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瑩琪
身為95后,被前方的“最老 90后”和后頭的活力00后夾在中間,我經常感覺自己有一個很復雜的時間觀。
首先,對儀式感充滿執念。
往者不諫,來者可追,95后開始熱衷于記錄生活,執著于讓時間流逝變得更有儀式感。

對于95后來說,記錄生活的方式五花八門,在社交網絡上曬圖是最常見也最容易的一種,也有人開始拍攝日常“vlog”,然而這些形式總是甩不掉“形象塑造”的功利屬性,顯得不夠真誠。于是一些人開始把目光投向了一種具有“古早味”的記錄形式:日記。其中,“五年日記”尤為風靡。
五年日記本每一頁都標有日期,一頁分為五欄,分別用來記錄五年里同一天的事情。一天只用寫幾行字,還能“感受時間的流逝”順便“遇見曾經的自己”。和很多人一樣,我義無反顧地入坑了。
寫日記的儀式感在一開始達到了頂峰。為了每天的寥寥數語,我恨不能焚香更衣,動起筆來也是停不下來。然而漸漸地,日記變成了周記,到現在已經變成了“半月記”。
其次,95后對時間的管理界限分明。
當90后的各種證書已落滿灰塵,95后還戰斗在考試的第一線,他們也格外需要專注的學習時間,而手機則被看作是干擾學習的罪魁禍首。解鈴還須系鈴人,面對這個問題,95后選擇了求助手機應用。
這款應用會在你設定的時間內將手機暫時鎖上,如果這段時間內你管住了自己伸向手機的手,你就會擁有虛擬世界里的一棵樹苗。根據應用介紹,種到一定數量,會有人以你的名義在真正的森林里也種下一棵樹!人的心理真是奇怪,為了不存在的一棵樹苗不至于枯萎,抵抗手機的誘惑變得格外容易。
但另一些時候,95后也崇尚“三心二意”。比如一個人吃飯的時候,總要搭配點“下飯劇”才舒爽:戴上耳機,扒拉著飯菜,屏幕上是1.5倍速播放的綜藝或者電視劇。
95后是私人時間的堅決捍衛者,哪怕是最誘人的群體活動,在計劃好的“躺尸看劇”面前也變得黯然失色。這會引來家長的不解甚至憤怒:“就知道一個人屋里一待!”
可在與朋友聚會聊天的時候,談起來總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這次和你們出來玩,我花了一周做心理建設。”留給群體活動的“檔期”和個人獨處的時間界限分明,不容混亂。
對于95后,“變老”是一件新鮮事,此時它的功效還大于副作用。我們終于從年齡鄙視鏈的底端爬了出來,可以開始名正言順地對00后指指點點;在校園里我們也混成了“老油條”,每天為低年級“小孩兒”答疑解惑,儼然一副人生導師的模樣。
不過我確實越來越真切地感到時間資產的流失,心里時不時也會“咯噔”一下——校園“老臘肉”下一秒就成戰戰兢兢的社會新鮮人。80后開始步入中年危機,90后熬出了資歷,00后還是無憂無慮地“萌新”……95后被卡在中間,在“老阿姨”和“小屁孩”之間搖擺。
與其糾結,不如坦然面對。我們95后的時間觀, “歲月不饒人”的焦慮,和“來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青春可以揮霍”的不羈,可以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