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頭
在我長期關注的中國漫畫圈里,一群畫師突然集體爆發式地控訴自己所在的公司,并且要和公司對簿公堂。原因是畫師認為多年來公司和自己簽訂的合同極為苛刻,作品版權完全交給公司不說,公司的運營包裝能力也欠佳,造成自己作品的影視化過程受挫,影響到了個人利益。
漫畫在中國迄今為止還處在亞文化的范疇內。擁躉多為“85后”“90后”。所以,雖然事件在漫畫圈里鬧得很大,但是在圈外卻顯得波瀾不驚。我相信大多數人對漫畫并沒有多大的興趣,不過,從商業的角度去分析這個事件,卻非常有趣。不信的話,我拆解一下給你看看:
漫畫家與公司的合同一簽就是5年,為什么5年前漫畫家們不憤怒?為什么現在漫畫家們憤怒了?為什么5年前漫畫家們不發通告,宣稱要維護個人尊嚴?為什么5年之后他們的個人尊嚴突然孵化成功、從天而降了呢?因為熱錢在不斷涌入漫畫圈。

為什么熱錢不斷涌入漫畫圈?因為熱錢已經橫掃了網絡小說圈,但凡有名有姓的作家,作品早已經被瓜分殆盡,而且版權價格已經高到了離譜的程度。我認識的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要是寫給初高中的女生看,有龐大的讀者基礎。
這樣一位作家的作品報價是多少呢?最新消息說,她的一部小說加40集電視劇劇本、外帶一部電影的改編權,市場上給出的價格是4000萬元人民幣。正因為小說版權已經耗盡,所以熱錢的下一個目標就盯上了國產漫畫。
在過去,漫畫家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收入不穩定。能否賺錢,取決于漫畫雜志能否刊載他們的作品。因此,在那個時代里,有公司愿意和他們簽約,幫助他們聯系雜志社發表漫畫,再給予一定的日常工資,那是人人艷羨的事情。為此,漫畫家和公司簽約,把簽約期間的作品版權留在公司,換取安定的創作環境和相對穩定的收入,這是非常合理的選擇。但是現在情況變了,一旦熱錢涌入,各公司開始爭奪漫畫版權,漫畫家的身價頓時就漲上去了。而且,看到小說作者的收入,漫畫家對自己的收益也有了新的預期。
因此,曾經被視為盟友和幫助者的公司,如今看起來成了一個障礙,甚至要比障礙更糟。因為漫畫家當初把版權簽給了公司,這就意味著影視改編權、游戲改編權和周邊產品授權所產生的收益,自己一分錢都拿不到,全歸公司所有。如果轉到其他公司,或者自己獨立做工作室,又不能繼續使用原來的漫畫題材,必須從零開始,重新推出自己的新作。漫畫家當然很憤怒,當然要在網絡上向粉絲發出呼吁,要求大家支持自己。
人還是那些人,公司還是那家公司,合約還是當年的合約,商業模式還是那個商業模式,什么變了?大環境變了,人心也就變了。當年成立一家公司,為漫畫家打理事務性的工作,充當經紀人的角色,對于漫畫家來說是好事。現在做同樣的事情,在漫畫家那里看來,不僅阻礙了他們賺錢,而且還占了他們的大便宜,需要全社會共同聲討。
而在資本的眼里,一方面感謝漫畫公司多年來開拓市場,培養漫畫家和讀者;另一方面則認為這種公司的存在提高了談判的門檻,阻礙了資本的快速流動和增值,它的存在不是資本的助力,而是一種障礙。
誰錯了?誰都沒有錯。誰都沒有錯,那為什么會打起來?因為現在到了分蛋糕的時候,人越少越好,自己離蛋糕越近越好,最好是親自操刀去切。
這一切是怎么發生的?它單純是漫畫圈的事情嗎?或者說,它只是文娛產業發展的一個側面?我們可以順著上面的問題繼續問下去:為什么熱錢會橫掃網絡小說圈?因為電影業連續幾年高速增長,從每年票房不到50億元人民幣發展到了每年接近500億元人民幣。高速發展的電影業和不斷增加的電影院,渴望著更多的電影故事。故事從哪里來?如何保證故事受歡迎?網絡小說經過了市場的殘酷篩選,已經在網上贏得了成千上萬的點擊量,當然要選擇網絡小說,買斷網絡小說的影視改編權。
為什么電影業會高速增長?因為最近5年來城市里的商業地產數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商業中心已經成了人們度周末的首選。為了吸引客流,商業中心里大多修建了電影院,周末去商業中心吃飯、購物、看電影,成了城市居民的周末生活方式。為什么商業中心突然增加?為什么會有那么多居民去商業中心?因為中國在持續推進城鎮化進程,把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
所以,城鎮化是一顆投入水里的石子,漫畫圈的斗爭則是這顆石子引發的漣漪,而且是距離石子極為遙遠處的漣漪。資本總是知道在哪里能夠賺到錢,它會順著漣漪的傳播方向,一站一站地吃下去,從房地產一直吃到國產漫畫。今天漫畫圈的紛爭,早在城市朝著郊區擴張時就已經埋下了種子。嚴格說起來,漫畫家簽約的公司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這一變化,并且在變化到來之前,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當艱難的日子熬到頭,賺錢越來越容易的時候,其實距離自己被取代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如果不提前革自己的命,就一定會被別人革命。
為什么自我革命這么重要?這是因為游戲本身異常殘酷。如果站在互聯網的角度來看,絕大多數商業活動都是一個流量游戲。所有的商人都在試圖爭取流量——在現實世界里流量就是人氣,而獲得人氣最需要成本。當在某一個領域內獲取流量的成本太高時,那么只有大玩家才能存活,小玩家就必須退場。退去哪里呢?退去還沒有形成流量山峰的平原,在那里開一個新類別的業務,從零開始吸引流量,并且希望流量做大之后,自己成為大玩家。
為什么說這很殘酷呢?因為在流量平原上從零耕作非常辛苦,需要經年累月的努力,才能吸引一點人進來。等到真的開始爆發,流量快速增長,別處的大玩家一定會發現商機,從而轉移過來收割勝利果實。大玩家轉移過來的時候,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還有新的模式和新的技術,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在新興市場上收割利潤。起點中文網做了多少年?最后真正的獲益者是騰訊,騰訊有能力從起點中文的作者、讀者身上挖掘出更多的利潤。大眾點評做了多少年?最后真正收割的是美團,美團有的是辦法從大眾點評里攥出油來。看看現在的搜索結果就知道了,第一屏返回的結果全部是廣告。之所以敢這樣賣廣告,原因是大眾點評做得足夠好,用戶足夠多,滲透率足夠高,市場上沒有人愿意花一樣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它的競爭對手。
事實就是這樣:因為勇于選擇去無人前往的領域開拓,死中求活,終于贏得尺寸之地。但是,往往市場培育成熟之日,就是自身終結之時——這就是社會這所商學院,通過漫畫圈的紛爭告訴我們的道理。它沒有教科書,只有幾則新聞、幾條微博,但是比所有商學院的課程都更真實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