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宇 李亮 薛丹 李一 汪慶濤
【摘要】? ? 5G是第五代通訊技術,是建立在以往通訊技術的基礎上進行的優化與創新,將彌補無線通信所存在的通信速度低、安全性不高的弊端,實現數據傳輸、安全性能、信號抗干擾上的優化。本文將以5G無線通信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前景作分析。
【關鍵詞】? ? 5G無線通信技術? ? 信息網絡? ? 前景
在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下,移動網絡通信技術也在與時俱進,進行自我性能上的優化與變革。我國重視對5G技術的研究對我國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如果5G技術能很好的運用在各行各業,將會推動我國整體實力上更大突破。
一、5G無線通信技術的優點
5G無線通信技術已經被各大運營商進行深入的研究,不可否認,我們即將邁入5G時代。5G的優勢相信很多人已經有所了解,數據傳輸速率快、頻率利用率高、兼容性強、無線覆蓋能力強、不受場地限制等優勢。但眾多的優勢還是數據傳輸速度快更受人們的關注,相對于如今的4G網絡通信,5G無線通信技術擁有更快的傳輸速度,兩者相差一個量級甚至更多。我國的通信技術在不斷的改革,從2G,一直到3G、4G,通訊技術的每一次更新都是數據傳輸上的突飛猛進。但是他們的傳輸速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空間、設備設施等,因為影響物質的存在會造成數據傳輸的緩慢,這樣也會對用戶造成體驗上的負擔,讓用戶對其十分不滿,通信技術在用戶的各種問題反饋上不斷進行優化與創新,通信技術的更新也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人民群眾。2G、3G、4G都存在著穿透能力不強的弊端,一點障礙物就會影響其傳輸速度,當然還有兼容性的問題。5G的研發就是為了彌補以往通信上所出現的問題,兼容性和抗干擾性都得到質的改進,能與其他的網絡技術同時進行使用。
無線通訊技術解決了有限網絡在場地及設備上的受限,從真正意義上解決這一方面的問題,并且5G具備的穿透力的特點對相關設備的要求并不高,加上兼容性強、輻射范圍廣,都能很好的抵抗信號傳輸的干擾源。
二、5G無線通信的技術
對于5G通信技術各種運營商都提出自身的看法與實施方案,總結出來的5G通信技術主要存在多載波技術、多天線傳輸技術、密集網絡技術及設備到設備技術等方面。
2.1 多載波技術
為了實現數據的高速傳輸,5G系統也會需要1吉赫的寬帶,但在低頻段時期,系統將很難對寬帶頻譜資源進行有效獲取。因此可以在5G系統進行設計時,應該重視對空白頻譜的應用。以波濾器組為基礎的多載波技術能對這樣的問題具有針對性,這也是5G無線通信的關鍵技術。對于這樣技術的應用,可以對各個子載波進行合理的運用,比如寬帶設置與交疊程度,并實現相鄰子載波干擾的有效控制。還能為零散頻譜資源進行很好的運用。子載波與子載波之間是有區別的,子載波在進行相關檢測、信道估計及同步工作都是能單獨處理的。
2.2 多天線傳輸技術
多天線傳輸技術與天線陣列技術是能有效提升信息循環數的可靠性與頻率的利用率。通過對天線陣列技術的運用,可以促進空間維度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在空分多址技術的作用下,能夠實現對同一時頻資源中對多個用戶進行服務,不會存在先后的服務順序。在對多天線傳輸技術中天線功能的不斷改進,能讓其優勢更加明顯,不論是下載速度還是容量都會有明顯的提升。為了保證大規模多天線傳輸技術能很好的運用在各個網絡基站中,必須要合理對油源天線技術進行應用,從而實現3D波束賦形的使用,讓多天線傳輸技術功能能得到很好的提升。5G中的天線是仿照了軍用相控陣雷達的設計思路,在這樣的程度上提升了系統空間的開放性,借助3D波束賦形,能讓多天線傳輸技術功能進行有效的提升。在這樣技術應用下,5G無線通信技術能穩定實現數據容量的提升,這樣也能很好面對用戶數據不斷提升的問題。
2.3 密集網絡技術
如今是網絡時代,人們也會對網絡有更高的需求。特別是人口密集且繁華的大型都市,對網絡數據傳輸的需求量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推動我國網絡技術的不斷改革與優化。對于密集網絡技術的應用,能從整體上提升5G技術的網絡性能。但真正的實踐運用中還是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樣的技術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所以密集網絡技術的應用前提是其他其抗干擾性。再這樣的形式下,未來的5G技術的網絡架構會由宏蜂窩、臨時微蜂窩、長期微蜂窩共同組成,這樣能提升用戶端的網絡接口對前期規劃的依賴,也能讓5G技術更好的適應網絡。密集網絡技術如果得到廣泛的運用,那樣無線資源的利用率與網絡容量都能得到大規模的提升,為5G技術的發展提供推力。
結語:根據時代的發展背景進行分析,5G無線通信技術的研究與運用是十分有必要的,能對我國通信技術的發展實現推動效果,并且5G技術具有傳輸速度快、兼容性強、抗干擾等優勢,如果得到真正的運用,能讓我國的整體發展更上一層樓。
參? 考? 文? 獻
[1]張培培. 5G無線通信技術的應用前景分析? [J]. 無線互聯科技, 2016(24):32-33,共2頁.
[2]周彬. 5G無線通信技術發展跟蹤與分析[J]. 中國新通信, 2017, 19(8):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