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雯 宋建軍 馬仲超 李晶
摘要:近年來,隨著美麗鄉村的建設,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鄉村公共空間的景觀建設也成為不可或缺的因素。在黨的十九大上,首次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生態宜居”離不開鄉村居民公共活動空間的構建,離不開美好環境的打造。對近年來鄉村建設的景觀方面進行了仔細研究,研究其公共空間的形態、尺度、功能,對比國內外公共空間景觀的發展現狀,發現目前存在于鄉村公共空間環境中環境破壞,照搬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手法,硬質景觀泛濫,廣場比例失調,功能單一,協調性差,建設耗資巨大等各項問題,提出對未來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營造的具體研究辦法,解決目前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營造中的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景觀;奮共活動空間
在現代鄉村社會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話、協商等公共交往的活動以及村民一致認同的公共空間規則,成為了當今鄉村社會認同其權威性的重要途徑,而公共空間則是以公共交往的活動場所為載體形成的。根據村民及游客的需求,鄉村公共空間是指那些供村民及外來游客集會(包括日常集會與節日集會等)、休閑、娛樂、交流、生產、生活、人際交往、運動健身、交通等進行各類活動的開放性場所,如村口、老樹下、河邊、渡口、廣場、橋邊、院壩、曬場、池塘、磨坊、水井和祠堂等等。[1]
1 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的分類
1.1 生產性公共空間景觀
鄉村公共空間的生產性職能體現在農業上,按照生產對象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和副業。在進行農業生產時,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些人、一個集體同時進行。在生產性公共空間景觀中,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輔相成,并且產生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農業是社會安定的基礎,是安定天下的產業,鄉村公共空間的農業生產關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及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所以鄉村的生產性公共空間景觀既要注重生態,又要重視經濟效益。
1.2 生活性公共空間景觀
鄉村公共空間的生活職能體現在各個方面,村民交流信息、人際交往、消磨時光、休閑健身等場合,構成了鄉村的生活公共空間,可以是某棵老樹下,也可以是某個健身場地,又或是某條小路上,這樣的場合是村民繽紛多彩生活的基地,而在這樣的場合下其景觀要考慮人性化,是人性化的場所。
1.3 文化性公共空間景觀
鄉村公共空間的文化性職能主要是指在公共空間中,根據各村落各民族地方文化的不同,進行村文化活動、大型文化型集會、鄉村民俗節慶、祠堂宗教集會等。在景觀與心理學上,在不同的景觀條件下,人的行為、心情都有不同。所以,在適宜的鄉村公共空間景觀中舉辦與進行文化性活動,這有助于增強鄉村凝聚力和村民自豪感。
2 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研究現狀
放眼展望國內外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不難發現,地區不同,公共空間的景觀建設的方式也大有不同。在國外關于鄉村公共空間景觀建設的研究很少,但是另一個角度上,在美麗鄉村建設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恩格斯的“城鄉融合”理論[2],另外還有舒爾茲的“城鄉發展理論”和埃比尼澤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3],而這些理論都是基于城市與鄉村之上,認為城市與鄉村應當是公共發展不可分離的,需要共同發展。
目前在國內,大多數學者對鄉村景觀的研究主要是對鄉村景觀進行評價與規劃,來發掘當地文化、資源特色,將其作為著力點,提出對鄉村公共景觀的規劃方法,進而再做出對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方法,且是有案例作為實際依據與支撐,研究方法也是多種方法結合。
2.1 國外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研究現狀
2.1.1 歐洲。以德國為例,德國在保護與合理利用資源的同時,更注重“村落更新”規劃,推進集約化農業與自然保護規劃,尊重生態。如對古老農村景觀的現代恢復,對現代農村景觀的生態改造;并且在設計和規劃中融入人文關懷元素,來營造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至今,德國的景觀設計得到了世界的矚目,比較典型的有德國薩勒河畔巴特諾伊施塔特、霍恩羅特等村莊。
2.1.2 北美洲。北美洲主要以美國為主,美國在鄉村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特別強調融合2種元素,提升價值的理念。2種元素不可或缺,其一為景觀的生態價值,其二為文化價值,旨在建立一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平衡的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社區,如美國的芝加哥北部鄉村,在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融合了生態建設的理念,突出表現為:①鄉土植物的運用;②生態建設理念再塑造;③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再拓展。
2.1.3 亞洲。亞洲國家的農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韓國、日本的農村聚落空間景觀設計對保護傳統的耕地和農村景觀文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韓國豐富的農耕文化景觀、田園景觀、農村風土人情等,推動了韓國鄉村旅游業的大力發展;日本的鄉村公共空間將公共資源和私有資源進行了獨具匠心的重塑設計,也成為現代農業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典型研究案例。[4]
2.2 國內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研究現狀
針對目前國內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研究,大多數研究主要是關于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理論性研究,研究女口何對鄉村公共空間景觀進行規劃、如何與藝術相結合下營造鄉村公共空間景觀、如何與城市景觀相結合而做到最大程度的不破壞。而另外一部分的研究,則是針對于某個地域下的鄉村,通過對當地鄉村的調查與現狀研究,合理解決其實際性問題,提出針對性意見。
2.2.1 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理論研究。近年來,有學者通過分析,新農村公共空間不能滿足村民交往行為的原因,以此提出了新農村公共空間景觀規劃的方法。[5]另外,有學者基于田園城市的理論,結合現代的國內外先進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理論作為指導,將鄉村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與文明重新激活進而相融合,建立鄉村社區管理秩序,使其在原有鄉村的外貌和文化下滿足人們生活功能和社會性,也能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6]
2.2.2 地域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研究。對于具有地方文化的鄉村公共空間設計,需要將地方文化的傳承、現代化的發展、物質空間環境與人的體驗和需求聯系起來,從而來合理地解決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例如建設尺度較大的問題,空間較為復雜的問題,沒有無障礙設計的問題,需要對每個問題對癥下藥,設計出具有特色格局、滿足村民需求、細節豐富、具有藝術美感的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方案。[7,8]
2.2.3 鄉村公共空間景觀建設負面案例。一些地區以“傳承鄉村文化”“留住鄉愁”為名,推進村史館建設。例如,西部某市2015年開始推動建設村史館,截至2018年5月全市已建成156個村史館,市級財政累計補助315萬元。部分采訪記者在該市多個村走訪時看到,大部分布展內容雷同,主要陳列著村里的老照片、舊農具等,而且平時冷冷清清,并沒有什么村民前來參觀。另外,一些地區還開始興建人村牌坊。西北某縣一位承建仿古石牌坊的工程負責人說,他們公司每年要建20多個牌坊,一個牌坊造價不低于20萬元,最高的要100多萬元。東部沿海某鎮2018年5月啟動建設的5個入村牌坊,最高投資360余萬元,最低投資45萬余元。
3 問題分析
隨著美麗鄉村的建設以及不適當的模仿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從而出現了各色各式的廣場建設、古樹移栽、古建拆除、修建人工池塘、重修古井等,總結目前鄉村公共空間景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具體可以分為這樣幾點,第一,大規模公園建設,規模性破壞鄉村原有山體、水體、農田、耕地、原地等,使得越來越多村民既看不見山、望不見水,最后也記不住鄉愁。第二,地區性的建設耗資大、硬化多的建筑與公共設施,如大牌坊、風雨橋、大廣場、大亭子等,使得鄉村硬質設施越來越多,這是既浪費物力又浪費體力的表現。第三,由于大規模的不適當建設,導致鄉村公共空間環境遭到破壞,使其原有的風貌不復存在。[9,10]
4 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研究方法
4.1 文獻研究法
通過文獻研讀,廣泛查詢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理論資料、發展狀況等論文、期刊等相關資料,以及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美麗鄉村建設的最新動態。關于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文獻主要研究3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與理論相關得出理論依據;其次則是實際理論與設計相結合的方式設計鄉村公共空間景觀;最后是在不同地域情況、不同地方特色文化下,通過實際調查、案例分析等設計出合理的鄉村公共空間景觀。
4.2 問卷調查分析法
通過發放問卷,問卷主要針對村民對村莊公共空間景觀的了解程度、村莊目前情況、對目前村莊公共空間滿意程度、景觀需求程度、行為需求、景觀營造氛圍、安靜程度等進行提問,了解其對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需求,發現其目前公共空間中所存在的問題,以便做出適合的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見表1)
4.3 實踐與案例研究法
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實際案例進行研究和分析,提取其相關理念與方法,將理論結合實踐,從而對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研究具有更強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意義。
5 結語
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的營造,對當下中國鄉村建設,具有宏觀的指導意義,即如何實現以人為本的,景觀與人和諧相處為核心的,人與空間規劃設計的關系。在現代鄉村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理需要,而公共空間正是鄉村人民生理需求得以實現的物質依托,是鄉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建設也需要具備同城市公共空間的職能與作用,其功能具有多樣性與復合性,且具有非常突出鮮明的鄉土特色,每一個具體的空間都有很多不同的功能性及文化內涵。
通過對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營造的研究,發現在鄉村公共空間建設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對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及探討了以后的研究方法,最終才能建設滿足現代人需求的鄉村公共空間景觀。(收稿:2018-10-10)
參考文獻:
[1]張良.鄉村公共空間的衰敗與重建[J].天津: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3:1-7
[2]楊佩夫,鄭明珍.恩格斯城鄉融合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安徽: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9:1-3
[3]淮建峰.國外城鄉統籌發展理論研究綜述[J].廣東:科技咨詢導報,2007:1
[4]唯美鄉村.國外農村景觀規劃設計理念與典型案例分析[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001/12/35717155_5950_76104.shtml
[5]安旭,陶聯偵,白聰霞.新農村公共空間景觀規劃方法探析[J].浙江: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28-234
[6]李艷.基于田園城市理論的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研究[D].山東:山東建筑大學,2017:1-80
[7]王黎明.魯西南地區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研究[D].山東:山東建筑大學,2016:1-102
[8]潘佳.趙家新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研究與實踐[D].浙江:浙江理工大學,2016:1-88
[9]王鵬.社區營造視野下的鄉村公共空間設計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6:1-158
[10]劉燦.當代公共藝術在鄉村公共空間景觀中的設計表達[J].北京:設計,201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