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生能否順利適應幼兒園生活,關系到教師班級工作的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推進,以及師幼關系、家園關系的建立。新生適應中,教師應全面審視幼兒、教師、家庭發揮的不同作用,利用三位一體效應,幫助幼兒適應幼兒園環境,開始集體生活。
關鍵詞:新生適應;三位一體;聯合協作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50-0003-02
引 言
幼兒帶著好奇、些許不安來到陌生的環境,教師應怎樣幫助他們?筆者對新生適應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索,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一、對新生適應問題的思考
1.拋棄教師主導思想
入園新生哭鬧、緊張是常見的行為和情緒特征,這讓幼兒無法參與活動,表現出不良的習慣,不能跟隨必要的指令進行集體行動。這些行為、情緒的表現是有其原因的,不能簡單地寄希望于幼兒的自然適應,教師也不宜要求幼兒盡快適應,而應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以幼兒需要為本,做好生活和游戲方面的幫助,讓幼兒體會到滿足、安全。
2.深入了解家庭特征
教師應關注幼兒的家庭,從家庭教養特征中尋找有意義的線索,如撫養人的要求、年齡、性別、日常游戲活動,以及其生活環境、事件經歷等,為幫助幼兒有興趣地活動,建立良好的師幼、同伴關系提供有效參考。
二、三位一體策略的具體推進
在幼兒適應集體生活的過程中,家長和教師是兩個重要方面,兩者應相互協作,共同推動幼兒對幼兒園集體產生親切感、認同感、接納感,最終適應幼兒園生活。
1.教師是一座有力的橋梁
教師是家園之間的橋梁。要使新生順利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這座橋梁不僅要具有連接的作用,更應發揮協調、促進、互動的積極影響。
(1)梳理三者關系。要梳理清楚家長、教師、幼兒之間的關系,其中家長的作用尤為重要。如果家長能夠理解并接納幼兒園的作息、要求和生活游戲方式,就會對幼兒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是使這種影響發生并擴大的助推劑,其溝通方式的正確與否很大程度地影響著家長的心理,決定著家長能否真正配合教師。
(2)建立思維模式。教師的思維模式影響其對新生工作的看法和行動。有些教師認為,新生適應幼兒園是自然的過程,需要時間。這會使幼兒的適應過程具有較多的變數,幼兒發展效能并不顯著。教師應意識到:幼兒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他人、材料都是環境的一部分,教師應著力為幼兒設計安全、自主活動,并營造能讓幼兒信任的環境,而不是等待幼兒自然適應、自然成熟。
(3)構建活動框架。教師應發揮橋梁作用,幫助幼兒建立與幼兒園的情感紐帶,構建家長與幼兒園的互動聯系,這些目標都可以通過豐富的活動來實現。教師應靜心思考適宜新生的活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幼兒想象和創造,發展幼兒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能力。
(4)獲取與反饋信息。教師應清醒地意識到獲取信息與反饋的重要性。有時教師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敏感意識到幼兒及家長表達的信息,也沒有給予及時反饋,而是簡單地將信息當作幼兒和家長必須做的事情,是對幼兒園工作的配合,這是不可取的。如在新生莎莎尿褲子之后,教師簡單地給她換了褲子并擦洗,但沒有向幼兒傳遞必要的生活經驗及關愛,也沒有向家長了解莎莎的日常情況,造成莎莎不愿入園、家長對教師有怨言。
馬克思說:“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教師應對有效信息保持敏感性,及時向幼兒和家長做出有效的反應。上例中,教師如果能及時與莎莎互動,并和其家長交換信息,以更好地照顧莎莎,培養其生活能力,就能真正建立起一座互通教育理念的橋梁。
(5)發揮幼兒主體作用。在這座橋梁上,教師應認識到自己是橋梁,而非“過橋人”。教師應時時關注幼兒是否在活動和生活中具有自主權、參與權、交往權,并為幼兒必要權利的獲得提供物質、心理的支持和幫助。
2.家長是堅實的后盾
家長是三位一體的重要成員。作為幼兒自小接觸、生活與成長的環境,家長的教養模式、家庭形成的教養氛圍,以及家庭成員的關系與互動,都是鑄就幼兒入園狀態的基石。家長是新生入園適應的堅實后盾,教師應從物質和精神層面充分發揮這一基石的作用。
物質層面,教師宜發揮現代家長良好的家庭條件,鼓勵家長支持幼兒積極探索,使幼兒在各領域均得到較好的發展,擴展知識面,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及自信心。
精神層面,宜積極鼓勵家長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為幼兒創設愉快的心理環境,重視幼兒的活動過程,與幼兒建立融洽的親子關系,使其不但成為家園工作的后盾,更要成為幼兒成長的溫暖港灣。
3.幼兒是生活的主人
在新生適應三位一體工作中,幼兒是工作的重心,但其容易受到教師和家長的影響。入園初期,對幼兒影響最大的是家長,其次是教師。隨著班級生活的持續深入,教師的影響力逐漸上升并穩固。無論是對家長還是教師來說,幼兒始終處于入園適應的中心、焦點,教師應在深入了解家庭教養情況、發揮橋梁作用的同時,充分理解工作的目的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這一重心。
在以幼兒為重心的工作中,教師發揮幼兒主觀能動性是策略,但應充分尊重幼兒的個體特點,真正認同幼兒的現狀、表現,符合其發展規律,并具有獨特的意義[1]。
如幼兒拉拉每天一定要抱著一條小毛巾入園,如廁、睡覺、吃飯、做游戲時都要抱著。這不是簡單的依戀,一條小小的毛巾,承載的是拉拉對家人的期待、對自我情緒的接納,還有在陌生環境中能夠由此獲得的安全感。如果教師理解,允許拉拉帶著毛巾參加所有的生活活動,拉拉的精神會逐漸放松,活動范圍也會擴大,從而逐漸擺脫對毛巾的依賴。從某種意義上說,“抱毛巾”等行為,體現了幼兒是生活的主人,這是幼兒必經的適應行為,是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的一部分。教師不應使它與自己的教育工作割裂開來,而應尊重、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關注毛巾之外的世界。
三、對新生適應的總結展望
1.重視大生活、大社會對幼兒的影響
教師在引導新生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之時,應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讓自己具有廣闊的視野,夯實教育能力,為幼兒的日常活動和偶發事件提供有效的幫助,引導家長建立有利于幼兒更好成長的教育理念,使之形成家園教育合力,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2.心理健康走在“適應幼兒園”之前
在新生適應教育中,幼兒心理健康應排在能力發展之前。由于幼兒年齡、能力的差異,同一班級的幼兒會存在差別。對幼兒來說,對自己的認可、接納最為重要,它有助于幼兒建立長期的信心,在持續的幼兒園生活及社會交往中大膽探索并表達自己,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為自己一生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結 語
新生適應是一個重要的時期,其意義不僅在于教師工作的順利推進,更關乎幼兒能否開始新的生活,獲得愉快、自主的發展。當教師深入幼兒生活,關注幼兒的需要、家庭的需要,就會更加深刻地理解幼兒才是“新生適應”中的主人。教師關注的應是自身與家長在幼兒入園適應中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幼兒是否真正融入了集體。這是理念的變革,也是令人喜悅的進步。
[參考文獻]
王翠霞.接手幼兒園小班[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蔣嘉偉(1997.8—),女,山東東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