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玲
(江西省瑞金市金都小學,江西 瑞金 342500)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富有音樂美,講究押韻、節奏和旋律,讀來瑯瑯上口。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誦讀,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在讀中感受詩韻,體會情感,進而加深詩意理解。具體包括:一方面,教師要注意范讀。教師示范朗讀,可以給學生充足的美感享受,調動學生朗讀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因此,教師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范讀,化無聲的文字為動聽的聲音。另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熟讀成誦。引導學生找出韻腳,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停頓、重音,讀出古詩詞的語氣與氣勢,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音韻美。
比如,教學杜牧《山行》一詩,清新明快,節奏鮮明,基調積極向上。在教學時,筆者這樣指導學生誦讀: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字,突出了山的險峻,路的狹窄和綿長,在誦讀時要其字音由低到高,慢慢拖長,讀出蜿蜒曲折之感;“白云/生處/有人家”一句,若隱若現的白云下竟然有“人家”,令人驚奇不已,所以在誦讀時“人家”要語調要重一些,讀出驚喜之情;“停車坐愛楓林晚”中的“愛”和“晚”要拖腔,“楓林”音量升高,讀出面對美景的喜愛之情;“霜葉紅于二月花”中的“二月花”在誦讀時音量要稍微減弱,“花”字拖長后再穩穩地收住,讀出余味無窮。
理解讀意是解讀古詩的重要環節,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感知古詩詞內容,領會古詩含義。具體體現在:
一是引導學生自由誦讀古詩,結合文中注釋,同桌或小組間相互交流詩句意思,整體感知古詩內容。比如,在執教杜甫《絕句》一詩時,在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后,筆者提出問題:這首古詩你最喜歡哪一句?說說你的想法。學生熱情高漲,積極回答。有的說:喜歡“兩個黃鸝鳴翠柳”,你看黃鸝鳥在翠綠的枝條上歡快地唱著歌,多么活潑可愛;有的說:喜歡“一行白鷺上青天”,潔白的鷺鳥飛上藍藍的天空,這樣的畫面可真美……這樣,既讓學生感知了古詩內容,又理解了詩意。
二是引導學生馳騁想象,結合文中插圖,結合自己對古詩的理解,遐想意境,自由暢談,再現畫面,走進詩境,領會詩意。譬如,教學賀知章《詠柳》一詩,筆者這樣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你是詩人,你會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有的學生說:我看到岸邊一棵棵柳樹如同碧玉妝成,綠得發亮,綠得醉人。有的說:看到一陣微風吹過,柔軟的枝條仿佛是千萬條綠絲帶,又仿佛小姑娘的辮子,在微風中翩翩起舞……這樣,通過想象畫面,不僅深化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而且激活了學生思維,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古詩語言精練,字字珠璣,只有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才能挖掘弦外之音,把握古詩的內涵意蘊。在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咬文嚼字,用心品味和推敲語言,沉潛其中,進而體會語言之精妙,感悟詩人真摯思想感情。
例如,陸游《示兒》一詩為詩人的臨終遺作,語言渾然天成,如泣如訴,用筆跌宕曲折,真摯而強烈地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堪稱“千古絕唱”。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一個“元”,一個“空”,強勁有力地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但悲不見九州同”描寫詩人的悲愴心境,一個“悲”深刻反映了詩人未能親眼看見祖國統一內心的遺憾和不甘之情;“王師北定中原日”,筆鋒一轉,詩的情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表達了詩人熱切渴望收復失地、平定中原的信念;“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雖痛徹心扉,死不瞑目,但又充滿堅定的信念,傳達了詩人對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矢志不渝的信念、無限的希望和悲壯的心愿,流露出詩人在彌留之際深沉的報國和愛國之情,這是何等的執著、悲憤和感人?愛到此境,令人肅然起敬。
古詩知識的積累和運用,僅僅依靠課本古詩學習是往往不夠的,教師還需要注重古詩詞的拓展遷移,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擴充古詩詞的閱讀量,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才能豐富學生文化積淀。譬如,學習了李白《望廬山瀑布》后,筆者布置了這樣一個作業:同學們,想一想你還讀過李白的哪些古詩詞?請將這些古詩詞整理出來,并選取你最喜歡的詩句說出來。有的學生整理了《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庇械膶W生整理了《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庇械膶W生整理了《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樣,既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又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總之,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精髓,博大精深,言簡意賅,意境悠遠,內涵豐富,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在平時古詩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讀、知、品、拓”四部曲,進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