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影
摘 要:最近的幾年中,我國的職業病發病率呈現明顯的上升勢頭,職業病防治立法中相關的法律法規存在一定的缺陷,導致職業病患者出現診斷難、賠償難的現象,因此引起了社會中人們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職業病防治立法;缺陷和完善
最近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我國職業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職業病的防治是一項復雜、長遠的工作,直接關系到了勞動者的親身利益,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1. 新《職業病防治法》的缺陷、不足
1.1職業病診斷、鑒定的法律救濟機制仍存有缺陷
職業病診斷的手段比較單一,一般采取的是行政救濟的方式,缺少司法救濟。新法規規定,如果職業病患者對病情的診斷存在異議,可以向診斷機構所屬的衛生行政部門進行申訴,重新鑒定,如果對鑒定的結果還不滿意,就要向鑒定機構的上一級再次進行鑒定,鑒定的結果為最終結,相關的行政救濟也隨著結束。因為兩者鑒定機構都屬于衛生行政部門,存在明顯的厲害關系,職業病患者可能會對最終的鑒定結果還是存在懷疑的態度,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可能存在的,但是在相關的職業病防治立法中并沒有進一步的說明,是否還需要向職業病患者提供進一步的救濟,立法中沒有進行明確的指出。
1.2 職業病救助賠償機制仍有不足
職業病的防治立法是一項為了控制、預防、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的方針,符合國家的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但是在監督和管理的力度上,經常發生用人單位不和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這樣就造成一旦勞動者身體健康出現問題,工傷保險體系不能有效地起到作用,用人單位成功了逃避了法律責任。勞動者只能通過法律訴訟取得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法律訴訟的程序比較復雜,成本比較高,在沒有一定法律援助的情況下,勞動者很難通過民事訴訟獲得自身的合法權益,職業病患者得不到應有的救助。同時這些無賠償勞動者的職業病救助就會間接的轉移到政府部門身上,長久下去,在一些用人企業的身上就會形成一些不正之風,經常出現用人單位獲益甩包,職業病患者權益受損,政府部門出面買單的情況。
1.3 工會組織監督權限不明晰,難以充分發揮職業
新法中對病防治監督功能有了明顯的改善,對工會組織的作用進行了放大,在新法中增加了職業病的防治工作可以由工會組織進行監督,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如果用人企業需要對職業病的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就要通過工會組織的同意,但是在新法中對工會組織的監督權力和職責沒有明確的規定,也沒有說明如果工會不同意用人單位對職業病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后有什么下一步的措施。新法中對于工會組織也沒有進一步的指定,是用人企業的工會組織還是政府部門的相關工會組織,因此在新法中,工會組織不能充分的發揮監督作用。在新法中,勞動者發生職業病危害時,工會組織大多是起到了調停者的角色,沒有實際起到效果。
1.4 法律責任的分擔有偏頗,追責機制不夠完善
職業病防治立法主要是為了預防職業病,新法中明確的規定了用人單位需要履行的規定和義務。新法在追責上也有了明顯的改善,無論從民事、行政等方面都加大了對用人單位違反規定的處罰力度,是一個比較大的亮點。但是在現實中,職業病的防治除了用人單位履行規章制度外,還需要政府部分的監督和管理,只有監督和管理工作落實到位,用人企業才能將規章制度落實到位。因此在新法中也對政府部門的監管責任進行了規定,但是和用人單位履行的責任相比較、政府部門承擔的責任比較輕。一些因為政府部門監管不力的現象時有發生,相關的責任人往往只是承擔行政處分。
2. 完善我國職業病法律和制度建設的建議
2.1 改變立法思想,理順協調機制
職業病防治法中第一條就明確的規定,為了有效的預防、控制、消除職業病帶來的危害,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根據憲法制定本法。職業病防治立法是一部保障勞動者基本權益的法律法規,一定要遵守以人為本的原則,最大程度的保護勞動者在用人企業中的身心健康,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職業病患者從鑒定、工傷認定、賠償需要涉及的部門比較多,程序十分的繁瑣,所以我們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配套規章制度,實現良好的銜接,避免法律出現真空地帶。
2.2 合理分配職業病診斷鑒定舉證責任
對職業病工傷鑒定流程進行簡化,由專門的鑒定機構出具工傷材料證明,節約職業病申請、鑒定時間;如果危重的職業病患者在鑒定過程中,對和企業簽訂的勞動合同、工作崗位、工種、勞動時間存在異議,可以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法院也可以采用簡單的程序進行受理。
2.3 賦予社會團體一定的權利和義務
職業病防治立法中需要建立用人單位、政府部門、職工群眾、社會監管平臺。立法中一定更要明確的指出工會具有的監督和管理權力,如果出現用人單位違反法律法規的情況,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法律援助、醫學專家等律師團隊在職業病維權中充分的給出專業的建議,利用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在全社會中形成職業病保障的合法權益。
3. 結語
只有社會關系的力量均衡,才能保障社會的和諧發展,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就需要利用法律的武器對強者進行調節,對弱者進行保護。職業病的防治也不例外,勞動者只有保障了自身的合法權利時,才能在監管者、用人單位之間起到平衡作用,職業病防治立法中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才能得到真正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顏燁.職業病健康監管機構沿革與治理體系分析[J].中國國情國力,2018(12):35-37.
[2]羅孝文,林輝,郭美瓊.疑似職業病案例分析與思考[J].中國職業醫學,2018,45(01):103-107.
[3]沈文俐.我國職業病救濟制度的完善[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6(0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