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林
2018年的最后兩個多月,是法國最難熬的日子。
2018年12月8日,法國警察部門部署8.9萬名警力,封鎖巴黎香榭麗舍大街、協和廣場以及國民議會大廈附近部分街區,在游行隊伍的必經路口設置路障,以阻擋示威隊伍沖擊這些重要地區
10月24日,法國汽車修理工庫塔爾在社交媒體上發表自己錄制的一個簡短視頻,呼吁民眾統一穿上“黃馬甲”(這個“黃馬甲”由法國交通條例規定,汽車內必須配備帶有熒光條的黃色背心,以便于在汽車發生故障后所有司機穿著示警),抗議燃油稅的上調。這個視頻的收看量超過上百萬人,“黃馬甲”騷亂由此開始發酵。
騷亂最先發生在2018年11月17日,適逢周六,全法有近30萬人通過罷工、封路、游行示威等形式,參與到抗議活動中。事件當天造成100多人受傷,法國警方逮捕282人。示威者聚集在繁華的香榭麗舍大街、凱旋門和杜樂麗花園,并以投擲石塊、磚頭為攻擊手段,與警察發生對峙。著名地標凱旋門不僅被涂鴉,而且凱旋門博物館的文物也被打砸洗劫。暴徒們沖擊凱旋門博物館,擊毀博物館入口處,博物館內象征法國自由女神的瑪麗安雕像被擊碎,被錘子敲擊后的許多珍品文物遭到破壞。
11月24日,又是一個周六,16.6萬法國人再次走上街頭,不僅游行示威,而且實施打砸搶燒等嚴重暴力行為,造成2人死亡,600多人受傷(包括4名警察),警方逮捕180多人。示威者毀壞公共建筑設施,焚燒臨街停放的豪華汽車,打砸商店,位于香榭麗舍大街附近的30多家奢侈品、精品商店被砸,其中的一家Dior門店損失100萬歐元。
法國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上穿著黃色背心的抗議者
12月1日,法國全境“黃馬甲”抗議活動升級蔓延。這個周六有13.6萬人游行,盡管此次參加的人數較前兩次少了許多,但抗議者的過激行為更為暴力。游行隊伍中跳出暴徒,帶頭沖向商店,打砸玻璃,哄搶貴重物品。受暴徒行為的渲染,示威者難掩憤怒情緒,一時失去控制,大打出手,現場一片混亂,一些銀行存儲點被洗劫,ATM機被推倒。據統計,騷亂中有80家銀行支行、分理處被砸,錢款被橫掃一空。抗議者聚集在巴黎市八區香榭麗舍大街凱旋門周邊地區,抗議活動的目的由原先的反對燃油稅增高轉化為反政府性質,他們打砸交通信號燈、公交車站等公共設施,并挖出香榭麗舍大街一段路面的石塊作為攻擊警察的工具,一輛卡車被燒導致油箱爆炸。巴黎街頭上演了50年來最嚴重的暴力抗議活動,即使是凱旋門也被厚重的煙霧擋住,以至于媒體將巴黎稱之為“戰場”。這次暴力沖突造成263A受傷(其中包括20多名警察),412人被當場抓捕。
“逢六必鬧”是此次騷亂的一大特點。12月3日,法國100多所高級中學被游行隊伍封鎖,受其感染,大量學生罷課,他們放下書包轉而支援“黃馬甲”,借機反對高中畢業會考和高中教育制度改革。法國塞納圣但尼省的一所職業高級中學發生暴動,場面一度失控,導致1輛汽車被焚燒,1輛警車被打砸,1家手機商店被打砸并被搶劫;尼斯市1000多名高中生高喊“馬克龍辭職”、“馬克龍下臺”等口號,與“黃馬甲”示威者相呼應,并將學校和公共部門包圍。不僅是學生,就連法國的醫務人員也發生罷工事件,以支持“黃馬甲”運動。僅在巴黎,當天就有100多名救護車駕駛員開著救護車封堵路口和城市廣場,借機對政府新實行的醫療預算法案提出抗議。
靜坐示威的抗議者,其中有許多年齡較大的男女老者。可見,馬克龍政府增加燃油稅的政策在法國不得人心
一名63歲的示威者朱維特表示:“2017年給馬克龍投票時我非常信任他,但現在看來他是在玩弄我們。在制定政策時, 他根本沒有同我們進行討論,也沒有對話,他是個傲慢的人。可以肯定的是,我不會再給他投票了。”
一名法國女士高舉標牌,走在寒冷的大街上進行抗議
2018年11月17日,暴徒們沖擊凱旋門博物館,擊毀博物館入口處,博物館內法國自由女神瑪麗安雕像被擊毀
2018年11月24日上午,16.6萬法國人走上街頭,抗議法國油價飆升。圖為法國巴黎市區凱旋門、香榭麗舍大街上參加抗議示威的民眾,現場煙霧彌漫
一名抗議示威者的行為過激,其爬上交通指示燈桿并搖旗吶喊
被暴徒們掀翻在公路上的交通信號燈
12月8日,法國政府接受教訓,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方面對“黃馬甲”的訴求進行讓步,提出“將每月最低工資標準上調100歐元;免除對加班所獲收入的一切稅收;對每月收入低于2000歐元的人員實行特別免稅”等政策,以收買人心。另一方面指示治安部門及早干預。通過一系列措施,總體上比上一周六平靜了許多,但還是有12.5萬人走上街頭游行。特別是在首都巴黎,仍然是一個混亂不堪的周六。示威者將這次游行宣傳為“決戰性示威”,僅巴黎就有1萬多人參加,“黃馬甲”凌晨就開始聚集在凱旋門,隨后沿香榭麗舍大道舉著“馬克龍下臺”的標語牌游行示威,要求緊急選舉。“黃馬甲”活動持續進行到當天夜晚后,一些施暴分子與警察打起“游擊戰”,他們專門挑選警方備勤力量薄弱、商店較多的街巷實施打砸搶活動,導致一些小巷的店鋪被劫襲,許多沒有警力巡護的公共設施被破壞。法國的一些其他城市,如圖盧茲、波爾多也爆發了暴力沖突。這些沖突地區有200多人受傷,警方逮捕1700多人。
12月15日,“黃馬甲”運動進入第五周,法國約6.6萬人進行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比上一周人數減少了近一半。然而,法國警方在全國各地還是派出6.9萬名警察(僅巴黎就派出0.8萬名),并配備14輛裝甲車。15日當天,法國的“黃馬甲”運動象瘟疫一樣蔓延到歐洲許多國家:德國人也穿著“黃馬甲”走上慕尼黑街頭,對退休金偏少提出抗議;居住在意大利的移民、工人、學生、失業者聚集羅馬,為獲得居留許可、社會正義、權利和尊嚴呼吁示威;比利時人齊聚布魯塞爾,為繁重的賦稅抗議;荷蘭人為社會福利舉旗吶喊。歐洲的社會問題暴露無遺。
2018年12月1日,示威活動由原先的抗議燃油稅增高轉化為反政府運動,一些暴徒打砸交通信號燈、公交車站等公共設施
12月22日,這個本可能再鬧事的周末-顯得平靜了許多。各地小規模游行示威雖有出現,但人數較少,強度不大,這與法國當局的及時處置是分不開的。
針對愈演愈烈的燃油上調危機,法國總統馬克龍一方面譴責暴力者的打砸暴行,揚言予以嚴懲,他強調,沒有任何理由容許示威者攻擊執法人員、搶掠商鋪、縱火、威脅行人及記者安全。另一方面指派法國總理菲利普出面滅火。菲利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我們在過去處置“黃馬甲”抗議活動時犯了錯誤,我們沒有聽取人民的意見。同時,也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
一是暫停調稅,追加經濟補償
12月4日,菲利普宣布原計劃2019年1月1日上調的燃油稅暫緩執行,后又在12月21日召開法國國民議會會議,表決通過了馬克龍早前為平息抗議活動而提出的減稅150億歐元的經濟措施,這些措施為消除法國危機提供了“迅速、有力和具體的回應”,也為平安夜、圣誕節以及2019年元旦提供了社會安全保障。
二是內政部與政府共同應對危機
2018年10月,原法國內政部長熱拉爾·科隆辭職,內政部長由菲利普兼任后不久即由克里斯托夫·卡斯塔內任職。新任部長由總統和總理親選欽定,克里斯托夫·卡斯塔內一邊把總統和政府的意見貫徹實施,一邊命令警察部門全力處置。盡管法國有兩個工會呼吁警方舉行罷工,其中一個工會主張“警察局關門”,并抗議減少安全部門預算。然而,新任部長利用游行示威間隙不斷給警察人員打氣鼓勁,可謂上下一心,合拍共振,這為處置騷亂事件起到了積極作用。
暴徒們挖出香榭麗舍大街一段路面的石塊作為攻擊警察的工具
一名抗議者的背部寫有法語“馬克龍下臺”字樣,這名抗議者附近是被暴徒們點燃的物品
抗議汽油加稅的示威人群與警察發生沖突
法國防暴警察面對暴徒們點燃的熊熊大火, 無所畏懼地沖向事發現場
為了保障一些重要地區的安全,巴黎政府采取預防措施,在巴黎的游行示威聚集區關閉多個高速路口收費站、地鐵站出入口
三是警察部門盡職盡責,實施強行處置
法國各省大中城市均有不同規模的示威活動,巴黎聲勢最為浩蕩。持續的騷亂,著實對法國警察部門是一種考驗。
首先,事先預判,重點用警。為應對巴黎的危機局勢,法國警察部門在香榭麗舍大街、凱旋門和杜樂麗花園事先部署警力。11月24日,示威者希望在協和廣場附近集結,但警方宣布禁止在這一街區集會,因為距離總統府太近。12月8日,針對游行隊伍的“不領情”、“不滿足”,警察部門部署了8.9萬名警力,封鎖香榭麗舍大街、協和廣場以及國民議會大廈附近部分街區,在游行隊伍的必經路口設置路障,阻擋示威隊伍,同時部署有直升機配合的行動分隊,戒備林立,以應不測;政府部門也緊急關閉了巴黎50個景點和36個地鐵站。
其次,加強巡邏,強行驅散。法國警察部門派出多個巡邏分隊分布在各大中城市,實施一線武裝巡邏,發現示威跡象或有暴力行為立即報警;當游行隊伍不聽勸阻、繼續前行時,使用爆震彈、催淚彈、高壓水槍等等非殺傷性武器強行驅散。在使用爆震彈等非殺傷性武器時,也確實發生了一些不幸事件,導致一些人被彈藥致殘或致死,如波爾多市的一名老婆婆被催淚彈炸傷后死亡。
再次,抓捕施暴分子,平息事態。針對騷亂者的猖狂攻擊,現場警察對正在進行打砸搶燒的施暴分子堅決實施打擊。據統計,在處置騷亂中共計逮捕4523人。
一名法國警察正在使用單管發射器發射催淚彈、爆震彈等非致命彈藥,以強行驅散示威人群
一名警察手持可發射非致命彈藥的轉輪防暴發射器
一名法國警察向示威者噴射辣椒水
分析法國“黃馬甲”騷亂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法國民眾對馬克龍執政政策的不滿意
引發這次騷亂的直接原因是法國政府頒布上調燃油稅的政策,即“從2019年1月起,向每加侖汽油增加12%的稅,向每加侖柴油征收28%的稅,增加的部分收入投放到可再生能源等過渡計劃的開發”。可以說,上調燃油稅的政策是此次騷亂的導火索,但其深層次原因是馬克龍被法國民眾認為是“富人總統”,只知道維護“富人圈”的利益,而不管工薪階層的生活。此次事件突發之中有其必然性。之所以認為其是必然發生的,那就是法國經濟正遭遇危機,中下層普通百姓的日子不好過。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不至于為了燃油稅而走上街頭示威。
馬克龍執政后積極推動勞工法改革,以此尋求降低失業率,提升經濟競爭力以及緩解財政壓力。但同時,馬克龍政府又降低社會福利,取消部分人群的住房補貼。在失業率高達9%的法國,降低社會福利當然會引起民眾的不滿。此外,法國傳統盟友美國在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戰略指導下,不再照顧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利益,美歐之間不但沒有了親密合作,而且還多了幾分對抗,最突出的是貿易問題上的分歧,讓法國的經濟面臨危機。
二是社交網絡傳播之快之廣使這次抗議活動很難平息
這次游行示威是利用推特、臉書及智能手機進行傳播、聯系的,因而這次游行示威沒有真正的領導者。法國總理菲利普很想與這次“黃馬甲”的組織者們進行對話,想聽取民眾的意見和建議。然而,自始至終沒有人站出來與總理對話,即使有人愿意站出來,也難以獲得民眾的認可,不具有號召力。
三是馬克龍政府誤判民意,導致此次騷亂時間拉長
馬克龍政府推出改革政策后,誤認為多數法國民眾會支持減少石化燃料、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措施。然而,汽柴油價格上揚,對法國民眾尤其是農民影響較大,由此導致在這次“黃馬甲”中農民隊伍進城也成為游行示威的主力軍之一。
編輯/曾振宇
法國警察部門使用安裝在警車上的高壓水槍驅散示威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