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塵
摘 要:錦36塊于1982年投入開發,1993年斷塊便進入低速開發階段,通過老井堵水、“水層”試采及綜合調整等措施,斷塊產能得到一定恢復,說明斷塊還具有一定挖潛潛力,項目充分利用VSP測井成果、錄測井及生產動態資料進行綜合研究,落實了斷塊構造模型、沉積相模型、儲集層模型及油水分布模型,落實了油藏地質儲量,并通過開發特征研究弄清了油藏剩余油分布情況,提出了以重新調整部署、轉換開發方式等挖潛方案。
關鍵詞:地質特征;地質儲量;挖潛方向;
1 概況
錦36塊位于遼河斷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北為錦45塊,主要目的層為興隆臺和于樓油層,1986年于樓油層上報含油面積0.5km2,石油地質儲量81×104t,興隆臺油層上報含油面積0.5km2,石油地質儲量51×104t。
2 地質特征研究
2.1 地層及層組劃分
2.1.1地層
根據鉆探及試油試采資料,本區在中生界油層、杜家臺油層、興隆臺油層、于樓油層及馬圈子油層均見到較好含油氣顯示,其中沙四段的杜家臺油層,沙一二段于樓及興隆臺油層是本區的主力油層;而本次研究主要目的層為于樓及興隆臺油層。
2.1.2層組劃分
按照標準層控制和沉積旋回逐級劃分的原則,根據巖性組合及電性特征,將本次研究目的層劃分為于樓油層和興隆臺油層,并將于樓油層進一步劃分為于Ⅰ油層組和于Ⅱ油層組,將興隆臺油層劃分為沙一下段興Ⅰ油層組和沙二段興Ⅱ油層組。
2.2 構造特征
錦36塊為一被北部北東東向斷層控制下的斷塊構造,內部被三條近北東向正斷層作用將斷塊分割為三個次級斷塊。[1]
2.3 沉積相特征
從遼河斷陷盆地西部凹陷的整體構造、沉積演化史看,沙一、二階段正處于盆地收斂期的扇三角洲發育階段,錦36井區沙一、二段為該沉積背景下的一個局部,通過對其主力含油層沉積微相模式分析,該區沙一、二段為扇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
2.4 儲層特征
2.4.1儲層巖性特征
上部為一套灰色泥巖、泥質粉砂巖、灰白色砂巖、含礫砂巖,砂礫巖及兩層塊狀黑灰色玄武巖。中部為一套深灰色泥巖,灰白色含礫砂巖,長石砂巖,及棕褐色油侵粉砂巖。下部為一套灰白色砂礫巖、長石含礫砂巖、夾深灰色泥巖、鈣片頁巖及淺灰色粉砂巖。
2.4.2儲層物性特征
儲層物性較好,于樓油層孔隙度28%,滲透率1.96μm2,泥質含量8.8%;興隆臺油層孔隙度26%,滲透率0.56μm2,泥質含量9.6%。
2.4.3儲層發育
該區興隆臺油層及于樓油層儲層宏觀是以薄-中厚層狀砂巖及含礫砂巖為主。其砂體發育總體是相對較穩定,但在一定程度在受到相模式控制,東西兩個砂壩發育區儲層厚度相對較大,并向河道兩側逐漸變薄。
2.5 油氣水分布及油氣層發育
錦36塊興隆臺及于樓油層油層發育主要受構造控制,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巖性影響,總體上表現為構造高部位油層厚度較大,并向低部位逐漸變薄,各次級斷塊內各砂巖組有自己獨立的油氣水界面。
2.6 流體性質
于樓油層:20℃時地面原油密度0.9570g/cm3,50℃地面原油粘度33.6mPa.s,凝固點-19℃,含蠟3.55%,含瀝青膠質14.77%。地層水類型為NaHCO3,地層水總礦化度2548.6mg/L。
興隆臺油層:20℃時地面原油密度0.9413g/cm3,50℃地面原油粘度25.63mPa.s,凝固點-16℃,含蠟4.04%,含瀝青膠質25.19%。地層水類型為NaHCO3,礦化度2741.2mg/L。
2.7 儲量復算
總體說來,錦36塊沙一二段石油地質儲量有所減少,由132×104t減少至101×104t,天然氣儲量由0.5×108m3增加至0.64×108m3。
3 開發歷程及現狀
錦36塊從1979年對錦36井進行試油獲工業油氣流,1982年7月和8月投產了錦36井和錦2-22-16井獲高產工業油氣流, 1982年至1990年由于不斷有新井投產且初期產量均較高,加之對部分老井實施挖潛措施效果較好,使斷塊一直保持較高產能,斷塊最高日產油達到136t/d,采油速度達到5.6%,采油速度在1%以上共保持了8年。之后由于老井含水迅速上升,使斷塊產能下降較快,1992年后,斷塊日產油一般僅在5t/d左右,采油速度僅為0.2%左右,處于低速開發階段。
通過對老井實施試采“水層”、堵水等措施,特別是近幾年在斷塊進行調整部署使斷塊產能得到較大的恢復,采油速度恢復到1%以上。
目前斷塊總井15口,開井11口,日產油25.5t/d,日產氣2.7580×104m3/d,日產水164m3/d,綜合含水86.5%,采油速度1.1%,采氣速度17.0%,累產油19.7093×104t,累產氣1789×104m3,累產水98.9604×104m3,石油采出程度19.5%,天然氣采出程度27.95%。
4 開發特點
4.1 不同次級斷塊開發效果不一
4.2 錦36塊和錦2-22-115塊邊底水能量充足
錦36次級塊和錦2-22-115塊邊底水水體較大,地層能量充足,儲層物性相對較好,使油井生產動態表現為產液量一直保持相對穩定,起到了很好的水驅效果。
5 潛力分析[2]
5.1 轉水驅潛力
錦36塊的錦2-22-15次級塊的油藏實際決定其具有轉水驅潛力:(1)邊底水能量不足決定采用天然能量開發效果較差;(2)儲層發育較穩定,連通性好為轉注水開發提供了條件;(3)轉注水開發可以獲得較高的開發效果。
5.2 井網控制程度較低,部分井區具有調整部署潛力
5.3 低采出程度區域還具有一定潛力
6 項目實施效果
6.1 調整部署效果良好
根據斷塊實際,共部署調整井5口,完鉆后取得了較好效果,獲得了良好的增油增氣效果,初期日產油54t/d,日產氣3.3476×104m3/d,綜合含水62.2%,至目前已累增油6887t,累增氣254.8×104m3。
6.2 老井措施增油增氣效果明顯
在利用調整井對斷塊實施挖潛的同時,我們也利用綜合研究成果對兩口高含水老井(錦2-22-115和錦2-22-116)實施了挖潛措施,初期日產油10t/d,日產氣1.4914×104m3/d,日產水26m3/d,綜合含水72.2%,至目前已累增油776t,累增氣288.8×104m3。
6.2 轉水驅待實施,預計增油效果明顯
通過對該塊實施轉注水開發,預計將采收率由16%提高至31.9%,增加可采儲量4.5×104t。
6.3 經濟效益顯著
該項目已實施措施累增油0.7663×104t,累增天然氣543.6×104m3,預計可創效1858.3萬元。
7 結論及建議
7.1 運用多種手段對復雜斷塊開展綜合地質研究,是提高復雜斷塊高效挖潛的必要條件。
7.2 建議加快錦2-22-15塊轉水驅工作進度,盡快實現注水開發,從而提高其開發效果。
7.3 從目前井網看,錦2-22-115塊于樓油層和錦36塊興隆臺油層高部位井網控制程度較差,而該塊油氣水分布主要受構造控制,在其未很好控制的高部位應是剩余油富集區,可以通過側鉆或部署新井挖潛。
參考文獻:
[1]朱光明.垂直地震剖面方法.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8.
[2]李茂林,等.油田開發地質基礎.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