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匯
摘要:民族文化反映了某個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是其寶貴的精神財富。知何更好地通過吸收民族地域文化,打造高校的民族地域文化景觀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本文在論述了校園文化景現意義的基礎上,從文化元素常見的表現形式入手進行探討,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思考,以期對廣西高校民族地域文化景觀的營造起到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廣西高校;民族地域文化;景觀營造
民族文化作為一個族群的靈魂,是獨有的文化景觀。高校的文化建設注定探究高校文化建設和民族傳統文化二者之間的微妙關系,也離不開民族傳統文化這一堅實的后盾[1]。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景觀,可以使在校園學習生活的師生們不由自主地被校園文化吸引和感染。
1 營造校園文化景觀的意義
1.1 增強對校園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高校的校園文化景觀與其自身歷史沿革有著緊密的聯系,它區別于校園外部空間的城市景觀,具有更深層的育人韻味;同時,也區別于其他高校的校園景觀,具有濃厚的地域代表意義[2]。文化類景觀可以增加環境空間的生命力,在校園景觀設計中,設置能體現校訓、校風、學風、師德、師風等景點,如刻有校訓的景觀石、展現學風的景觀雕塑和提倡師德的標語牌等,不僅可以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同時可以引發師生的共鳴和聯想,有啟迪心靈的作用。
1.2 營造師生交往的空間
環境中綠油油的草坪或是平靜如鏡的湖面,能給人以恬靜、舒適的感覺,能有效降低人們煩躁的情緒。例如一尊哲人先賢的雕像,能夠使學生睹物思人,聯想其賢者的人生歷程和社會貢獻,這比在課堂上的說教效果更佳。[3]因此,校園景觀建設要考慮營造出適宜學習交流、互動、放松、休憩和情感傾訴的空間場所。
1.3 提高師生的審美情趣
景觀是美的化身,涵蓋了形式美、形象美、藝術美、文學美、文化美、自然美和意境美等。因此,校園的景觀設計要具備審美價值,通過地形、建筑、空間、道路的合理布局規劃,色彩、形體、材料的合理搭配,以及樹木、花卉、雕塑、小品、戶外家具等元素的合理運用,令身處其間的師生心情愉悅,產生美感,從而能夠對景觀進行鑒賞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師生審美情趣。
1.4 服務于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校園景觀中包含的各類型的景觀要素構成了一本“活教材”,讓教育不僅僅局限于書本。例如,南寧八桂田園就是體現校園民族文化景觀服務實踐教學的典范。園區內設計的植物迷宮、科普長廊、民族木寨和綠色通道等景點,很好的展現了校園文化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
2 廣西地域民族文化元素在校園景觀營造中常見的表現形式
在景觀營造中文化元素的使用,往往不是單一或是某一類元素的簡單使用,而是需要各類元素之間進行綜合運用。廣西民族地域文化元素在景觀營造中常見的表現形式可為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2.1 民族文化形象展示
廣西擁有12個世居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各民族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飾、民族樂器、民族歌舞、民族食品等都是各個民族的重要的文化標志,可以利用這些文化元素來進行景觀設計。例如,廣西民族大學校園內布置了一個展示世居民族的文化小廣場,展示方式是在廣場周圍放置12塊刻有各民族文化特色和名字的石塊。
2.2 民族建筑景觀的運用
民族建筑景觀運用在校園環境中,不僅僅只是傳統民族建筑的再現,還要和校園周圍的環境氛圍相協調。例如,在南寧學院的校園湖面上,有一座名為“青秀”的侗族風雨橋。主橋長45m,廊亭高12m,橋面寬6m。雖然這座橋材質上沒有完全按照侗族傳統采用的全木結構,但在外形和規模上已是形似,且與校園湖面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2.3 “符號化”的文化元素運用
隨著歷史演變,許多民族歷史物件已失去原有的功能,如銅鼓、繡球、壯錦、圖騰、風雨橋等,如今已成為廣西區域文化的符號象征。這些文化元素以符號的形式被提取出來運用在鋪裝和建筑小品裝飾等處,起到點綴的作用。例如,壯錦本身的色彩艷麗、圖案精美,但在實際設計中,結合施工材料和技術手段若將其圖案直接引用卻難以實現,因此需要對其紋飾進行提取和概括。在廣西醫科大學的校門上,就運用了壯錦元素進行裝飾。
3 廣西高校環境營造中民族地域文化景觀存在的問題
3.1 校園景觀中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性特色的缺失
由于外來文化對當地文化強烈的沖擊,廣西高校校園景觀也面臨著地域民族文化缺失的危機。廣西是12個民族的世居之地也是壯族文化的發源之地。但在高校校園環境的營造中,能體現廣西民族地域文化的代表性景觀卻不多。校園景觀設計多見軸線、樹陣、廣場、跌水等元素,這些元素隨意堆砌而忽略與校園自身文化特色的結合,導致校園景觀類型單一,缺乏文化特色。
3.2 文化符號運用缺乏整合和創新
文化符號元素多運用于建筑的裝飾,景墻的邊緣和地面的鋪裝上。設計表達形式思路上陷入趨同,加之設計手法簡單,僅是對元素符號的直接生搬硬套,缺乏整合與創新,顯得較為零碎和分散不成體系,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無法讓人感受到民族地域文化的整體氛圍。
4 廣西高校民族地域文化景觀的營造建議
4.1 功能與文化相結合的校園景觀設計
設計者應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校園環境空間作為師生戶外活動的重要場所,對于地域民族文化元素的運用,不論其是以何種載體形式出現,諸如雕塑小品、標識設施、園林建筑、景墻浮雕等,在設計和建設時都必須滿足人們的行為需求或心理需求。設計時需要結合環境行為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美學、生態學等多種學科知識對受眾體驗進行揣摩,從而確定相應的形式、比例、尺度、色彩、體量、造型、材料、風格等各方面因素。
4.2 新興技術材料與文化元素相結合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科技正改變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種新技術、新材料的不斷推陳出新對設計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校校園作為培養國家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場所,在校園景觀的營造上更應從有利于科研和教學角度出發,考慮新技術和新材料的實踐運用。在材料的選擇上,除了石材、銅、木材、不銹鋼等傳統材料,還可以選擇有機玻璃、人造纖維、環保塑木、記憶金屬、新型透水混凝土等材料。不同的材料能給人以不同的感受,借助新材料和新技術的運用,可以大大豐富民族文化元素的表現形式,開拓民族文化景觀新的可能性,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氣息有機結合,增添校園文化景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3 設計中注意整體氛圍的體現
整個校園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設計時既要注意從整體效果出發,還要考慮設計的細節,大到景觀建筑、園林雕塑、環境小品,小到道路鋪裝、井蓋圖案,都需要考慮每個層次和細節彼此之間的聯系。除此之外,還要考慮景觀的材質、色彩、體量、尺度等因素,使之與整體的環境相協調,營造出高校獨特的文化氛圍。
4.4 校園文化景觀應增強互動性和體驗性
人與景觀之間的互動強調了欣賞者的體驗和感受。互動性和體驗性景觀能促進入與景觀之間的“對話”,將人被動式的欣賞變成主觀的能動式參與,激發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間的信息獲取,使人積極充分地參與到景觀中去,從而更好的強化校園民族地域文化的吸引力。
5 結語
民族地域文化資源不論向縱深的追尋,還是向橫廣的拓展,都有許多潛在的設計元素可以挖掘。民族地域文化景觀的營造對高校校園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地域性文化景觀是一門高深的學科,如何將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理論的研究運用到實際建設中,仍值得繼續研究與探討。
參考文獻:
[1]彭翠.審美與超越民族傳統文化視域中的民族高校文化建設——兼論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的校園文化景觀[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3.8(4):78-81
[2]洗寧,彭會會,王洋.高校校園文化景觀的營造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6(06):70-71
[3]丘德珍.高校景觀的環境文化教育功能及其利用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