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男
摘要:我國許多大型工程的建設都是由政府牽頭組織的,所以我國政府發起的采購行為一般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并且采購的金額巨大,每一起大型的采購工程都會對社會民生產生影響。基于此,本文將對我國政府采購工程的法律制度進行研究,發現其中的不足之處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修改意見。
關鍵詞:政府采購工程;采購行為;法律制度
一、我國政府采購工程法律制度概況
根據相關的法律,招投標在法律上指的是招標方由于工程的需要向社會上的企業發起采購競爭邀請,受邀企業根據實際情況給出自己的出貨條件讓招標方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實施選擇。
我國現行的規范政府采購行為的法律有兩部:2000年發布的《招標投標法》和2003年發布的在前者基礎之上作為補充的《政府采購法》。以上是我國政府采購工程法律的基本。
《招標投標法》對投標方做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投標方可以是企業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投標方首先應該具備參與投標的資格,其次還應該具備完成項目要求的能力。對于投標方資格的獲取,《招標投標法》也有相應的規定,包括投標方與招標方不能存在利益關系,違者投標無效。當然還有其他更加具體的規定:投標方和招標方單位的負責人不能是同一個人,投標方和招標方單位之間不能有控股和被控股的情況等等。無論處于招標過程哪個階段,一旦發現違反規定的標,都可被認定為無效的標。
二、我國政府采購工程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2.1《招標投標法》與《政府采購法》之間的沖突
《招標投標法》的制定在前,《政府采購法》的制定在后,但是《政府采購法》中的第四條款規定:“《招標投標法》同樣適用于政府采購工程在招標投標過程中。”這就使得在處理政府的采購工程法律問題時,存在法律適用上的沖突。《招標投標法》是用來規范招標投標行為和流程的,政府的采購工程雖然也是招標投標行為,但是這一過程的招標主體是政府,存在特殊性。而《政府采購法》的制定正是從政府的角度出發的,顯然比《招標投標法》具有更好的適應性。《招標投標法》與《政府采購法》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兩者不應該存在適用范圍上不應該存在沖突,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是把兩者進行整合,而不是獨立分開。我國獨立立法的做法使得兩部法律在招標投標流程和管理上存在很多爭議,不利于法律問題的解決。
2.2法律關系主體制度存在瑕疵
具體的瑕疵表現在兩個方面:對于政府采購招標主體的規定范圍太窄,審查供應商資質的制度不夠完善。
2.2.1政府采購主體范圍過窄
較早出臺的《招標投標法》對于招標主體的定義是法人或者組織,政府采購的主體只包含國有企業,不包含任何形式的政府行政機關。《政府采購法》則將招標的主體定義為國家的行政機關,并把國有企業排除在定義之外,該法不能制約國有企業的招標采購行為。《政府采購法》的立法正好遇上我國深化改革開放,政府認為,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私營企業都是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國有企業不應該被區別對待,所以《政府采購法》對于招標主體的定義沒有包含國有企業,而是政府機構。
2.2.2投標主體資質審查制度不夠健全
不管是《招標投標法》還是《政府采購法》,其關注點都不在投標方的資質審查上,所以對于投標方的資質審查規定不夠深入詳細。另外,沒有規定供應商白名單的合法性,每次招標都需要對投標方進行資質審查,降低了采購工程的效率。
2.3采購監管制度不健全
我國政府采購工程受到兩部法律的同時約束,所以監管權會出現重疊的情況,造成監管部門相互推諉責任的情況出現。另外,為了體現監督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一般會引入社會公眾或者第三方機構參與監督。但是,服務于政府采購工程的《政府采購法》卻沒有規定社會公眾監督檢舉的途徑和程序,也沒有規定第三方機構如采購供應商如何進行監督,檢舉政府的違法行為時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等等。綜上所述,對于政府采購的監管是不足的。
2.4供應商救濟機制不健全
為了保證投標方在遭遇到政府的不公正對待時有提出異議的權利,并且可以通過法律救濟渠道保障投標方的合法權利,應該從立法的高度出發,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我國的《招標投標法》和《政府采購法》雖然也提及到了供應商的救濟機制,但是沒有具體闡明供應商可以通過什么途徑獲得什么樣的救濟,更沒有闡明,如果救濟機制不起作用,供應商最后的“法律武器”是什么。
三、完善我國政府采購工程法律制度的建議
3.1對接《招標投標法》和《政府采購法》
鑒于《招標投標法》和《政府采購法》存在適用上的沖突,那么可以通過輔助立法的方法,規定政府采購工程的招標投標過程適用《招標投標法》,而所有的其他適用《政府采購法》,包括對于招標主體的定義——政府行政機構。這是目前國際上解決法律適用沖突問題時常用的方法。
3.2完善政府采購主體制度
3.2.1部分國有企業的采購行為應該歸屬于政府采購范圍
《政府采購法》沒有把國有企業包含進政府采購主體的定義中。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把國有企業包含進定義才是正確的做法。但是為了保持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與私營企業的同等地位,可以規定國有企業在進行非營利性工程采購時適用于《政府采購法》,更直接的非營利性國有企業的所有采購行為都適用于《政府采購法》。
3.2.2建立國外供應商準入和審查機制
國外供應商進入我國政府采購工程的法律還屬于空白,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應該盡快制定相關的準入和審查機制。對于政府來說,國外的供應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準入和審查機制一般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國外供應商是否可以參與到政府采購工程中。二是國外的供應商是否可以參與到特定的政府采購工程中。第二點是出于對國家安全的考量。
3.2.3完善投標主體資質審查制度
為了提高招標的效率,可以建立基于審查制度之上的供應商白名單。首先對供應商的各方面實力進行調查,確保供應商的供應能力和供應的質量,如果供應商的各指標考核均符合標準,就可以進入到白名單,政府進行采購工程時,優先從白名單中篩選。同時,還要定時安排專人對白名單中的供應商進行審查,保證白名單的質量。
3.3完善采購工程監管機制
由于法律沒有規定具體政府的哪個部門應該對采購工程進行監督,加上監管權上的重疊,容易造成部門間推諉責任的情況出現。所以應該完善《政府采購法》中的關于監管的規定,對監管責任進行歸責,劃清楚責任的界線,避免部門之間相互推諉。另外,還可以成立專門的監督工作小組,對政府招標過程的前中后期進行監督,并接待社會人員和第三方機構的檢舉。
3.4完善供應商救濟機制
首先應該通過立法的方式擴大質疑主體的范圍和質疑事項的范圍。政府采購工程的規模很大,涉及的供應商很廣,除了直接供應商還包括間接供應商,應該讓間接供應商也享受到對政府采購行為提出異議的權利。政府采購工程另一個特征就是周期較長,涉及的事項較多,所以要對采購進程中的各個事項設定救濟機制。以上兩個方面是完善供應商救濟機制的具體完善細節。當然,還要有具體的法律依據作為支撐,可以在《政府采購法》中細化救濟的法律條款,讓供應商在政府機構面前維護自己的權益時更加有底氣。
四、結語
綜上所述,政府采購工程數量巨大、事項復雜、金額較多,加上我國法律建設不夠完善,在招標投標、定標、監督和后期維權上有很多現實的困難。本文對這些困難進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對于政府完善采購工程法律制度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孫開元.淺析我國政府采購工程法律制度[J].招標與投標,2016(03):51-54.
[2]陳向陽. 論我國政府采購法律制度的完善[D].武漢大學,2014.
[3]王偉. 我國公共工程政府采購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
[4]張家瑾. 我國政府采購市場開放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
[5]劉鵬志.政府采購合同的性質[J].財稅法論叢,2004,5(03):303-317.
(作者單位:中國電力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