60,要退休了。接任她的新系主任張燮告訴她,系里準備為她召開一個退休座談會,祝賀她光榮退休。
宋金如的眼淚奪眶而出。“我還沒做什么啊,怎么就退休了?”她紅著眼圈說,“我堅決不同意開座談會,你開了我也不參加!”
她回憶起這60年的人生:住牛棚,被批斗,被下放,被調往貴州一座深山籌建核工業企業,企業建成后,又被調入東華理工大學應用化學系,擔任了幾年系主任,忙于行政事務,只帶過一個研究生。
她覺得,沒為國家做過什么事,心里很不舒服。
她覺得,要把時間奪回來。
唯一的要求
生平唯一的一次,她給學校提要求了。“給我留個工作臺吧,及時給我安排任務。”她說。
她做起了自己喜歡的事,每天圍著試管、量筒、試劑轉,督導聽課,指導碩士、本科生寫畢業論文、做課程設計。
“能做點事,老太太的生命才有意義。”東華理工大學教授委員會主任羅明標是宋金如的學生,他懂老師。
30多年來,宋金如相繼研究了鈾、釷等40余種元素的吸附性能,并建立相應分析方法。她主持編訂了4項國家核行業標準,榮獲一項部級科技進步獎;參與制定了多項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技術規范,并被特邀參編了《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退休后,宋金如先后五次參加國際原子能機構地熱水樣中硫酸根和硼的測定,提供的各項數據100%準確可靠。
學生們開玩笑,說她就是忘記了家里銀行卡密碼,也不會忘記各種工藝的具體參數。
30年干了別人52年的活
80歲時,宋金如編著出版了《鈾礦石的化學分析》,填補了我國教材在這個領域20年的空白。為了這本書,她花費的時間和心思,常人難以想象。書中50多個分析方法,她以前都做過,出版之前,她不放心,又全部驗證一遍,足足花了一年時間。
2011年,團隊在新疆伊犁沙漠深處的一個項目出現了工藝問題。85歲的宋金如拒絕照顧,趕了一天一夜的路去現場,在沙漠里待了3天,把所有的參數重新校正了一遍,找出了問題所在。
30年來,宋金如保持著上班時的作息,每年工作時間近350天。按照高校教師每年正常上班的200個工作日計算,宋金如退休后的30年,相當于別人在實驗室上了52年的班。
只有在身體抱恙時,她才會暫時離開實驗室。那年,宋金如接連做了青光眼手術和白內障手術。其中,白內障手術是兩只眼睛分開做的。一只眼睛蒙著紗布,她仍在思考和記錄元素分離方法。兒子見她費力地斜著眼睛,趴在紙上,字越寫越歪,心疼地勸她躺下休息。“不行,不記下來可就忘了。”她說。
“能做點事兒,心里就高興。”宋金如以此為樂,“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我想在實驗室干到一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