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權
如果曾經有過被拋棄的經驗,通常感受都很不好。尤其在自己覺得根本沒有做錯什么事情的情況下,更會有一種“無故就被拋棄,對方很沒良心”的感覺,因此留下難以療愈的傷痕。
比這個更慘的是,如果連續幾次戀愛,都是對方主動提出分手,即使是經過雙方協議,同意好聚好散,但因為自己并沒有覺得到了“非分不可”的地步,而是在對方的軟式逼迫下,為了維持風度而同意結束感情,那種連續“被拋棄”的負面感受,就會因此深植于心。

于是,下次再碰到心動的對象,基于多次“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恐懼感,在讓自己陷入情網之前,會很想問對方“你之前的分手經驗,是對方主動提出的或是你主動提出的”這個傻問題。
如果對方也很傻地給了以下的答案,“我都是被拋棄的那一方”,兩個人就會一起傻傻地生起同病相憐的悲憫,甚至因此而決定要在一起。
套用“吸引力法則”的原理,這是比較負面的磁場,兩個經常被拋棄的人,心中懷著無比的怨念,因此吸引彼此靠近。
抱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情懷,很容易產生盲目的好感。仿佛是把雙方的信任基礎,建立于“他也曾經有過多次被拋棄的經驗,應該會知道那種痛苦,可能比較懂得珍惜,不會輕易背叛我”的假設上。
或許,這樣的假設并不為過,很可能也有幾分道理。但是,愛情的美好,應該建立于彼此的賞識之上,而不是同情。
從同情開始的愛情,常因為缺少自信,而衍生很多的委屈。
即使,還是愿意相守在一起,但就是不容易獲得真正的快樂。
同病相憐的愛,藏著尚未療愈的病態。不如先回來把創傷處理好,再開始重新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