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兵

2017年9月4日,我到支教學校第一次參加教師會議。校長拍著我的肩膀說:“曲老師啊,以后學校的美術課就交給你了。”我當時沒想到,這句話讓我成了全校21個班的美術老師,從一年級到六年級,800多個孩子見到我都會咧開嘴笑。
突如其來的重任讓我有點措手不及,不知從何處下手,但我知道這是開展藝術教育的最好機會。對孩子們的繪畫水平進行摸底后,我發現,雖說大家的水平參差不齊,但在畫創意畫的時候,竟然畫得都一樣,完全沒有孩子應該有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對于藝術教育,我的想法可能和別人不一樣,我從小就喜歡胡亂畫,更希望一直胡亂畫下去。眼前的孩子們讓我很驚訝,為什么他們上美術課那么安靜?為什么他們的畫都一樣?為什么不但畫得一樣,他們的習慣也是一樣的?
第一周,我按教材來上課,把教材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繪畫,一部分是做手工,學生的反應有點不痛不癢。
那就搞點刺激的。我問學生:你們為什么學習?藝術到底是什么?你們從什么時候開始愛美了?問了一節課,有點用了,孩子們在課堂上不那么安靜了,動起來、吵起來了。
但這些問題是不是孩子們自己的問題呢?我能不能把看似離孩子很遠的藝術和生活聯系起來呢?如果回到小時候對世界的最初體驗,這些孩子是不是就敢開口了?

于是我開始了我的“打太陽運動”,帶著孩子們走出教室觀察校園,同時糾正孩子們的壞習慣。一開始孩子們只會看,不會觀察,我就帶著孩子們說,先開口描述,講述自己喜歡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仔細描述,要有細節。
描述是第一步,真的打開了孩子們的嘴巴,讓他們找到了成就感。孩子們會描述了,對物體產生了形狀的概念,進一步讓他們學會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最后才是拿起畫筆。
在這個過程中,我和孩子們一起觀察學習,后來,我總結出了一套“1分鐘掃描式觀察法”。具體來說,就是把1分鐘的觀察時間,分成30秒、20秒和10秒三個階段,30秒用于整體觀察事物,比如說觀察人,從頭到腳地看,形成整體的概念;20秒用于觀察細節,比如頭發的顏色、長短、疏密、卷直等,從頭到腳再熟悉一遍;最后10秒,是查漏補缺的階段。1分鐘后,孩子們就開始畫畫,畫的時候不能看實物,實在畫不出來,再進行一次1分鐘的掃描觀察。
經過一個學年,孩子們學會了如何觀察,學會了描繪物體,越來越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成為生活的有心人。
在我們學校,超過80%的孩子從二年級開始住校,很多問題隨之產生。
美不僅在課堂上,也在生活里。我想把美術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與個人習慣和個人衛生相結合,十年、二十年之后,他們可能忘了怎樣畫畫,但習慣可以影響他們一生。
第一個學期,我不僅是美術老師,還是一個最嘮叨的老師,每天對孩子們嘮叨,上課要穿鞋子,下課要向老師說再見,睡覺前要洗臉、洗腳、刷牙……嘮叨得多了,孩子們也慢慢改變了。
第二個學期,給孩子們做思維的訓練。有了觀察的基礎,第二步要讓他們畫得不一樣。讓孩子們根據大腦收集的原始素材,開始建立關聯,聯想再創造。
我希望我教出來的是800多個鮮活的孩子,而不是像一個老師的孩子。所以,我要變懶,不能給孩子們做示范,讓他們自己畫,畫長的、短的、大的、小的、胖的、瘦的。我告訴他們,要相信自己、表達自己,因為這是你自己感受到的。每個人的感受都是屬于自己的,沒有對錯之分。
這個學期的任務主要就是讓孩子們放得開、表達自己,我做了很多嘗試。學期末,我帶著孩子們的畫參加了展覽。2018年4月26日,畫展在杭州舉行,學生們的作品真正走出了大山。
為什么要參加畫展?主要是因為家長覺得藝術教育可有可無,而其他老師也覺得美術課不重要,學好主課才最重要。既然孩子們畫得那么好,給他們帶來了成就感,那我就想辦法帶他們參加比賽和展覽,改變家長和老師們對美術課的看法。
接到畫展的消息后,我就想帶孩子們去參加。展覽的主題是“海洋”,但山里絕大多數的孩子沒有見過海,問他們什么是海,不少孩子回答我,海就是“洱海”。
我挺頭痛的,沒見過海,要怎么畫,沒有源頭,哪來的創造?和當地老師聊天,我聽說孩子們很喜歡老師放的短片,我就去找了幾部海洋紀錄片,孩子們看過后,非常受觸動。
這個方法效果很不錯,不少孩子都畫出了海。第一次收稿,我用了一天半,看了800多份畫稿,感覺不盡如人意,很多孩子在模仿鏡頭的畫面,但也有孩子轉換了視角,有不一樣的想法了。
那我就換個思路。這一次,我讓學生說出記憶里最深刻的東西,孩子們都說出來了。那就根據這個東西,畫它的6種不同的變化,畫小稿,當堂交。這一次,孩子們畫出了不少好作品,然而時間有限。當天傍晚,吃完晚飯后,我又叫孩子們到辦公室來畫,一個一個地指點,突出他們自身的特點,讓孩子們增加自信,把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盡可能地擴大、夸張、極度地表現出來。
有個孩子叫楊雪輝,所有老師都“怕”他。他的屁股坐在凳子上不超過1分鐘就要彈起來,但是他聰明、有想法、喜歡做大家不敢做的事情,他最喜歡畫各種奇奇怪怪的魚。他常問我:“我畫的是不是最好的?”我說:“你畫得很好,但再認真點會更好。”
我順便給他出了一個難題:“你能畫一條很復雜的魚嗎?很難的,我估計你畫不出來。”他不服氣,我說那你就每天抽出3個小時來畫,他果然賭氣畫了3天,畫出了一張大作。
參加展覽的畫就是這樣一張張收集起來的,每張畫都有故事。其實過程也很辛苦,我要給每個孩子裁紙、改小稿、正稿、涂顏色、整體調整,完成后還要備注名字、拍照存檔,最后快遞到杭州,參加展覽。
參加一場展覽,孩子們累我也累,但結果是美好的,大家都很開心。
2018年9月,到了第三個學期,新隊友川江來了,他很厲害,也有想法,我們和孩子們做了很多新嘗試。
這個學期,孩子們慢慢有了自己的風格。我想讓高年級的孩子再上一個臺階。這時候,上課主要講情感、講思想,讓他們感受自己內心的想法,把情感表露出來。情感出來了,放在畫上,就是學習色彩,因為色彩是情感的最好表達。
這個學期,孩子們的畫不再具象,色彩也不再單純地表現物體,雖然看起來怪怪的,但很有意思。這個階段,我做了兩件事,一個是打破常規,一個是傳承歷史。
在村里,孩子們畫畫能用的顏料很少,一般只能用水彩筆和少量的彩色鉛筆。我就帶著他們打破常規。
遠古時期,人們收集大自然的顏色,從各種花草樹木、石頭土壤里收集顏料,我們也可以試試讓孩子們尋找常見的顏色。有的顏色變成汁水,有的顏色變成粉末,最后都出現在了紙上。更有趣的是來自草木的顏色,剛剛做出來是一個顏色,畫到紙上,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生變化,但是依然很美。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顏色,做成小冊子,標著植物的名字、來源以及顏色。
打破常規讓孩子們摸不著頭腦,當然也不能讓孩子們一直糊涂,也要讓他們學藝術的歷史。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感覺到一個人的發展和藝術的發展非常像。因此,對于教學方式,我也進行了改良,和孩子們一起在課堂上讀美術史,把書里的圖片和重點內容做成PPT,孩子們提問,我們一起探討,還做拓印、做陶器,很好玩。
還有一個學期支教就結束了,我想把美術史講完,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幫助更多的人。最初定的那個目標——讓孩子們成為獨立自由的人,可能我自己都沒有達到,但我堅信成長這件事,大家一起努力總比一個人努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