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京航
(遼寧廣播電視集團,遼寧 沈陽 110000)
小品廣義是指廣泛的文學藝術等作品中與繁復之“大品”相對的描寫小的人物、事件、自然風景以及細微個人感物興懷所成之短小精悍簡單的作品。而現今我們經常提到的“小品”,大多數是狹義的“小品”,泛指帶有喜劇色彩的,通過形體和語言表現一個比較簡單的場面或藝術形象的單人表演或組合表演。小品最初的雛形是藝術院校戲劇表演專業考察學員藝術素質和基本功的面試項目,一般由錄取單位老師現場出題,應試者當場表演。考察的評價方式也是基于戲劇對演員要求的基本規律而來的。
自1983年春晚舞臺的《阿Q的獨白》開始,小品這種表演藝術形式也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隨后出現的《吃面條》則真正讓小品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后來,隨著趙麗蓉、宋丹丹、趙本山、黃宏、郭達等一批小品表演明星在春晚當中亮相,不同的演員帶來了不同的藝術融合,導致小品這個新的表演形式開始變得空前火爆,所涉獵的題材空前豐富,反映的社會現象及其表演形式也愈趨多樣化。小品成為文藝舞臺上不可或缺的獨特的文藝節目。
多年來,小品應隸屬于曲藝還是戲劇很多人爭論不休。當然,藝術之間的邊界是模糊的,其關從屬系也因起源的多樣性而成為了爭論當中的重點。事實上,小品從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導演風格、表演狀態上可以劃分為曲藝類小品和戲劇小品兩種概念。那么,曲藝小品和戲劇小品各自最大的特點是什么呢?換句話說,兩種類型的小品在表導演過程當的區別又是什么呢?
所謂的曲藝類小品在導演風格上更趨向與生活化與喜劇化。其作品的題材多傾向于生活中的小人物與小事件。而反映的大多也是一個生活當中的簡單的小的哲理。于是,無論是舞美還是服化道,都要遵循真實的生活環境,闡述真實簡單的生活狀態。
例如,《打撲克》(1994)《如此包裝》(1996)《心病》(2003)等,就是將生活當中的小片段搬上舞臺——列車車廂的一角、演藝公司的辦公室、村子里的私人小診所。這些來自于我們身邊的舞美設計靈感尋求一亮相就能將觀眾立刻帶入規定環境當中,演員在這樣的規定情境當中,也要遵循著符合真實生活當中的舞臺調度,做出真實的反應。也要求導演在編排中追求生活的自然,以求觀眾快速產生共鳴。
而戲劇小品與之最大區別是,題材更為廣泛,表現的手段形式更為多樣化。歷史劇、幻想劇甚至實驗戲劇都可以融入。在戲劇小品當中,生活化、平實化可以不那么重要,時間也不再追求生活當中的某時某刻,而主題性則站在了重要的位置上。戲劇作品當中的抽象性可以完全體現在戲劇小品當中。例如曾榮獲CCTV電視小品大賽四項大獎的作品《前面有棵樹》,整個舞臺只有一棵樹,演員圍繞著這棵樹進行表演活動,簡單而明確,并且隨著演員服裝與化妝的變化,還展現了時光的流逝。于是,觀眾的觀看重點不再生活當中的某一個契合的點,而是通過演員的表演逐漸相信整部作品設計出來的舞臺假定性。舞臺假定性可以避免觀眾過于的沉浸在情節所帶來的生活細節當中,而是跳出來更加冷靜的、客觀的評價該作品所展現的主題、領悟創作者的最終表達和訴求。因此,戲劇小品在舞臺美術和舞臺調度上應更為精細和講究,追求博人眼球的創新點。
例如開心麻花的《熱帶驚雷》,將越戰戰場搬上了舞臺,演員的對手戲建立在了虛無的“地雷”上,踩地雷雖然僅僅使用了聲效,可它不僅成為了推動情節發展的關鍵,還成為了包袱和笑料產出的重點,更重要的是,觀眾認可了這一舞臺假定性,也為深化反戰主題做了鋪墊。
曲藝類小品在表演上更趨向于現實主義甚至是自然主義,人物自然必須遵從這一生活當中的真實,或者夸張過后的真實。演員在詮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當中,還應當深入理解人物的龐大繁復的內心世界,正所謂“越真實越復雜”,有一點偏差,角色就會浮于表面,難以讓觀眾產生共鳴。①好在過去的三十六年,我們的曲藝類小品舞臺上涌現了大量不同風格的小品演員,他們詮釋的是他們熟悉的任務或者就是他們自己。例如陳佩斯的底層小人物、趙麗蓉的唐山老太太、趙本山的東北農民。他們無一例外的都在細節上放大了他們所詮釋人物的特點,這個就是夸張后的真實。可以這樣說,曲藝類小品創作上就是“人物先行”,為人物服務的。而戲劇類小品則更注重“主題先行”。需要演員為整劇盡好責任。演員作為的整個戲劇作品其中的一環,作用是為了突顯最后呈現的主題。
當然,小品藝術從它的誕生開始就進行了多樣性的融合,例如曲藝類小品融合折子戲、拉場戲,戲劇小品融合先鋒戲劇,到現如今又將影視的手段搬上舞臺。小品在不斷的融合當中成長,而所謂曲藝類小品和戲劇小品中間的接線也越來越模糊。在不遠的將來,也許還有更多的藝術形式融合到小品中來,再將小品推上一個新高度。
注釋:
①于海闊.文化土壤與喜劇作品的特點 [J].重慶社會科學,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