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然

俄羅斯的3 代“ 戰士” 士兵系統。自左至右分別為“ 戰士-1 ” 、“戰士-2”、“戰士-3”
士兵系統
2018年,俄羅斯士兵系統發展比較搶眼,按計劃裝備部隊的同時注重迭代發展。以德國為首的北約國家試圖開發通用開放式架構,實現優勢技術共享的同時,可以將各國先進系統借助標準化接口加裝。部分亞洲國家,如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士兵系統從概念目標研究走向工程技術研制,取得較大進展。
俄羅斯“戰士”士兵系統穩步發展
“戰士”-3是俄羅斯士兵系統第3代產品,由俄羅斯精密機械制造公司研制,計劃于2022年完成研制。相比第二代產品“戰士”-2,該系統的質量將減輕30%。“戰士”-3的頭盔除了可為士兵眼、耳提供防護外,將配裝新型通信系統、敵我識別系統,能夠實時交換多種類型的信息;可操控無人車輛,向其他士兵和指揮中心傳遞數據,以及持續收集士兵健康狀況數據,必要時可對士兵大腦進行電刺激;內置防毒面具。“戰士”-3將配備下掛榴彈發射器的突擊步槍,且榴彈可自行制導;采用彈鏈供彈,能夠發射埋頭彈;另配備先進瞄準系統,可自動解算目標距離;配備高精度狙擊步槍和新型狙擊步槍彈。“戰士”-3還將考慮采用紅外偽裝設計,以避免士兵在戰場上被直升機發現;研制新型D-14降落傘,該傘樣機于2018年8月初通過初步試驗測試,頂蓬面積僅為87m2,提高著陸時能見度的同時,增強了士兵的安全性;計劃配備綜合可穿戴外骨骼系統。
美軍開展未來士兵系統優化研究
2018年,“奈特勇士”系統暫緩發展。3月,美軍發布了“通過系統建模來優化未來士兵系統”報告,顯示美軍對未來士兵系統體系架構的重視。美國陸軍納蒂克士兵研發與工程中心通過系統建模來優化未來士兵系統,將士兵與裝備進行有機融合,進而提升士兵系統的自身性能和作戰效能。士兵系統的體系架構主要基于對士兵、裝備和作戰任務進行要素分解,厘清三者之間的關系,繼而將其作為一個整體融合進復雜的作戰環境,通過施加不同參數進行決策判斷和任務優化。美陸軍未來士兵系統將繼續優化考慮裝備、人體特性和作戰任務等要素,特別是要聚焦使命任務,將人體的物理特性、認知、情感和社會等因素進一步納入考慮范疇,為未來士兵系統和其子系統的參數設計提供依據。
俄羅斯“戰士-3”士兵系統采用的防雷靴外骨骼
美國“奈特勇士”士兵系統暫緩發展
德國計劃為歐盟開發通用士兵系統架構
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是德軍IdZ-ES士兵系統、加拿大軍隊“阿格斯”系統和“短劍”2.0系統的制造商,該公司在本年度贏得了歐盟關于“通用開放式士兵系統參考架構”項目研究需求合同,致力于開發一種開放式架構,作為歐盟國家士兵系統標準化建設的基礎。這一架構包括電子、語音與數據通信、軟件、人機接口、傳感器等。該項目是歐盟成員國實現提升部隊聯合作戰行動互操作能力的重要一步。
加拿大追加訂購“阿格斯”士兵系統
加拿大武裝部隊裝備的“阿格斯”士兵系統,由萊茵金屬公司研制,旨在提升士兵的態勢感知能力,具備更好的指揮控制能力、作戰效能和防護能力。加拿大陸軍與萊茵金屬公司簽訂價值1430萬歐元的合同,追加采購1256套“阿格斯”士兵系統,并計劃于2018年交付1632套。同時,陸軍有望最終采購4000套“綜合士兵系統”,旨在裝備單兵可穿戴Cq系統。該C4I系統包括作戰管理、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均由電池供電來實現長時間野外作戰。加軍將電池充電能力視為其“綜合士兵系統”的關鍵能力之一,要求專用充電器可為野外作戰、車內和前方作戰基地的士兵提供支持,同時可為數千個大容量電池充電。這種新型充電器可為加軍及北約部隊的鋰-145/鋰-80系列和BB-2525/U可穿戴電池充電。目前,加軍與以色列埃普斯勒公司簽訂了價值300萬美元、為期4年的合同,為士兵系統研制并交付幾百套多通道充電器、零備件及相關服務。
澳大利亞啟動綜合士兵系統裝備交付
2018年9月,澳大利亞批準為期13年、價值10億美元的“綜合士兵系統”項目,逐步向部隊交付裝備。首批交付的裝備將包括防彈衣、頭盔、聽力和眼部防護、背包承載裝置,以及凈水器、頭盔照明燈、儲物袋、炊具和睡袋等野戰裝備。此外,澳大利亞政府有望于2018~2023年投資2.4億美元,對裝備進行更新和升級,以確保軍隊能夠應對未來威脅,借助增強的能力執行作戰任務,同時降低被偵測到的概率,使士兵免受攻擊。
澳大利亞未來士兵系統
德軍IdZ未來士兵戰斗系統
新加坡完善“陸軍單兵生態型輕量化裝備”士兵系統
新加坡在2018年2月舉行的航展上展示了“陸軍單兵生態型輕量化裝備”士兵系統。該系統由新加坡技術動力公司研制,系統配裝防護型先進眼鏡系統、單兵增強型外穿式戰術裝備承載系統和單兵輕量化人體護甲。該系統采用人體工程學設計,能夠隨穿戴者身體自然移動且可保持動作靈活性,已在行軍及作戰機動等真實場景中進行了測試。士兵增強型感知系統為實時健康跟蹤裝置,可監控士兵的生命體征,如心率、呼吸頻率、血壓及體溫等,主要用于檢測和存儲“疲勞情況”數據,將信息傳遞給班長或部隊指揮官。新型作戰服采用輕型透氣材料制成,以利于熱帶和炎熱氣候環境下士兵作戰。背包套件容積125升,采用新型框架結構,其優化設計更適合亞洲士兵。新型戰靴可增強抓地力及防水力,人機工效好。目前,“陸軍單兵生態型輕量化裝備”士兵系統組件計劃逐漸裝備新加坡武裝部隊。

2017年11月,位于美國肯塔基坎貝爾堡的第101空降師率先換裝新型M17(上)與M18(下)模塊化手槍系統
2018年,槍械發展平穩,新品不斷。美軍全面換裝M17/M18手槍。6.5mm和6.8mm彈藥將會得到更廣泛關注。
手槍拉開替換新槍大幕
目前,美軍已對M9手槍進行更換,以期全面換裝為M17/M18手槍。M17即P320手槍,M18是M17的緊湊版。P320手槍有多種口徑型,可發射9mm北約手槍彈、0.357英寸西格手槍彈和0.40英寸SGW手槍彈。2017年11月,位于美國肯塔基坎貝爾堡的第101空降師率先換裝新型9mm口徑M17/M18模塊化手槍系統,并于11月27日進行了靶場射擊測試練習。從2018年初披露的美軍部隊測試報告看,認為該槍簡單實用,易于操控,特別是不再采用雙動扳機,單動扳機每次擊發的扳機力相同,因此具有良好的操控性;人機工效好,握把可適應95%士兵的手形。M17/M18有兩種彈匣,短彈匣容彈量15發,標準彈匣容彈量17發。
步槍不斷推陳出新
美海軍陸戰隊增購M27自動步槍2018年,美海軍陸戰隊計劃在原有1.1萬支步槍基礎上,增加采購5萬支M275.56mm自動步槍,取代當前步兵和其他兵種裝備的M4卡賓槍。M27自動步槍即HK416突擊步槍重槍管型,采用了比M4卡賓槍更重、更長的槍管以及彈匣容彈量30發的制式彈匣。
美陸軍研發新型無殼彈步槍 美陸軍在尋求發射新型彈藥的步槍,采用電動發射系統的新型6mm無殼彈步槍引起美陸軍關注。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2018年SHOT展上,該槍的原型樣機得到展示。該槍配有4根槍管,利用電磁裝置可以一次性發射4根槍管內的4枚彈藥。該槍的4根槍管上下排列,并采用結構獨特的、外形類似可放入口袋的筆記本式樣的彈匣“塊”供彈,彈匣“塊”內設有4個圓孔,用于容納無殼彈,將裝滿彈的彈匣“塊”放入供彈口,每發彈剛好對準各自的槍管。也可將多個彈匣“塊”并聯在一起,裝入供彈口,以提高火力持續性。射擊過程中每射完一個彈匣“塊”即向槍身一側移動,用過的彈匣“塊”會像彈鏈節一樣一個一個地掉出槍外。
俄軍裝備AK12和AK15新型突擊步槍 俄羅斯國防部正式批準為步兵、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裝備AK 125.45mm突擊步槍和AK15 7.62mm突擊步槍,這兩款突擊步槍均為滿足“戰士”士兵系統需求而研制。AK12和AK15均已通過各項測試,包括俄陸軍多支部隊、多個不同氣候區的野外試驗。AK12和AK15大幅提升了可靠性、射擊精度和殺傷力;可安裝各類戰術附件,包括紅點、夜視和紅外瞄準鏡,以及槍掛榴彈發射器、前握把、激光指示器、戰術電筒和消聲器等;兩槍大部分零件可互換,主要區別在于配用槍彈的口徑不同。AK12配用俄陸軍制式5.45×39mm槍彈,AK15配用7.62×39mm槍彈。此外,以上兩款突擊步槍還分別擁有緊湊型,即AK12K和AK15K,主要用于特種部隊近距離作戰,以及作為車輛乘員、直升機飛行員的單兵自衛武器。
宣傳片中的無殼彈步槍,外形和普通步槍差別很大
2018年SHOT展會上展出的無殼彈原型樣槍
美軍新型HK M27自動步槍,其是HK416步槍的重槍管型
德國武裝部隊有望裝備G95突擊步槍 G95突擊步槍即HK416 A7突擊步槍,是HK416步槍的最新改進型。G95突擊步槍預計將成為特種部隊司令部和海軍特種部隊司令部的制式步槍,并計劃于2019年1月起陸續交付德國武裝部隊。
俄軍正在裝備的AK12步槍
德G36突擊步槍發展喜憂參半 奧地利RS556突擊步槍有望替代G36步槍成為德軍制式步槍。RS556項目計劃于2019年開始。RS556突擊步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導氣裝置可調節,錘鍛槍管可在幾秒內輕松完成更換,無需工具。該槍設有多條導軌,可配裝多種光學、夜視裝置和激光模塊,以及40mm榴彈發射器。槍管長406mm,彈匣容彈量30發,全槍質量約4.2kg。RS556可與萊茵金屬公司IdZ-ES士兵系統兼容使用,也可集成于其他士兵系統。
與此同時,拉脫維亞計劃采購G36突擊步槍。G36突擊步槍是拉脫維亞武裝部隊的制式步槍。目前,拉脫維亞與德國HK公司簽訂了為期7年的采購協議,總金額超過1300萬歐元,計劃采購G36突擊步槍及其他類型武器,首批G36原計劃于2018年交付軍隊和邊防警衛隊。
印度計劃進口突擊步槍和卡賓槍2018年1月,印度國防部批準為陸軍采購突擊步槍和近距離作戰用卡賓槍,以滿足印邊境及平叛行動中陸軍作戰人員的緊迫需求,同時,這些步槍也用于裝備海軍和空軍。國防部于2018年1月底發布關于7.62×51mm突擊步槍和5.56×45mm卡賓槍的招標書。參加競標的國外廠商主要有意大利伯萊塔公司、以色列武器工業公司、瑞士西格紹爾公司和美國柯爾特公司。印陸軍的實際總需求包括768496支突擊步槍和376680支卡賓槍,海軍和空軍則需要50000支步槍和41655支卡賓槍。因此,除進口步槍外,還將由國有兵工廠委員會和本土私營公司研制步槍以滿足陸軍需求。印度MKU公司與阿聯酋卡拉卡爾公司計劃在印生產CAR 817AR突擊步槍。該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配用7.62mm北約槍彈。
新加坡研制BR18 5.56mm無托突擊步槍 BR18 5.56mm突擊步槍由新加坡技術動力公司研制,2017年中期完成鑒定試驗,是一種質量輕、結構緊湊、左右手均可操控的步槍系統。該槍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配有皮卡汀尼導軌以安裝光學瞄準系統及其他戰術附件。該槍可演化為3種型式,即突擊步槍、神射手步槍和輕機槍,其中突擊步槍全槍長645mm,槍管長368mm,全槍質量2.9kg,可發射5.56×45mmM193槍彈和北約SS109槍彈、新加坡技術動力公司研制的增程彈等。該槍彈匣采用聚合物制成,容彈量30發。
此外,新加坡技術動力公司還在研制BR18的變型槍,包括神射手步槍和機槍型。神射手型已完成研制,全槍質量3.2kg,實際上是將突擊步槍的368mm槍管更換成508mm重型槍管而成。機槍型全槍質量3.4kg,可提供壓制火力,全槍長789mm,配用的重型槍管長508mm。機槍型計劃配裝容彈量50發的彈鼓。該槍已完成相關測試,即將開展鑒定試驗。
BR18汲取了SAR 21突擊步槍研制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并采用了最新材料和制造技術。BR18大部分采用耐沖擊碳纖維增強聚合物材料制成,與SAR21相比,質量大幅減輕。
新加坡SAR 21突擊步槍,BR18突擊步槍汲取了該槍研制過程中的經驗教訓
配備消聲器之后的M107A1狙擊步槍,在射擊時可以有效減小槍口沖擊波和噪聲,從而減小被敵方發現的概率
狙擊步槍和機槍發展尋求突破
美國為機槍和狙擊步槍尋求新口徑 2018年3月,美陸軍發布“下一代班用自動武器”需求通知,擬采用新型班用自動武器(輕機槍)替換M2495.56mm班用機槍,并計劃于2022年裝備部隊,優先配發前線作戰士兵。新槍預計全槍質量不超過5.44kg,彈藥比現役5.56mm槍彈輕20%;槍托折疊時全槍長889mm;火控系統質量不超過1.36kg;集成消聲器。陸軍預計“下一代班用自動步槍”可能會采用威力更大的中間口徑槍彈,即6.5mm或6.8mm彈藥。為了減重,新槍彈彈殼可能會采用聚合物材質,槍彈底火采用銅制。但是,出于經費等諸多考慮,M249不會在新自動步槍配發部隊后立即退出現役,仍將繼續服役。同時,“新武器不會全面裝備部隊,而是配發10萬名近距離作戰士兵。非作戰單位士兵仍將繼續使用M4卡賓槍或M249輕機槍。
與此同時,美特種作戰司令部特戰部隊勇士項目執行辦公室計劃于2019財年第1季度發布需求建議,尋求6.5mm口徑槍彈。在2018年5月24日特種作戰部隊工業會議上,美特種作戰司令部稱計劃率先為狙擊步槍選擇6.5mm槍彈。此舉可能標志著美特種作戰司令部將采用新口徑槍彈。
美陸軍步兵班裝備G28半自動狙擊步槍 美陸軍于2018年將G28半自動狙擊步槍列裝到步兵班,取代現役M110狙擊步槍。G28是一款在MR308基礎上開發的軍用精確射手步槍(簡稱DMR),采用重型槍管,空槍質量5.8kg,擁有更好的精度,與HK417步槍的零件通用率高達73%。目前德國聯邦國防軍已經裝備了G28。該槍有4種型號,分別是G28E2、G28E3、G28E和DMR762。G28E2為標準型;G28E3為巡邏型,采用短護手,質量比標準型輕;G28E為參加美陸軍緊湊型半自動狙擊系統競標的型號;DMR762是執法機關使用的型號。G28配裝北約標準7.62×51mm步槍彈,便于后勤保障。目前德軍正在逐漸換裝G28狙擊步槍,G28將會和G22一起作為德軍狙擊步槍。
美國同意向烏克蘭出口M1 07A1巴雷特狙擊步槍 美國與烏克蘭簽訂商業合同,同意向烏克蘭出HM107A1巴雷特狙擊步槍、彈藥及相關零部件和配件,合同總價值4150萬美元。這是美國首次允許烏克蘭從其工業部門獲得致命武器。M107A1是一種12.7mm口徑反器材步槍,由美國巴雷特公司設計和制造,能夠有效打擊1500m距離上的器材目標。該武器質量約13kg,配用10發彈匣。
美軍為步兵班列裝G28半自動狙擊步槍
美國向烏克蘭出口M107A1巴雷特狙擊步槍
俄羅斯展示新型微聲狙擊步槍2018年8月,俄羅斯在“軍隊-2018”國際軍事論壇展會上首次演示配用7.62mm亞聲速槍彈的微聲狙擊步槍。MTs-116M微聲狙擊步槍在MTs-116狙擊步槍基礎上改進而來,其保留了MTs-116的擊發機構和槍托,但槍管有所不同。MTs-116狙擊步槍配用7.62×54mm槍彈,有效射程為700~800m。該槍已小批量生產,裝備俄羅斯內政部、國防部和聯邦安全局的特種部隊,敘利亞政府軍狙擊手也曾攜帶。MTs-116M則發射7.62mm亞音速槍彈,可有效打擊300m處穿戴人體護甲的有生目標。未來,新槍有望裝備俄特種部隊,在城區環境下使用。
越南生產俄制反器材步槍 越南Z111軍工廠生產俄制OSV-96 12.7mm反器材步槍,并于2018年1月向越南國家副主席演示了該槍。OSV-96反器材步槍由俄羅斯圖拉儀器儀表設計局研制,該公司與越南簽署合作協議,將相關技術轉讓給Z111軍工廠,并為生產OSV-96反器材步槍提供支持。OSV96反器材步槍將逐步交付越南人民軍。OSV-96是一款采用導氣式自動原理的反器材步槍,其配裝大型雙室制退器。Z111軍工廠是越南最重要的輕武器制造商,近年來通過與國外制造商合作,生產能力得到提升,能夠優先滿足越南的軍備需求。該廠還擴充了相關生產設施,使其過去2年均超額完成年度生產目標;另外通過擴大與俄羅斯、以色列的工業聯系,生產能力得以極大提升。目前,Z111軍工廠還可以生產俄制AKM 7.62mm突擊步槍和以色列伽利爾31/32 ACE突擊步槍。
沖鋒槍艱難發展
韓國交付K7 9mm微聲沖鋒槍2018年,韓國S&T動力公司向印度尼西亞交付約400支K7 9mm?中鋒槍。K7沖鋒槍發射使用9×19mm手槍彈,在短槍管上固定安裝有消聲器,可使武器噪聲降低至111分貝。采用30發彈匣供彈,也可配裝烏齊沖鋒槍20、25、32、40或50發彈匣,以及伯萊塔M12沖鋒槍20、32或40發彈匣。目前,該槍僅裝備韓國特種部隊和柬埔寨部隊。
意大利伯萊塔公司披露PMX 9mm沖鋒槍
意大利伯萊塔公司推出新型PMX 9mm沖鋒槍,從2018年初開始交付使用,替換12型9mm系列沖鋒槍。PMX為模塊化設計,無需工具即可在戰場上進行拆卸保養。該槍配用175mm冷錘鍛造槍管,槍管內制有6條右旋膛線,導程254mm,發射9×19mm北約制式槍彈,槍口初速約400m/s。護手在3點、6點和9點鐘位置配較短導軌,12點鐘位置配全尺寸導軌,便于安裝瞄準鏡。采用半透明聚合物彈匣,容彈量30發。
新加坡研制CPW 9mm緊湊型沖鋒槍 CPW緊湊型沖鋒槍由新加坡技術動力公司研制,是一種具有高效費比的緊湊型多口徑沖鋒槍。該槍全槍長393mm,可伸縮式槍托全部展開時長597mm,全槍質量1.7kg,采用容彈量為30發的聚合物彈匣,發射9×19mm巴拉貝魯姆彈。
該槍采用模塊化設計,可通過更換槍機、槍管、彈匣等部件,相應發射5.7×28mm或4.6×30mm槍彈。該槍彈匣位于手槍握把內,采用透明塑料模壓而成,便于快速查看余彈量。機匣采用輕型鋁合金材質,除此之外,其余大部分組件采用高強度聚合物制成,大幅減輕了質量、降低了成本。拋殼窗位于槍身右側。該槍配有可伸縮式槍托,槍托折疊后與傳統手槍長度相差無幾,便于執法人員和安全部隊攜帶和隱蔽持槍,也可放在槍套內攜帶。該槍配2段皮卡汀尼導軌,機匣頂部導軌可安裝傳統的機械瞄具或反射式瞄準鏡等,底部較短導軌主要用于安裝激光指示器、垂直握把和戰術手電。
韓國K7微聲沖鋒槍已裝備印尼軍隊
2018年,各國在原有武器的基礎上開發新彈種,并進行相關測試,以期降低成本的同時滿足現實需要。
捷克陸軍即將裝備新型手榴彈
捷克陸軍計劃配裝新型高效手榴彈,以滿足當前的安全威脅和作戰士兵的需求。新型手榴彈由捷克軍方的戰略伙伴萊茵金屬武器彈藥公司制造。目前,捷克陸軍裝備vz.86(URG 86)通用手榴彈和F1防御手榴彈。新型手榴彈包括破片殺傷型、爆震型、教練型和訓練型。新型手榴彈配裝延時引信,能夠在4~5秒內點燃手榴彈,且具有尺寸小、質量輕的特點,便于提高攜彈量。破片殺傷型質量約430g,破片數量將從1200枚增至3500枚。爆震型質量約180g。目前,捷克陸軍尚未計劃裝備爆震型手榴彈,但在建筑物密集區,爆震型手榴彈對于穿透建筑物和特殊建筑物時尤其重要。
俄陸軍測試AGS-40自動榴彈發射器
2018年,俄羅斯國家軍事工業委員會已向俄武裝部隊交付新型AGS-40“巴爾干”(6G27)自動榴彈發射器,將在不同的氣候條件、泥土、沙塵、雨雪及實彈射擊戰術演習中,進行不少于一年的測試。AGS-40“巴爾干”是在TKB-0134 40mm榴彈發射器基礎上研制而成,總質量32kg(含腳架和瞄準附件),射程2.5km,射速400發/分,具有彈道低伸特點。其配裝的三腳架是在AGS-17自動榴彈發射器的腳架基礎上改進而成,后端安裝有射手座椅,射手可坐在座椅上發射。AGS-40有望替換現役AGS-30 30mm自動榴彈發射器。與AGS-30相比,“巴爾干”口徑更大、射速更高、射程更遠。
俄陸軍開始裝備新型AGS-40自動榴彈發射器
為“卡爾·古斯塔夫”單兵火箭筒研制新型制導彈藥
美國雷聲公司與瑞典薩博公司為“卡爾·古斯塔夫”M3/M4型單兵火箭筒研發首枚制導彈藥。新型制導彈自2018年5月起,已進行了飛行試驗和戰斗部試驗,并計劃于2019年9月進行演示,有望于2020年春與美陸軍開展春季實彈測試,打擊2個靜止目標和1個移動目標。美特種作戰司令部也對該新型制導彈表示興趣。新型制導彈全彈質量約6.8kg,封裝于圓柱形筒內,可直接裝填于發射器。該彈采用慣性制導和激光半主動制導的復合方式,可打擊輕型裝甲車輛、建筑物、掩體、人員等多種目標,精度誤差小于1m,射程30~2000m。該彈飛行時間不超過15秒,可打擊1500m范圍內速度低于56km/h的移動目標;可實施直接命中或攻頂打擊。未來,該彈計劃與瞄點公司的FCS-13ER智能瞄準系統配合使用。
為PSRL單兵火箭筒研制新型彈藥
PSRL火箭筒是RPG火箭筒的美國版,美國埃爾特羅尼克公司正在為PSRL研制聚能破甲反坦克彈藥。PSRL經過多次改進,最新改進型為PSRL-Ⅲ,提高了在微光和夜視條件下的作戰能力。研制的新彈彈徑仍為93mm,但對火箭發動機進行重新設計,配用新型點火器和推進劑。新彈射程達850m,遠超RPG-7火箭筒發射的PG-7VL彈藥(射程250m)。新彈預計2018年底或2019年初開始批量生產。此外,該公司還將為PSRL研制破片殺傷彈和溫壓彈。
美國推出“標槍”反坦克導彈最新改進型
2018年法國國際防務展展出了“標槍”反坦克導彈最新改進型FGM-148F及其輕型指令發射單元。FGM-148F“標槍”導彈采用新研制的多用途戰斗部,替換原有的串聯聚能破甲戰斗部,增強了破片殺傷效果,保留原有對裝甲目標毀傷能力的同時,提升了對開闊地帶非裝甲目標和人員的毀傷能力。其輕型指令發射單元比原有指令發射單元更輕,質量約2kg,體積縮小70%。此外,雷聲公司還在研制FGM148G“標槍”導彈,將用非制冷紅外導引頭替換氣冷紅外導引頭,并采用新的發射筒和電池。
俄羅斯接收新型82mm無聲迫擊炮
目前,俄國防部為地面部隊采購新型單兵便攜式迫擊炮,特種部隊計劃接收幾十門新型2825 82mm無聲迫擊炮。該炮由俄羅斯技術公司烏拉爾車輛廠所屬的海燕研究所研制,并在2018年8月21~26日,于俄羅斯“軍隊-2018”國際軍事技術論壇上進行展示。基礎型2825迫擊炮配有MPM-44M全景式迫擊炮瞄準鏡。該炮最大射速為15發/分,行軍/戰斗轉換時間不超過30秒,高低射界為+45°~+85°。該炮質量約13kg,可放置在射手的背包內攜行;配用3V035破片殺傷迫擊炮彈,可放置在裝填手背包內攜行。由于采用鋼球作為破片,3V035彈與2824牽引式迫擊炮配用的3V026 82mm破片殺傷迫擊炮彈的作戰效能相當。3V035全彈質量3.3kg,戰斗部質量1.9kg,初速達122m/s。
美國推出新型FGM-148F“標槍”反坦克導彈(預裝在發射器內),進一步增強了破片殺傷效果
白俄羅斯推出新型MM-60火箭筒
白俄羅斯新型MM-60 60mm火箭筒配裝數字化瞄準系統,預裝多用途火箭增程彈,主要用于對付輕型裝甲車、穿戴輕型防彈背心的有生目標和輕型防御工事。在戰場上,4具MM-60即可集成到1部4管(2×2)發射裝置中,安裝在輕型車輛上以提升其作戰能力。MM-60火箭筒是一種輕型一次性多用途火箭筒,其預裝火箭彈質量僅4kg,數字化瞄準系統質量約1kg;直射距離為150m,最大射程為1000m;能在400m距離處實施精確射擊;對坦克和輕型裝甲車(步兵戰車和裝甲人員輸送車)的命中概率分別為30%和70%;在距離目標不超過5m處起爆,對有防護的人員目標的命中概率為50%。該彈可穿透300mm厚的軋制均質裝甲,以及由鋼筋混凝土或磚塊制成的1000mm厚的墻體。其數字化瞄準系統可避免人為因素影響(如操作人員手抖),進而大幅提高射擊精度,但也使成本增加。
美國披露新型40mm低致命可伸縮榴彈
2018年3月,美國國際安全設備公司研制成功40mm低致命可伸縮榴彈。該彈采用模塊化設計,易于組裝,價格低廉。其應用了公司用于新型40mm鈍擊彈的頭部可伸縮專利技術。該專利技術可通過安全且高效費比的方式,大幅提高低致命彈的動能。這種頭部可伸縮的新型40mm低致命彈能否真正成為創新型榴彈技術仍需進一步測試驗證。
英國研制“天眼”40mm偵察巡飛彈
美軍173空降旅傘兵用卡爾古斯塔夫M3火箭筒測試新型制導彈藥
英國于2018年初宣稱研制出40mm“天眼”偵察巡飛彈,由“米爾科爾”榴彈發射器發射,可在目標上空飛行10~15分鐘,彈體頭部配裝的攝像機對目標進行偵察。士兵可以發射多枚“天眼”來組成偵察巡飛彈網絡,利用所攜帶的傳感器在目標上空懸停偵察,并將獲取的信息通過無線電發射機傳送至地面站。該彈結構緊湊,質量較輕,約為250g,采用共軸對轉旋翼,可在目標區域上空懸停。其旋翼由無刷直流電機驅動,推力大于2.4N,由鋰聚合物電池供電,通過軸承連接,可相對于彈體獨立旋轉。該彈裝有GPS芯片,可持續地將自身位置發送至地面站。該彈初速為103.2m/s。在折疊狀態下,旋翼葉片與殼體內側面齊平,使彈體外形保持流線形,降低發射阻力;可通過氣壓高度計確定飛行高度,并在彈道最高點附近展開旋翼葉片,啟動電機。士兵可通過改變發射角度來控制“天眼”的懸停位置。據測算,當發射角度為70°時,“天眼”能夠達到最大射高335m;當發射角度為30°時,“天眼”能夠達到最大射高530m。目前,已對該彈設計方案進行了初步試驗驗證。
編輯/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