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志華 張艷梅
2018年以來,南潯區于浙江省率先探索開展“安全生產無隱患管理企業”創建,總結形成一套“企業安全生產無隱患管理”模式。該模式通過建立覆蓋各行業的風險管控清單、崗位隱患識別庫和隱患排查表為基礎,以“三查一改”解決方法為重點,切實解決安全生產隱患排查不能常態化開展的難題。2019年,在全區電梯和木地板等108家生產企業開展試點,成效顯著。
“企業安全生產無隱患,是什么概念?”
“要說無隱患,是不可能的!隱患是動態的!”
9 月19 日下午,記者走訪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恒達富士電梯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最先見到的是車間圍欄看板上貼滿了安全生產無隱患管理制度及車間風險四色平面圖,記者提出疑問時,跟隨記者走訪企業的南潯區應急局辦公室主任吳燕解釋到,無隱患追求的是一種狀態化管理。

記者走訪恒達富士電梯有限公司車間時,車間一線員工能很熟練地對照隱患排查表對自己崗位進行風險排查。張艷梅/攝
“剛開始推廣無隱患模式的時候,有人質疑,這是偽命題。”吳燕在走訪時介紹,無隱患管理不是要求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絕對無任何隱患,而是要求企業通過有效查找、控制、科學預防,及時消除隱患,實現風險得以控制、隱患得以治理、事故得以預防的最終目的。
據了解,無隱患管理是以崗位為單元,以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為基礎,以安全生產標準化為依據,以雙重預防機制為載體,以企業可持續發展(SCORE)項目為模式的安全管理方法。重點突出設備設施本質安全“無缺陷”、崗位安全隱患管控“無盲區”、隱患排查治理機制“無漏洞”三個方面,分行業創建標準,確保企業安全生產事故隱患可查、可控、可改,實現把風險控制在隱患形成之前、把隱患消滅在事故前面。
早在2 01 5年,企業可持續發展(SCORE)項目落戶南潯區。該項目實現中小企業自主式安全管理機制和方法,轉變企業與員工的關系,讓員工主動參與到安全管理當中來。
“在深化實施SCORE 項目模塊的過程中,企業與員工的關系得到改善,員工愿意提出個人訴求,但安全方面涉及極少,通過調研發現,員工對崗位風險識別能力存在知識欠缺,難以發現隱患,或者根本不清楚自己崗位有什么隱患。安全管理人員又不具體操作崗位,很多隱患也不能及時察覺。這樣很難實現隱患查找的常態化。”吳燕告訴記者,帶著問題,南潯區應急局在區委常委領導的重視下,局領導帶頭深入轄區內各大小企業開展調研并總結,打破傳統限制,創新隱患排查治理方式,采用更為科學的方法,對企業進行風險評估,總結形成一套“企業安全生產無隱患管理”模式。
繪制風險分布圖。以崗位為基本單元,組織管理、技術人員和崗位員工對崗位設備設施、場所環境和作業活動的危險因素進行剖析,制定本崗位的風險辨識表,形成企業風險辨識表。并用紅、橙、黃、藍四種顏色將生產崗位存在的風險分級,標示在平面布置圖上,形成企業風險分布四色圖,在公司、車間進行公示。
形成風險管控清單。企業對安全風險采取分級、分層、分類、分專業進行管理,制作領導層、管理層、員工層的風險管控清單。重大風險、較大風險由公司直接管控;一般風險由車間管控;低風險可由班組管控。
建立崗位隱患識別庫。在風險管控的基礎上,組織人員對崗位風險點防控措施(如齒輪防護罩設施)失效或者弱化的可能進行全面的辨識,形成崗位隱患識別庫。
制作隱患排查表。結合企業實際,將隱患識別庫的內容按照設備、作業環境、作業情況、制度落實等方面進行分級分類,建立覆蓋公司、車間、班組、崗位等各層級的隱患排查表。將隱患排查表發放到各層級人員手中,并通過培訓等方式不斷增強各層級人員的隱患識別能力。
為達到常態排查治理,實現崗位作業無隱患,企業通過“生產前全面排查、生產過程中周期巡查、生產結束后復查”,開展全員隱患排查工作,對發現的隱患嚴格落實防范措施、及時整改,定期進行統計分析預測,逐步實現無隱患安全生產。
“我們經常反思,為什么監管人員每次到企業檢查,都能發現或多或少的隱患問題?經過走訪調研發現,很多企業并非不想查出問題,而是能力有限,說到底,這就是企業主體責任如何落實的問題。”吳燕告訴記者,無隱患管理是一種系統的管理模式,是企業將主體責任落地的實施方法,南潯區應急局重點運用“三查一改”方法進行推進。
建立崗位隱患識別庫,解決員工不會查。在區應急局邀請專家根據行業崗位風險點進行全面辨識的基礎上,形成動態更新的、具有行業特點的崗位隱患識別庫,制作覆蓋公司各層級的隱患排查表,各崗位、各層級的隱患排查人員,在應急局搭建的“智慧監管”信息平臺上的隱患排查模塊,輸入關鍵字或上傳照片即可對照識別崗位隱患。
抓教育強化全員參與查。企業全員參與是無隱患管理工作有效運行的基礎,區應急局重點抓企業無隱患管理組織架構,做好無隱患管理相關培訓。企業根據已編制的隱患排查表,以崗位隱患排查為重點,同步落實班組每日崗前及離崗前“一崗雙查”、車間每日巡查、公司每月督查三個層級的隱患排查,做到排查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信息化建設督促企業每天查。為及時掌握企業無隱患管理工作開展情況,應急局搭建無隱患管理平臺,采用參與度積分制,督促各企業開展隱患每日自查、自改、自報,并由班組、車間、公司三層級分別于每周、每月和每季度對隱患排查治理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平臺積分作為企業無隱患管理工作開展情況的指標,綜合分值作為最終驗收的重要參考。
閉環跟蹤確保隱患迅速整改。區應急局通過企業上報的隱患排查治理情況,在平臺中對企業隱患進行分類,再通過對企業隱患數據的分析和匯總,對隱患重復出現的情況進行預測預警。以“分類治理—評估驗收—銷號管理”的閉環方式進行全程跟蹤整改。
“在模式的推進過程中,區領導的重視也是離不開的。從項目調研、啟動及推進過程中,區應急局領導親自抓,每周最少要聽取1 次工作匯報。”吳燕介紹到,項目啟動后,應急局內部成立工作專班,定期組織企業召開座談會,總結分析落實情況。今年在局領導的督促下,編制了《南潯區安全生產無隱患管理模式工作指南》,推動了全區試點工作的開展。
據吳燕介紹,2018 年以來,南潯區在電梯和木地板等108 家生產企業開展無隱患管理試點,成效已顯現。
隱患排查操作性增強。“吊具設備沒問題”“安全帽沒問題”“設備電氣部件正常”……記者走訪恒達富士電梯有限公司車間時,一線員工楊俊正在崗位上進行隱患自查。他告訴記者,這樣的表格很實在,直接告知崗位有哪些風險,具體隱患點在哪,一一核對后,就可以安全上崗了。據公司安全管理員吳凱介紹,通過風險評估,公司繪制出風險四色圖,放置在車間門口,告知員工具體的風險點,并通過發動全員參與的方式讓所有員工根據各自崗位的隱患檢查表進行日常排查,實現第一時間發現和處理安全隱患問題。

久盛地板工作臺改善 李志華/攝
員工參與的積極性增強。記者走訪時,久盛地板有限公司安全環保辦公室主任葉江告訴記者,以往企業的隱患排查與治理工作主要由安全管理人員執行,一線員工參與度較低。運用無隱患管理模式后,企業采取激勵機制,激發了員工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使員工成為無隱患管理運作中的主要執行者,極大程度地推動了一線員工隱患排查治理責任的落實。在開展無隱患管理的半年時間里,全廠共收集隱患信息160余條,采納員工安全合理化建議30余項,其中重大、較大隱患整改率100%,其他隱患整改率95%以上。
企業本質安全提高。過去企業風險管控措施針對性不強,尤其是在風險較高場所風險管控措施存在缺陷。如,恒達富士電梯有限公司車間機器人作業區,原來圍欄可以隨意打開和進入,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經過論證,公司在圍欄加裝安全光欄和到位檢測傳感器,并與機器人程序關聯,如有人意外闖入,實現機器人“秒停”,提升了企業本質安全。
“隱患是事故誘因,而風險的失控就會帶來隱患,所以想要預防事故,對風險的管控和隱患的治理是關鍵。” 南潯區應急局局長施永偉稱,創建“無隱患管理模式”,就是在監管上尋求突破,充分發揮每個職工的主觀能動性,讓隱患排查全員化,常態化。預計到2021 年,南潯區將完成200 家無隱患管理企業創建,行業實現全覆蓋,打造全國有影響力的安全生產南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