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華
近年來,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外來文化對國人的影響越來越大,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不少中國人對過洋節有著濃厚的興趣,熱情很高。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對洋節更是情有獨鐘,甚至把過洋節當成了一種潮流和時尚,不過洋節似乎就顯得自己落伍了。從情人節到愚人節,從萬圣節到圣誕節,幾乎在每一個洋節日來臨的時候,都少不了國人忙碌狂歡的身影。
而另一方面,抵制洋節的聲音也不絕于耳,過洋節成了一種崇洋媚外、盲目跟風的行為,甚至有的人打著愛國的旗號,要求禁止過洋節。
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民俗學專家馮驥才:洋節不是“洪水猛獸”,洋節在中國的傳播也并非都不合理。以人為本的節日沒有特定的文化內涵,比較容易傳播,比如情人節和母親節,應該可以成為人類共有的節日。
著名詩人流沙河:傳統節日目前處境尷尬,而洋節卻備受推崇,每逢洋節,那種喧囂讓人瞠目結舌。而每逢端午、重陽、中秋,卻相當冷清,讓人痛心疾首。兩種節日也是兩種文化的挑戰,城市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西方節日好像略占上風。我們恐懼的不是西方文化的入侵,每一種文化的進步都是建立在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基礎之上,怕的是人們摒棄傳統文化,思想完全被外來文化占據。
《人民日報》記者鄭海鷗:中國人在越來越熱衷過洋節的同時,每逢中國傳統佳節來臨之際,從春節大團圓、元宵鬧花燈,到端午劃龍舟、中秋賞明月,無一不是張燈結彩、合家歡聚、舉國歡慶。實際上,中華傳統文化早已根植于中國人的基因和血脈,我們并沒有因為過洋節就忽視和遺忘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洋節之盛,并不代表傳統節日就式微。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丹丹:圣誕節等洋節日的盛行發生于全球化或者西方文明在全世界滲透的背景之下,是不同文明交融的結果。過洋節往往是個體身份建構的手段。因為西方文明的強勢地位,過洋節日可能被貼上有品位、時尚、時髦等標簽。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文化霸權。
周老師:雖然已經過了相信美好童話故事的年齡,但我們還是希望在圣誕節的早上,發現自己放在床頭的襪子或者鞋子里,出現一份令人驚喜的禮物;在愚人節的早上,整蠱一下同桌;在感恩節那天,對親人和師友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對于過洋節,社會各界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從你們的角度來說說,如何看待洋節?
李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應該是我們對洋節的正確態度。比如父親節、母親節等都是我們應該汲取的“精華”。結合世界優秀燦爛的文化,彌補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空缺,更好地發展文化才是正確的做法。
何婉婷:如果過圣誕節能帶給我們快樂,那為什么不過呢?如果母親節和父親節能夠促進我們孝敬父母,我們為什么不過呢?與家人、朋友一起逛街購物、吃飯、唱歌……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這樣一種儀式感。節日越多,我們的生活就會時常充滿快樂,這種氛圍能讓我們學習、工作緊繃的神經得以放松。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趙瑩瑩:我認為要過洋節。因為在如今國際化的趨勢下,我們中國越來越多地融入世界,過西方的節日,能促進中國人對外國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我們認識西方社會,從而使東西半球、南北半球變成一個“地球村”。這種文化的交流是有著深遠意義的。
杜李鑫亞:我認為不應該過洋節。人們多以過洋節為時髦,摒棄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端午、中秋、七夕,每個傳統節日背后都有感人至深的美麗傳說,難道我們不應為祖國擁有如此優秀的傳統文化而自豪嗎?我們需要尊重文化多樣性,但我們更需要傳承和發展祖國燦爛的傳統文化。
王俊棟:我們應該抵制洋節,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有些人借過洋節之機,大肆狂歡,迷失了自我。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西方文化交流勢不可擋,但是如果一味任由西風東漸,我們的傳統文化將被逐漸遺忘,慢慢湮滅。若不及時加以繼承、弘揚、挖掘和開發,那么,真等到它徹底消亡的那一天,我們追悔莫及,卻為時已晚!
施博唯:我認為過洋節應該適可而止。近幾年,凡是國外的節日就有國人對其追捧。那些趕時髦的商家把洋節炒得驚天動地,那些好奇心強的人們把洋節過得轟轟烈烈,而對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不屑一顧。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趙亮:我們應當理性過洋節,告別一切不文明行為。就拿圣誕節來說,我們過圣誕節的目的,是為了愉悅心境,體現關愛,促進和諧,懂得感恩。蘋果傳達出的平安是一種曲解,真正的祝福和關愛是發自內心的理解,更何況我們作為消費者,花費比平時多幾倍的錢去購買蘋果是一種盲目跟風,它傳達出的是一種無知和愚蠢。同學們,我們不拒絕圣誕,但是我們拒絕不文明行為;我們追求快樂,但是我們反對沒有理性。
我們應該過好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傳承我們的民族精神,體現自身文化特色,彰顯華夏文明和悠久厚重的歷史。
周老師:目前,在國內流行的洋節,有情人節、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萬圣節、圣誕節等,大家仔細想想,會發現這些節日基本上都是以人際關系為主的。這些洋節充分起到了緩解學習、工作壓力,增加生活情趣和凝聚親情的作用。但是,只認為外國的節日才好的觀念是不對的。雖然我們的節日中沒有母親節、父親節和情人節,但我們的節日有我們民族獨有的特色,它符合我們的國情和傳統觀念。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片國土也產生了我們對親情、愛情的不同表達,節日只是一種儀式而已。
要明白,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它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信息時代加速了全球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有生命力的文化從來不會盲目地抵制、歧視外來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長避短,才是優秀文化的發展歷程。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文件要求,“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中華民族是一個寬厚大度的民族,也是一個開放包容的民族,我們不排斥任何優秀的外來文化,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洋節而丟掉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因此,在傳統文化宣傳教育上我們還需要加把勁,讓每一個中國人學會尊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能夠喜歡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而不必對洋節日盲目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