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平
摘要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作為七大戰略之一寫入中國共產黨黨章,這在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基本矛盾轉化的歷史方位,著眼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作了全面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增強農村活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等。所以本文首先總結鄉村振興的關鍵點,并提出目前鄉村振興面臨的挑戰,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提出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關鍵點;路徑
前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支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城市和鄉村就是最大的不平衡之一,很多鄉村仍較落后,發展不充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等重大問題的重要途徑,是補齊農業農村這塊短板以突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保障,可謂高瞻遠矚,意義重大。
一、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關鍵點
(一)明確戰略目標
實現鄉村振興對整個國家來說都具有著重要的意義。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首先應該明確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只有目標明確,才能夠向著目標的方向前進,根據目標來制定發展計劃、規劃發展模式,進而保證各項工作有計劃、有目標地完成,避免因為盲目行為而導致的不良后果。鄉村振興最基本的目標就是促進鄉村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農民能夠享受到信息時代的高品質生活。要讓農業生產更加現代化、科技化,使農業發展更加快速,農民生活更加幸福。只有制定了明確的戰略目標,才能促進農業的發展,提高鄉村生活品質,改善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情況,進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落實總體要求
實現鄉村振興,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提高農民的生活品質,而生活品質的提高不僅僅包括經濟水平的提高,同時還包括生活環境的改善。也就是說,在為鄉村振興目標而努力的過程中,不僅要通過引進高科技的生產技術來加快農業發展速度,使鄉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還要注重生態保護,減少環境污染,為農民提供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三)抓住關鍵要素
實現鄉村振興首先就要明確鄉村振興的發展要素,明確如何利用鄉村現有的生產要素,這樣就能減少國家財政投入的同時加快發展步伐。農村要想得到發展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同時進行改革:人才的培養以及勞動力的充分利用,促進農村土地有效利用,為鄉村振興提供財務支持。其中,人才的培養包括農村村干部的培養,高科技人才的培養以及創業人才的培養,以及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農村土地為集體所有制,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發揮其作用,因此,采用合理的政策促進農村土地流轉有著重要意義。
(四)聚焦關鍵難題
在推動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為了使各種難題能夠得以解決,首先應該做到抓住關鍵難題。就當前的形勢來看,鄉村振興中最關鍵的難題就是鄉村勞動力過多,而產業結構不夠豐富,難以滿足農民需求。因此,應該將鄉村發展與城市發展相結合。由城市為鄉村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鄉村與城市的共同發展,使城鄉差距逐漸縮小,推動鄉村地區城市化進程。
二、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挑戰
(一)農業規模小,沒有實現規模化經營
分散的小規模生產仍占有相當大的比例。中國農民戶均經營土地7.5畝、5.7塊地塊,當前超過60%的耕地和近40%的畜禽養殖沒有實現規模經營,這給機械和技術推廣帶來很大的障礙,也造成我國農業生產成本高企,成為制約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短缺越來越嚴重,農業勞動力人口中45歲以上的已經占到45.7%、女性已經占到48.2%,農村實用人才短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占比例仍然很低,新型農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尚未有效構建。
(二)農產品供求失衡,附加值不高
鄉村地區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就是農產品生產與銷售。而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正在面臨的一大挑戰就是農產品供求失衡。雖然農產品產量不斷增加,但是品質卻不高。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飲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目前的農產品發展較為落后,難以生產出高品質的糧食、蔬菜、水果以及肉類等農產品。缺乏較高的農產品加工技術,難以滿足當今社會人們對于飲食文化的要求,農產品附加值較低。
(三)農業資源利用率低,耕地面積不足
農業資源制約日益嚴重,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未能有效逆轉。我國淡水資源總量不足、利用率不高,農業年均缺水量300多億立方米;全國年均超采地下水215億立方米,超采區面積23萬平方公里;受生態退化和城鎮化吞并,全國每年減少耕地600到700萬畝,守住耕地紅線的壓力越來越大;水土資源匹配嚴重失調,全國50%以上耕地位于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區。
(四)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建設需進一步加強
鄉村建設存在較大缺口,社會事業明顯滯后。根據全國普查結果,截至2016年底,還有52.3%的農戶沒有用上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尚有38.1%的村沒有路燈,不到一半的農戶使用煤氣、天然氣、液化石油氣,28.8%的農戶住在磚(石)木或竹草土坯結構的房屋中,中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01億,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僅為34.0%、比城鎮低35.4個百分點,有電子商務配送站的村僅占25.1%,只有17.4%的村生活污水能夠集中處理或部分集中處理,還有46.5%的村沒有完成改廁。只有32.3%的村有幼兒園、托兒所,45.1%的村沒有執業(助理)醫師,43.6%的鄉鎮沒有本級政府創辦的敬老院,僅有4.9%的村開展了旅游接待服務。
三、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
(一)深化農村體制機制創新
改革創新是鄉村振興的引擎和動力源。深化鄉村改革,增加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的制度性供給,激活主體、要素和市場的活力,提升農村的市場化程度,重點是提高“土地”這一農村最重要、最基本的生產要素的市場活力,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市場格局,放活經營權,使土地成為農村、農民最活躍、回報豐厚的要素,有效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壯大鄉村集體經濟。有恒產者有恒心。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基礎上,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土地承包者和經營者的預期,給他們吃了長效定心丸,有效避免了經營者在土地上竭澤而漁的短期行為,增強了他們保護土地資源、增加資本投入的信心。
(二)提高農村農業現代化水平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而農村又是制約全面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發展農業現代化是提升農村經濟水平的戰略選擇,也是推動城鎮化、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同步發展的有力抓手。城市和農村是命運共同體,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資源要素配置不斷向“三農”領域傾斜,鼓勵更多資金、人才、技術等向農村流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強化科技支撐功能,發展綠色現代農業”。
(三)實施創業扶貧,加快實現共同富裕
在鄉村振興的工作中,應該幫助農民不斷改善生活水平,而較為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幫助農民創業,使農民能夠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首先,可以在鄉村專門設立創業服務中心,使農民能夠隨時獲取專業化的創業指導。其次,要為農民提供創業項目信息,為農民推薦優質的創業項目,幫助農民分析創業前景。再次,要加強對農民的培訓,讓農民更加深刻地了解創業知識,使農民能夠運用新時代的營銷模式來進行自主創業。最后,政府部門還應該為農民創業提供資金上的支持,提高農民的創業積極性,實現農民的共同富裕。
(四)培養專業的工作團隊
打造一支有力的“三農”專業人才隊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建設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完善的農村管理制度體系,實現農村基礎工作的有效落實,在實際的工作中相關的工作人員不光要加強農業發展知識的了解和積累,還要保持一顆熱愛農村,熱愛農民的心,工作人員在開展基礎的管理工作過程中要加強與農民之家的溝通交流,形成良好的民眾關系,努力做到位農民服務。在實際的工作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技能,為農村的良好發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用自身專業的農業知識指導農民提高種植技能,實現對農業的優質管理。
結論
2018年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年,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制定規劃,依靠改革創新壯大發展新動能,要全面實施好這個戰略,一定要高度重視農業發展,要努力建設現代農業。另外,還要深入脫貧攻堅行動,要全面解決好農村人口脫貧問題。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綠色優質農產品消費需要,推動農業向高質量發展,開啟農業發展新常態。
參考文獻
[1]張軍.鄉村價值定位與鄉村振興[J].中國農村經濟,2018(01):2-10.
[2]郭曉鳴.鄉村振興的戰略內涵與政策建議[J].當代縣域經濟,2018(02):12-17.
[3]李銅山,論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底蘊[J].中州學刊,2017(12):1-6.
[4]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吉林農業.2017(23):8-9.
[5]秦中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與重點[J].新經濟導刊,2017(12):80-85.
[6]陳明星,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意蘊與政策取向[J].城鄉建設.2017(23):50-52.
[7]董進智.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J].農村工作通訊.2017(2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