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萍
一幅收藏在大英博物館中的拿破侖一世肖像紙質印刷品,看起來嶄新,實際上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博物館收藏它時,畫面已經嚴重起皺,缺失了大部分底部畫面,可是經過一個華人女孩的修復,作品得以“重獲新生”。這個女孩就是大英博物館的古畫修復師,23歲的王徐悅。
王徐悅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主要來自家人的熏陶。她出生于書畫世家,王徐悅的母親是一位美術老師,她小時候跟著母親參加過不少書畫比賽,看過很多書畫展覽,這讓她對書畫藝術和歷史故事產生了極大興趣。
報考大學時,王徐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南京藝術學院文物修復與鑒賞專業,家人對此非常支持。在選擇專業方向前,王徐悅看到書畫修復老師為清洗畫心上的污跡,將滾燙的開水直接淋在畫上,不僅沒有把畫心燙壞,反而起到了清潔的效果,她感到格外好奇,也因此堅定了主攻中國傳統書畫裝裱的決心。




文物修復專業,被王徐悅開玩笑地稱作“最難學的專業,沒有之一”。本科期間的學習內容非常繁雜,除了基本的修復裝裱技能,還要涉獵化學、昆蟲學、地理學等學科。殘缺、裂縫、表面覆蓋酸性物質或硬結物,這些都是文物的常見病害。如果不對它們進行科學有效的處理,那么文物的壽命就會大大縮短。因此鑒定、分析紙張成分,了解不同植物纖維的紙張的韌性,都是王徐悅日常的學習內容。
2016年,王徐悅本科畢業,她的很多同學和好友都選擇了進入拍賣行工作,但王徐悅選擇繼續去英國倫敦藝術學院深造,用她的話說就是,因為喜歡,所以堅持。
正因為這一決定,也讓王徐悅有機會走近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王徐悅還記得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沒有大大的廣場,也沒有高高的臺階,站在這座由羅馬式圓柱支撐的簡易建筑前,她感受到了夢想成真的力量。
從大學學習文物修復專業開始,王徐悅對大英博物館就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向往,大學四年她常常“白日做夢”,幻想自己可以去大英博物館修復文物。而之后的這半年,王徐悅每天走進仿古希臘帕特農神廟的大門,穿過游客尚未到來的古希臘館、埃及木乃伊館,去修復工作室上班,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實習間隙,王徐悅抓住每一次機會到各個場館觀賞,每一件文物都讓她歡喜。其中,中國陳列室就占了好幾個大廳,作為海外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在這里,中國文物藏品總數有2.3萬余件,珍品如山。從商周的青銅器,到唐代的瓷器、明代的金玉制品,很多文物都是絕世珍藏。河北行唐縣清涼寺壁畫、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西周的康侯簋、唐代的殉葬三彩更是被世人稱贊。
其中,《女史箴圖》摹本讓王徐悅挪不開腳步。“這幅畫一直存在于書本里、老師的課堂講述里、我的腦海里。我湊近看了許久,整幅畫極其細致精美,人物神態極為傳神,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云浮空。”王徐悅現在還記得第一次看到真跡時的興奮。“看真東西,看好東西”,這是書畫修復師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平時,王徐悅會盡量多抽時間去看書畫展,以此訓練自己的眼力。
更幸運的是,負責修復《女史箴圖》的邱錦仙成為王徐悅的帶教師傅,手把手地教她傳統的中國書畫修復和裝裱手藝。
如今,英國留學歸來的王徐悅已經入職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做了一名文物修復師。新館落成以來,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采購了一批高科技的儀器,王徐悅這些中國修復師,不僅傳承了中國傳統的修復手藝,也在不斷地向西方學習,引進并運用一些高科技技術,提高完善文物修復、保護的手段。
王徐悅說:“‘90后是富有文化自信的一代,我們在成長過程中目睹了祖國國力的日益強盛。我選擇文物修復領域,也是希望靠著自己的手藝,盡全力留住中華歷史的痕跡、文化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