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
過去一段時間,歐洲乃至西方媒體的報道中,中歐關系成為熱點話題。而中國國內輿論在轉引這些報道和觀點時,忽視了歐盟對華“既拉又打”的復雜心態,以及歐盟探索走有別于美國對華戰略的第三條道路。
在第21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以及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前夕,中國公共外交協會、中國駐歐盟使團在布魯塞爾與歐洲知名智庫“歐洲之友”聯合舉辦了“打造更穩健成熟的中歐關系”研討會,集中就“一帶一路”議題展開對話。筆者在現場的感受是,對方學者提出的幾個問題其實在歐洲內部具有代表性,也反映出歐洲復雜心態之所在。
第一,早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前,歐亞大陸橋項目干得好好的,“16+1”也在推進。怎么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把這些都收編了?跟中國簽署的才叫“一帶一路”,是不是有些霸道?
筆者認為,我們可以先看看《世界人權宣言》。在該宣言簽署之前,各國、各地區都有不少保護人權的條例和法令,但是你能否定《世界人權宣言》的重要意義么?把現有達成的共識集中起來指導整個世界的人權保護,這不是歐洲一直所倡導的嗎?
“一帶一路”倡議也是如此。盡管提出才6年的時間,但是把已有的各種互聯互通的項目進行對接,形成更大的、規模的和系統的效應是很有意義的。“一帶一路”源于中國屬于世界,并非中國要把這些項目收編,也不是說只有中國人獲益,或者只有跟中國簽署的協議才叫“一帶一路”協議。歐洲一體化如何與非洲一體化對接,最終讓地區一體化服務于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全球化?這也是“一帶一路”倡議思考的問題。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就要見證很多中國之外的國家相互之間簽署互聯互通協議,這都屬于“一帶一路”。所以,中國只是“一帶一路”倡議者,并不擁有“一帶一路”。中國迄今為什么沒有公布任何一張“一帶一路”地圖?因為其本身不是在規劃這個世界,更不是在主導這個進程,我們希望跟歐洲一起合作,讓“一帶一路”符合歐洲所期待的標準和規范。
第二,中國通過“16+1”機制分裂歐洲,中國應該堅持“一個歐洲”的政策。
筆者的回答是,如果傳統歐洲大國真正關注的是“歐洲人的歐洲”,那么就更應該支持“16+1”。因為這些新歐洲國家,大部分經濟條件相對來講與西歐發達國家有相當差距,而這些國家與中國互補合作空間大,合作本身能夠幫助它們更好地融入歐盟。
這16個中東歐國家,11個是歐盟成員國,5個是想加入歐盟的國家,本身就按照歐盟的標準在行事。在此基礎下,這些國家都歡迎并加入了“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是屬于世界的。此外,中國與德國正在合作開發第三方市場,這也是大有可為的。我們需要以世界的眼光看待中東歐發展。
第三,互利雙贏合作模式似乎是Chinawinstwice(中國贏兩次),中國賺得更多了。
其實歐洲一些人的這種觀點并不符合事實。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通過與歐洲的合作獲得了益處,但也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的機遇,這本身就是互利的。中國的改革開放最初主要是勞動要素驅動經濟增長,對很多中國人來說掙的都是辛苦錢,因此中國人通過付出更多的勞動也許賺了一點,也是情有可原的。如今,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將開放金融服務業、證券保險市場,歐洲在這些高端金融領域更有優勢,可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因此,與其抱怨還不如抓住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機遇,共同推進世界經濟增長。
第四,“一帶一路”是基于規則的,還是發展導向的?
筆者認為,提出這個問題就暴露出不少歐洲人的思維方式非此即彼,中國人更多是統籌協調的。“一帶一路”倡議當然是規則導向的,但是依照什么規則呢?不是中國人說了算,也不是歐洲人說了算,是通過共商共建共享決定的。歐洲過高的標準,其他國家很難達到,“一帶一路”國家也千差萬別。所以,中國在第三份對歐政策文件里特別強調,“一帶一路”建設要強調高標準,與此同時也要因地制宜。
我們的哲學理念不是二元論,不是“要么采用歐盟的高標準,要么采用中國的低標準”那么簡單。這不是一個零和博弈,而是需要把歐洲的標準、中國的標準、世界的標準,在“一帶一路”國家進行對接和統籌,變成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標準。歐洲只有更好地參與標準制訂,才能提升自身影響力。正如意大利總理孔特所說,意大利參與“一帶一路”,就是要把歐洲標準帶進去。對此中國很歡迎。
整體來看,中歐關系正走進3.0階段。中歐關系1.0階段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關系:歐盟是發達國家最集中的組織,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所以中國改革開放之初雙方是互補性合作。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歐關系也進入2.0階段:歐盟方面一直強調對等,比如對等開放,已經不把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對待了。
現在正進入的中歐關系3.0階段,歐洲把中國作為超級大國,某種程度上還視中國為“對手”。這是中歐關系本身的變化,是世界的變化,還是歐盟競爭力下降帶來焦慮?實際上,指責中國、拿中國說事兒,不能根本上解決歐洲自身的問題。中國正向高標準靠攏,比如說中國正在申請加入GPA(全球政府采購協議),這是歐洲一直強調的。中國現在也在醞釀出臺隱私保護法、數據流動法等等,這些都在完善中國的市場,也是學習歐洲。但我們也時刻牢記一句話:欲速則不達。▲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