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佳
(山西省音樂舞蹈曲藝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1)
效果歷史是伽達默爾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與前見、時間距離以及視域融合等密切相關,并且溝通了哲學、美學、歷史學等領域。行文時,姑且將《真理與方法》一書中“效果歷史原則”和“效果歷史意識”統稱為“效果歷史觀”,以方便論述。
歷史,不是我們慣常理解的已然發生的事實,而是我們對已然發生事實的理解,不同時代的人對歷史意義做出了不同的解釋,不同的解釋和事實共同構成“歷史”這個概念。伽達默爾質疑施萊爾馬赫理解即重構觀,汲取了狄爾泰理解即重新體驗,以及改造海德格爾的本真歷史觀,最終形成了“效果歷史觀”。
施萊爾馬赫主張回到作者去理解文本,歷史是自由創造的戲劇,作者的核心地位被無限夸大,理解即重構作者意圖,研究歷史是研究創造歷史的精神。但是文本總是作者有意識和無意識創作的結合體,歷史也不是隨意創造的戲劇,伽達默爾質疑,脫離了文本的歷史研究是否可能?這一疑問將效果歷史觀的產生推進到了狄爾泰那里。
狄爾泰認為,理解就是重構他人精神的過程。但重構他人精神需要跨越時空距離,這種時間性是歷史性的,是逝去的和將來的扭和在當下的現象。重構他人的精神,需要跨越時間性,對過去、當下和未來的意識進行重構,這是無限意識的表征,但伽達默爾恰恰認為人類意識是有限的理智。正是在這種悖論式的思考過程中,伽達默爾認為,正是在有限性和歷史意識的流動性這重意義上,才能理解效果歷史,歷史是精神史,是生命的同情式理解。
海德格爾認為,理解是此在存在的方式,感知自身存在于世的方式理解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它先于存在,是一切闡釋行為的基礎。理解也意味著可能性,意味著向著未來籌劃。將此在在世的模式與向未來籌劃的性質集結于自身的理解,這種時間性本質上是歷史性。伽達默爾進一步指出,理解或被理解都是歷史生成的,是歷史性的,是具有歷史性的存在方式的。
伽達默爾在改造海德格爾歷史觀的同時,用意便在于凸顯歷史性在闡釋學中的重要地位。當效果歷史被更準確地翻譯為效果歷史性時,我們明確,效果歷史不是作為研究對象而出現的,而是為了表明歷史事物本身在時間之流中的作用。
效果歷史所觀表明理解是效果歷史事件,是存在意義上的。我們理解文本,是讀者基于自身當下的提出的問題,與文本的自行訴說進行一個視域融合的過程,是已然逝去的和當下存在的一個對話。理解在此意義上是效果歷史事件,是我們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自行發揮作用的。
效果歷史的研究對象指向一種關系。效果歷史研究的對象根本就不是完全獨立的對象,而是集結“對象”與“他者”,存在著“歷史的實在以及歷史理解的實在”。我們所接觸到的歷史文本,便是歷史本身與理解者值此當下對歷史理解的一個關系體。在我們詮釋活動的過程中,文本與讀者永遠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抵達意義的理解,這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便是效果歷史作用的過程。
效果歷史意識并非我們運用它去探求作品的效果歷史,恰恰是理解者本來就具有的意識。毋寧說,文本本身就具有效果歷史的意識,效果歷史意識內含于效果歷史,我們在此不得不進行這樣一種推斷:效果歷史意識是效果歷史作用的方式,效果歷史附于效果歷史意識發揮著作用。
理解最終作為效果歷史事件,引出了效果歷史觀。文本的意義則從作者賦予轉變為重新理解,再轉變為存在論意義上的理解。效果歷史觀也在更積極的意義上,肯定著文本的自行訴說,肯定著從效果歷史的關系中進行理解的模式。
對理論的理解與解釋,是一個提問回答的過程,提問與回答是為了獲得新知,最重要的依舊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理解和解釋文本,意味著聆聽它的傾訴,悅納著“文本(你)——我(我)”的交響,在變動不居的生活中,一次又一次賦予文本嶄新的意義,更新著自身的審美經驗,真正讓閱讀成就生活。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及與其息息相關的效果歷史觀,是一門值得深入其中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