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哈福德

誰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歌手?據《福布斯》雜志報道,2015年最賺錢的歌手可能是埃爾頓·約翰。他一年賺了1億美元,雖然U2樂隊的收入是他收入的兩倍,但U2樂隊有4位歌手,埃爾頓·約翰卻只靠自己一個人。
如果在215年前問同樣一個問題,其答案應該是:收入最高的歌手是比林頓夫人。有人說伊麗莎白·比林頓是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女高音歌唱家。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首任院長雷諾茲爵士曾經給她畫過肖像:一頭鬈發,部分扎起,部分自然卷曲垂下;手捧一本音樂書,聆聽著天使唱詩班的歌聲。作曲家約瑟夫·海登認為這幅肖像畫有失公允,他說,應該是天使在聆聽比林頓夫人的歌聲。
舞臺之外,伊麗莎白·比林頓也常引發轟動效應,有一本關于她的緋聞傳記不到一天就被搶購一空。據說,這本書中收錄了她的一些私人信件,信件來往的對象都是她那些赫赫有名的情人,包括威爾士王子和后來的喬治四世。在意大利巡回演出的過程中,她病了6周才康復,威尼斯歌劇院為此專門三日不熄燈以示慶賀,其聲譽之高可見一斑。
伊麗莎白·比林頓成為各大歌劇院競相爭奪的對象,這就是她的名氣,當然也有人說是臭名昭著。當時倫敦有兩家頂級的歌劇院——考文特花園歌劇院和特魯里巷歌劇院,兩家劇院的經理為了比林頓能來自己的劇場演出,爭得不可開交。最后她在兩家歌劇院輪番演出,僅1801年一年就賺得1萬英鎊。即便對她來說,這也是很大一筆錢,在當時更是引起了轟動。但放到今天來計算,也不過68.7萬英鎊,約合100萬美元——相當于埃爾頓·約翰收入的1%。
怎么解釋這種差別?為什么一個埃爾頓·約翰值一百個伊麗莎白·比林頓?
伊麗莎白·比林頓去世近60年后,偉大的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分析了電報對世界的影響。那時,電報將美國、英國、印度甚至澳大利亞連接了起來。“多虧了這些現代通信技術,”他寫道,“已經處于支配地位的人類,相比于以往任何時候,能夠將自己富有建設性、投機性的才能運用到更廣泛的事業,延伸到更廣闊的領域。”那些世界頂級實業巨頭發展速度更快,也更為富有,他們和普通企業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當然,不是每個行業最好、最聰明的人都能以同樣的方式獲取暴利。馬歇爾用歌唱藝術進行對比:“一名歌手能夠擁有的聽眾數量非常有限,因此,歌手們的獲利能力也同樣受限。”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寫下這些話兩年之后,在1877年的圣誕前夜,托馬斯·愛迪生申請了一項留聲機專利。這是第一臺既能儲存,又能重新播放人類聲音的機器。
起初,似乎沒有人知道該如何運用這項技術。一位名叫愛德華-里昂·史考特·迪馬丁維爾的法國出版商之前已經發明了一種叫聲波振記器的東西,可以通過視覺圖像記錄人的聲音,與地震儀記錄地震有點類似。但是迪馬丁維爾先生似乎沒有想到,有人會嘗試把這種記錄又轉換成聲音。

不久,新技術的應用變得很清楚:你可以將世界上最好歌手的聲音錄制下來,然后出售這些錄音。起初,錄制聲音就像在打字機上打印一樣,一次演唱只能同時在3臺到4臺留聲機上錄制。19世紀90年代,非洲裔美國歌手喬治·W.約翰遜演唱的一首歌需求量極大。為了滿足這種需求,他日復一日地演唱同一首歌,直到聲嘶力竭——一天唱50次也只能制作200張唱片。后來,埃米爾·貝利納研制出了蝶形唱片,取代了愛迪生的蠟筒唱片,為批量生產開辟了道路,然后就有了廣播和電影。卓別林的表演能夠抵達全球市場,就像馬歇爾描述的企業界的情形一樣。
對于卓別林和埃爾頓·約翰來說,新技術的應用意味著更大的名聲和更多的收入。但對于那些水平一般的歌手來說,卻是一場災難。在伊麗莎白·比林頓時代,許多普通歌手通過在音樂廳現場駐唱來謀生,畢竟比林頓夫人的歌聲也不是隨便就能聽到的。如果坐在家里就能聽到世界上一流歌星的歌聲,誰還會去現場聽普通歌手的演唱呢?愛迪生的留聲機為演藝行業中的贏者通吃效應開辟了道路。比林頓夫人、埃爾頓·約翰這樣的演藝明星們賺得盆滿缽滿。與此同時,普通歌手的收入則只夠勉強度日,他們甚至要為了生計而掙扎:演唱水平上的微小差異導致收入上的巨大差距。1981年,經濟學家舍溫·羅森稱這種現象為“巨星經濟”。“想象一下,”他說,“如果在1801年就有留聲機,比林頓能賺得多少財富。”
技術創新在其他行業也創造了超級巨星經濟。例如,衛星電視之于足球運動員正如留聲機之于音樂家,或電報之于19世紀的工業家。如果幾十年前你是世界上最好的足球運動員,每周能看到你踢足球的粉絲還坐不滿一個足球場。而現在,你的一舉一動在每個大陸都會有成千上萬人關注。原因之一就是足球比賽可以轉播,當然電視頻道數量的日益增長也同樣重要。相比于廣播公司,好的足球聯賽更為稀少,因此廣播公司之間的轉播權爭奪戰變得更為瘋狂。而隨著足球市場規模的擴大,頂級球員和普通球員之間的薪酬差距也在增大。20世紀80年代,同樣效力于英國50強足球隊,頂級球員的收入是三線球員收入的兩倍。而現在,英超聯賽球員的平均收入,是后兩級聯賽球員收入的25倍。
技術變革會給收益帶來巨大變化,但這個過程非常痛苦,因為它來得如此突然。相關人員的技能仍和以前一樣,一夜之間賺錢能力卻大不相同。要想知道如何應對這種變化也非易事:如果不平等是由稅法變更、公司合并或政府偏袒少數人利益引起的,至少你還有一個仇恨的對象,而我們卻不太可能為了保護報社記者的生計而禁止谷歌和臉書。
在整個20世紀,技術創新——磁帶、CD(激光唱盤)、DVD(數字激光視盤)——都保持了留聲機創造的經濟模式。但是在20世紀末,MP3(音頻文件)格式和高速互聯網時代到來,一夜之間,你不再需要花20元通過塑料光盤聆聽最喜歡的音樂——可以在網上下載,而且免費。2002年,戴維·鮑伊警告音樂家,他們正面臨一個截然不同的未來。“音樂本身會變得像流水或電一樣,”他說,“你最好做好到處巡回演唱的準備,因為這真的是唯一能保留下來、無法復制的模式。”
鮑伊似乎是對的。藝術家已經停止使用演唱會門票作為出售專輯的方式,相反開始利用專輯出售音樂會門票。當然,我們并非要回到比林頓時代:體育場搖滾、全球巡回演出、推廣、代言等,意味著最受欽佩的音樂家仍然可以從廣大觀眾那里獲利。不平等依然存在——最頂尖的1%的藝術家演唱會的收入是最底層的95%的演唱者收入加起來的5倍之多。留聲機或許已經過時,但技術改變贏家與輸家的能力與我們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