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澄 陳楚文
摘要:從義烏市廿三里華溪森林公園的自然、文化資源出發,結合騎行道的規劃特性、設計原則,建立貫穿城市到鄉村的自行車專用道,自行車道將作為串聯城市與鄉村的橋梁,有助于充分地利用城鄉資源,促進城鄉融合,著力于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促進區域內多種產業與旅游業的同步發展。
關鍵詞:自行車專用道;規劃;生態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人們出行范圍也不斷擴大。自行車出行己經不僅僅是作為到達目的地的單一交通功能,逐漸過渡為集出行、健身、休閑、游憩、歷史文化體驗、社會交往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出行方式。自行車專用道屬于綠道的范疇。即兼具生態保護、健康休閑、資源利用、綠色出行、經濟發展等多功能。屬于我國的綠道建設與研究還處于發展推廣階段。本文在遵循自行車專用道規劃設計的一般原則和規律的前提下,結合義烏廿三里華溪森林公園的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歷史特征,歸納和總結了促進鄉村與區域內發展、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的風景道的規劃設計方法。
1 義烏廿三里多彩華溪騎行道概況
1.1 義烏市華澳森林公園概況
義烏市華溪森林公園位于義烏城東廿三里鎮的東北部,坐標為東經120°11′3′~120°14′44″,北緯30°20′9″~30°24′45″,行政隸屬于廿三里鎮,范圍面積約為22kmzo是浙江省首批“浙江省重點生態公益林示范區”和“浙江省生態道德教育基地”。森林公園的性質與功能定位為“華溪省級森林公園是一個以生態旅游度假為主,集休閑、觀光、教育、考古和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依托37省道復線、疏港高速、甬金高速等外部交通,以華溪省級森林公園優越的自然環境、特色產業和鄉居文化等為主要游賞內容的游線。
1.2 多彩華溪騎行道概況
多彩華溪騎行道位于華溪森林公園的龍潭谷景區與武巖山景區內,自街道老街、撥浪鼓廣場出發,沿溪流而上至華溪省級森林公園,并串聯李塘村、里忠村,形成“Y”字形主線線路。精品線主線全長約12.5km,沿途經過西京、華溪、聯五、里忠、李塘等多個村莊。沿線山水資源優越,山環水繞、山水交融。山體整體保持較好,植被覆蓋度高,但局部存在開挖建設情況,有一定景觀風貌影響。王大坑水庫、衛星水庫作為水源地,風貌與環境保持較好。道路兩側的大部分區段有綠化栽植,但綠化效果一般;沿線穿越的村莊,由于建筑退讓較小,缺少綠化隔離帶,植物景觀效果不佳;部分道路的山體護坡景觀效果不理想。由于地方經濟發展較好,大部分村莊建筑集聚度高,建筑樓層多、樣式新,風格多樣、缺少統一的規劃布局。
2 多彩華溪騎行道的研究意義
《義烏市域總體規劃》劃定市域空間結構為“一體、兩翼、三片”。其中,廿三里街道屬于保障城市生態安全的義北生態片區,同時是四大旅游核心發展區之一。整個景區的開發還存在“片面化”現象,重點建設撥浪鼓文化園、賓王故里等景點,其它景點資源分配不均,使得旅游項目的選擇單一、旅游周期短,無法使得游客停留。沿線村莊較多,建筑風貌較差,缺乏特色。因此沿線村落急需一個修復和凸顯當地自然山水資源、農業生產、村莊聚落、歷史文化的規劃方法。多彩華溪騎行道的建設將分散的、較低級資源和景點相串聯,整合成旅游品牌推向市場。多彩華溪騎行道的規劃與研究一方面將能夠填補城市到鄉村的自行車專用線路的空白,完善道路系統,使其滿足人們出行需求的同時,還將滿足運動健身需求、休閑娛樂需求,營造全民運動的良好氛圍,增強國民體質;另一方面自行車道將作為串聯城市與鄉村的橋梁,有助于充分地利用郊區、鄉村的資源,促進城鄉融合,打造宜居智慧城市。
3 多彩華溪騎行道的規劃設計
3.1 總體定位
挖掘廿三里街道的自然山水、農業生產、村莊聚落、歷史文化等本底資源,運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形式,通過沿線景觀提升、資源優化整合以及高水平的開發建設,建設一條以農業特色為基礎,文化休閑和健身康體為主要內容的游線,打造義烏的“城市后花園”。
3.2 規劃原則
3.2.1 生態優先原則。當自然、生態資源與旅游開發建設(包括與產品開發、景觀營造、服務設施建設與旅游組織形式等)發生沖突時,必須優先考慮生態安全。要正確處理好鄉村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避免盲目建設、重復建設,破壞生態環境。
3.2.2 文化表現原則。騎行道沿線文化遺存豐富,時間跨度大、特色鮮明,賓王文化、撥浪鼓文化、農耕文化、自然生態文化將是文化體現的重心。在建設過程中,必須以地域文化保護、傳承與發揚為前提。
3.2.3 交通安全原則。騎行道游線的建設必須以道路交通安全為前提,保障駕車者與慢行者的安全、順暢、舒適。
3.2.4 項目統籌原則。以鄉村旅游項目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為載體,推動區域軟硬件環境改善和提升。在旅游項目與產業發展過程中,實行統籌布置,以村莊為單位,遵循旅游項目與產業內容的規模化、差異化,實現以旅游為龍頭的第三產業跨越式發展,促進城鄉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的轉型。
3.2.5 政策配套原則。為保障騎行道游線的有序建設,政府必須多層面、多部門統籌協作,在旅游項目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林地使用、先導項目經營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從而保證騎行道游線跨越式發展的順利實施。
4 具體設計內容
騎行道的設計能夠帶給旅游者沿途的線性觀景體驗,主要提升的設計內容包括建筑外立面、配套服務設施(游客服務驛站、公交站、休閑觀景平臺、露營地、停車場、鄉村公園等)以及綠化種植設計(路側種植、標志性植物組團、裝飾性綠化、邊坡綠化等)。
4.1 植物種植設計
4.1.1 沿溪植物景觀。注重溪流保護與景觀林建設相結合。沿溪綠化的植物選擇如下:楓香、烏柏、樸樹、榆樹、楓楊、水杉、池杉、沉水樟、苦楝、槐樹、木荷、水青岡、三角楓、櫻花、醉魚草、杜鵑、常春油麻藤、石蒜、絡石等。此外,在水流比較緩慢的地方,可采用香蒲、蒲葦、蘆竹等,適當創造水生植物景觀。
4.1.2 村莊植物景觀。注重將村落與山體、水塘、溪流景觀進行有機融合,以鄉土樹種為主,選擇銀杏、鵝掌楸、泡桐、玉蘭、山合歡、三角楓、杜英、香樟、廣玉蘭、桂花、石榴、蠟梅、雞爪械、紅楓、櫻花、梅花、紫薇、桃、梨、杜鵑、南天竹、金絲桃、八角金盤、繡線菊、云南黃馨、常春藤、二月蘭、八仙花、美人蕉、麥冬等植物,形成村村不同,一村一品的植物主題氛圍。
4.1.3 道路植物景觀。規劃弱化行道樹景觀,以自然山水為背景,根據“佳則收之、俗則摒之”的設計手法,在道路兩側景觀較差的地段通過植物景觀來進行遮擋(自然式種植),在道路兩側景觀較好地段,打開視線通廊,引入外圍優秀自然山林或田園景觀,適當減少植物種植。道路兩側植物品種可選擇銀杏、烏柏、楓楊、楓香、黃山欒樹、香樟、杜英、櫻花、楊梅、山茶、桂花、杜鵑、蘭花三七、常春藤、花葉絡石、麥冬等植物。
4.1.4 護坡植物景觀。在山地裸露的巖石或者生長環境惡劣的地方,應該選用生長快速、抗性強、易存活的植物種類,如常春藤、絡石、凌霄、薜荔、爬山虎等攀援植物,覆蓋裸露山體斷面,起到護坡的作用。
4.2 道路構筑物設計
導識系統分為旅游交通標識、旅游信息標識、導向標識。本次設計包含旅游信息與導向標識系列,統一風格與樣式,使之形成標志,強化系統性。標識設計可以與華溪森林公園統一設計,避免孤立與重復,體現沿線景點、特色產業、村莊導向等特點,沿路設置,并與驛站、節點融合,融入景觀。設計風格既要求符合精品線主題特征,可以融入廿三里街道撥浪鼓文化、李塘村駱賓王文化、里忠村紅色文化等文化元素。
4.3 配套服務設施設計
騎行道相關服務設施按照功能類型可分為休憩點、租賃點、停車處、廁所4種類型,不同功能的服務設施在設置間距及空間上可以疊加。服務設施作為騎行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之前要遵從當地地域文化的整體設計風格,提取鄉村設計元素,同時結合現代設計的觀念,完成服務設施的設計。例如華溪村南側人口處的休憩空間,原場地留有百年香樟樹,設置休閑長廊等設施作為村口休閑的停留空間,設計一個慢行的休息節點,能夠與騎行休閑活動銜接。服務設施的選材應該采用低碳、環保的設計理念,采用毛石、塊石、耐候鋼等高強度、耐久度高的可持續材料,促進可持續性,可循環的發展。盡量不要影響生態環境,盡量采取低維護,與環境相融合的材料。
5 結語
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地的景觀道路的建設正不斷的在全國各地展開,針對綠道、風景道等的研究越來越廣泛,涉及這些景觀道路的規劃設計以及具體方法。騎游作為集出行、健身、休閑。游憩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出行方式,使游客既能夠享受景觀,放松心情,還能夠增強身體素質。通過規劃設計景區的自行車專用的騎行道,能夠開發出新型的旅游模式,能夠將騎游更加普及,也能夠帶動當地以及沿線村莊的的旅游產業,以新業態、新景觀示范引領一村一業的產業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羅丹.開放式景區游憩綠道體系及選劃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5.
[2]吳東生.義烏市華溪森林公園維管束植物區系特點[J].華東森林經理.2008,(12)
[3]高英志.金敏華.山區風景道規劃設計初探[J].低溫建筑技術,2013,35(5):17-18.
[4]周年興,俞孔堅,黃震方.綠道及其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6,(09):3108-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