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萍
摘? 要:目的:對西藥使用階段出現的藥理不良反應開展分析以及研究。方法:在分析中選取了本院當中2016年度5月份開始到2017年度5月份之間,收治的100名在使用西藥進行疾病治療并且在治療階段中出現了藥理不良反應的患者,當做本次西藥使用階段中出現不良反應的研究對象,并對分析中的所有患者治療階段中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在本次分析中共有56名患者在使用西藥進行疾病治療后發生的不良反應是皮膚性疾病;有20名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是消化系統方面的癥狀;有12名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是神經系統病癥;有6名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是呼吸系統病癥;有4名患者發的不良反應為心血管系統病癥,還有2名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是泌尿系統病癥。導致患者在使用西藥進行疾病治療階段中出現不良反應成因較多,并可將成因概括為幾種類型。從用藥途徑分析,較容易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用藥方式是靜脈注射方式。而從藥物本身來看,容易出現不良反應的西藥藥物是抗生素藥物、消化系統藥物、精神系統藥物以及抗腫瘤類型的藥物。結論:在減少西藥使用階段中出現不良反應的過程中,需要從強化人們對西藥使用不良反應認識、加強藥物不良反應檢測等方面入手,同時也要做好相關工作,從而有效的控制西藥使用階段中不良反應出現幾率。
關鍵詞:藥理;西藥;不良反應
在本次分析中選取了本院當中2016年度5月份開始到2017年度5月份之間,收治的100名在使用西藥進行疾病治療并且在治療階段中出現了藥理不良反應的患者,當做本次西藥使用階段中出現不良反應的研究對象,并對分析中的所有患者治療階段中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本次分析旨在深入的對西藥使用階段中藥理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研究,現將本次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以及方法
1.1基礎資料
本次分析中選取了本院當中2016年度5月份開始到2017年度5月份之間,收治的100名在使用西藥進行疾病治療并且在治療階段中出現了藥理不良反應的患者,當做本次西藥使用階段中出現不良反應的研究對象。其中共有和男性不良反應患者25名,女性不良反應患者48名,患者年齡分布在14歲到70歲之間,患者平均年齡為45歲。
1.2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的所有患者治療階段中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主要從患者使用的藥物類型、用藥途徑以及不良反應情況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并在獲得了大量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了總結。
2 結果分析
2.1針對西藥用藥后不良反應的實際治療情況
本次研究當中選擇的100名患者均為使用西藥進行治療后出現了不良反應的患者,在給予所有研究對象相應的治療之后,其中有28名患者的不良反應病癥得以治愈,占到了所有藥理過敏患者總數的百分28。另有72名患者在經過了過敏治療之后未能有明顯好轉,這部分患者占到了所有藥理不良反應患者總數的百分之72。
2.2西藥用藥后不良反應類型以及癥狀分析
在本次分析中共有56名患者在使用西藥進行疾病治療后發生的不良反應是皮膚性疾病;有20名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是消化系統方面的癥狀;有12名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是神經系統病癥;有6名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是呼吸系統病癥;有4名患者發的不良反應為心血管系統病癥,還有2名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是泌尿系統病癥。導致患者在使用西藥進行疾病治療階段中出現不良反應成因較多,并可將成因概括為幾種類型。從用藥途徑分析,較容易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用藥方式是靜脈注射方式。而從藥物本身來看,容易出現不良反應的西藥藥物是抗生素藥物、消化系統藥物、精神系統藥物以及抗腫瘤類型的藥物。
2.3針對西藥用藥方式研究
在本次選取的100名不良反應和患者當中,共有66名患者采用靜脈滴注的方式進行治療,占到了不良反應總人數的百分之66。另有18名不良反應患者采用了靜脈注射方式用藥,占到了不良反應總人數的百分之18。還有12名患者采用了口服的用藥方式,占到了不良反應總人數的百分之12。有4名不良反應患者采用肌肉注射的用藥方式,占到了不良反應總人數的百分之4。
2.4針對用藥情況的研究分析
本次研究選取的100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采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占總數的26%;18例患者服用消化系統類藥物進行治療,占18%;16例患者給予了神經系統類藥物進行治療,占16%;14例患者采用抗腫瘤類藥物進行治療,占14%;10例患者采用呼吸系統類藥物進行治療,占10%;6例患者給予了免疫系統類藥物進行疾病治療,占總數的6%;4例患者給予了內分泌系統類藥物進行治療,占4%;另有4例患者采用其他類型的藥物進行治療,占總數的4%;另有2例患者采用血液系統類藥物進行治療,占總數的2%。
3 結論
臨床上治療疾病最為常用的方法就是給予患者藥物治療,但通常情況下治療藥物通常都具有兩重性,雖然給予患者藥物治療能夠有效治療疾病,但也很容易對患者造成各種不良反應,嚴重者甚至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影響。本研究導致患者在接受西藥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主要原因可以分為幾類:在給藥途徑方面,最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的給藥方式就是靜脈滴注;在藥物方面,最容易導致不良反映的藥物為抗生素、神經系統類、消化系統類以及抗腫瘤類藥物。由此可見,給予患者不同的藥物進行疾病治療,引發的不良反應也不同,而給藥途徑也會對治療效果產生一定影響。
預防患者出現西藥藥理不良反應的最主要措施就是重視藥物的給藥途徑。由于患者在使用某些藥物時,不同的給藥途徑會產生不同的療效,因此,醫生必須明確患者的給藥方式,以防醫護人員由于一時疏忽造成患者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此外,醫護人員必須熟練掌握臨床藥物治療疾病相關知識,并對藥物不良反應進行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在日常工作中將其運用進去,這樣就能有效減少患者治療后產生的藥物不良反應。在患者輸液過程中,醫護人員需加強巡視,仔細觀察患者的病情,結合患者的年齡、病情等實際情況,合理調整輸液時間。綜上所述,臨床上在用藥時,應當加強對西藥藥理不良反應的有效監測,通過各項手段增強醫務人員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認識和了解,臨床醫生就更需要注重合理用藥,盡量將藥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降到最低,有效提高藥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關醫護人員也需要重視對藥理不良反應的監測,嚴格監測患者的身體變化情況,一旦患者出現不良反應,能夠對其進行準確判斷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在減少西藥使用階段中出現不良反應的過程中,需要從強化人們對西藥使用不良反應認識、加強藥物不良反應檢測等方面入手,同時也要做好相關工作,從而有效的控制西藥使用階段中不良反應出現幾率。同時醫療工作者也要認識到,西藥用藥后不良反應的控制需要不斷研究,帶有較強的長期性,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好西藥使用中不良反應控制工作。
參考文獻
[1]李艷麗,王學祥.西藥阿莫西林的藥理作用機制以及臨床應用研究[J].醫藥衛生:全文版,2017(2):00260-00260.
[2]謝玲,翁曉珊,周娜.抗菌類西藥的藥理藥性及合理用藥的臨床研究[J].海峽藥學,2017,29(2):282-283.
[3]馬岷華.淺談抗菌類西藥的藥理藥性及合理用藥中的臨床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9):123-124.
[4]劉勇.西藥在過敏性鼻炎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12):2331-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