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開始的年度“地球一小時”活動再次上演。當地時間3月30日晚間8時30分至9時30分,世界各地城市接力“熄燈一小時”,以此呼吁全球對氣候變化采取行動。但“地球一小時”活動在全球輿論獲得的評價可謂褒貶不一。
美聯社3月31日稱,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牽頭,“地球一小時”活動已擴展到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千萬人參加。今年3月30日,當美國東岸時鐘走到晚間8時30分時,紐約帝國大廈等摩天大樓熄滅了燈光;在中國香港,維多利亞港沿岸主要建筑物關閉了所有非必要的燈光,這座城市著名的燈光音樂匯演——幻彩詠香江也被取消。英國《衛報》30日稱,“光明之城”巴黎關掉埃菲爾鐵塔的夜間閃光;意大利有400座城市的公共建筑和歷史遺址參加“地球一小時”活動;希臘首都雅典的幾個地標均陷入一片漆黑……
英國《地鐵報》3月30日評論稱,“地球一小時”活動旨在提高認識,減少使用會產生碳氣體并導致全球變暖的化石燃料。印度新德里電視臺3月31日稱,“地球一小時”是一個關注長期變化的機會,每個人都能為地球做出自己的貢獻。
但另一方面,批評之聲也是不絕于耳。丹麥學者比約恩·隆伯格認為,“地球一小時”只是“無效的感覺良好活動”,它使人們覺得自己正在為環境做點什么。澳大利亞專欄作家安德魯·博爾特表示,悉尼中心商業區的“地球一小時”活動所減少的碳排放量微不足道,僅相當于6輛汽車停開一年。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認為,活動期間,人們用蠟燭代替燈泡照明實際將導致碳排放量增加,而不是減少。不過專家也表示,與此前的擔憂不同,實踐證明“地球一小時”活動不會對電網的穩定運行造成沖擊?!?/p>
(候濤)
環球時報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