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建晁洪娜
(重慶工程學院,重慶 400056)
在深化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為培養出更多社會所需要的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使學校的教學活動與企業的生產過程緊密結合,當前很多高等院校都紛紛開展了基于“工作室制”產學研的教學模式的探索,引入企業真實項目到教學活動中去,將教學、科研和生產融為一體,協同創新。在工作室模式中,對于學生考核評價方式是提升教學效果,強化專業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體現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因素。
在教學與評價過程中,課程綜合成績主要由期末考試成績決定,而平時表現成績卻只占很小一部分比重,“一考定成敗”現象非常嚴重。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單單只注重知識層面的講授,而除了對學生的平時作業有要求外,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性考核幾乎沒有,以終結性考核方式為主。這種重結果、輕過程的考核方式忽略了對學生實際操作應用能力的考查,也與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背道而馳。
在以往教學考核中,考核內容知識片面化,沒有將行業人才需求、專業前沿技術融入到考核內容中去,忽略了考核內容與實際項目之間的契合問題,不利于學生將課堂所學與實際應用對接。另外,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性較弱,學生以個體為單位進行作業,無法促進學生溝通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的提高。
“工作室制”采用項目式教學,學生在開展項目任務時,主要是對技能的學習和應用,涉及的理論知識相對較少。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只是講授理論或者實踐操作,而是將二者結合起來。教師要結合教學進度安排進行理論知識地講授,使學生能在實踐項目的過程中去理解和吸收理論知識。在課程結束時進行理論知識部分考核,考核內容可以包括該課程所有的理論知識,以此加深學生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每一個工作室都對應一個合作企業,工作室按企業模式經營,按時完成企業交付的項目任務,通過師生共同參與,將教學過程實施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充分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工作室教師以客戶和行業專家的認可度對學生進行終結性考核,以此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專業水平進行評價。同時整個項目過程又分多個環節進行考核,每個環節都有具體化的設計標準、效果要求和時間限制。分環節考核的越細,形成性考核就越具體化,課程所要達到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養目標才能正真體現。
一般在工作室中是通過團隊來完成實際項目、學科競賽項目的。根據具體項目的需求,以每個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項目分工,將項目任務具體化。項目考核將個人和團隊并重,實施個人自評和團隊互評。因此,工作室組建團隊一方面要考慮每個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項目的難易度,另一方面又要考慮成績評定等級的區分。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中,以職業崗位能力要求進行全程考核評價,考核工作室實際項目、學科競賽項目完成質量,從職業素養及專業能力方面進行評價。職業素養考核中,包括遵紀守時,工作態度嚴謹認真,尊敬師長,按時完成工作室各項任務,溝通能力,團隊協作以及責任心等方面。以項目分段環節為節點,對每一個分段環節進行一次考評,考核分為“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個等級。2次“不及格”的學生會被取消工作室學習的資格。專業能力考核分為專業課程知識考核和項目考核。專業課程知識考核主要是教師對學生專業知識的總結、技能操作熟練度和任務完成情況等方面的評價。項目考核是通過項目式教學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效結合。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