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2)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發展與推廣,民間音樂傳承人的培養逐漸成為研究的重點問題,對擴大鄉村文化振興理論內容與研究范圍有很大幫助,為推廣和普及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另一方面,站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角度對民間音樂傳承人培養問題予以分析和研究,可在大的理論體系下滲透民間音樂傳承人培養問題,系統的整理和歸納音樂保護與資源研發工作。
相較于國內發展史而言,在判斷我國鄉村社會的“興”與“衰”時,可從此背景入手——“唐宋時期”。唐宋時期,我國封建社會漸漸向黃金時代發展,鄉村農民依靠自己的雙手來維持生計,從而讓自己過上富足安穩的生活;鄉紳治理結構主要依附的是血緣紐帶,其結構框也越來越完整;孔孟之道、程朱理學為基礎的核心價值觀漸漸滲透到社會思想中。從經濟角度、政治角度、文化角度入手詳細論述了中國鄉土社會是如何成為盛世時期的。截止到元明清時代,中國鄉土社會開始走下坡路。元朝統治者采用游牧軍事統治手段來制服耕地不協調問題,使得中國傳統鄉土社會遭遇巨大改變;明朝專制集權,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發展歷程;由于受到清朝統治者的壓迫,中國鄉土社會日漸衰敗。在鴉片戰爭時期,各國侵略者強行入侵,面對這種壓迫形式,再次將中國鄉土社會推向風口浪尖。
在1990年,中國農村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特別是西部區域,使鄉村衰敗成為板上釘釘的事情。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推進,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我們的物質生活,改變了落后的現象,同時對中國社會結構與自然風貌有了重新認識。很多農村人到城市打工,增加了城鄉人口流動人數,青年勞動力逐漸向城市建設道路邁進,使中國社會框架發生變化,很多老人村、貧困村和空巢村隨之出現,留給人們的不是鄉愁而是鄉衰。
在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冊中民族音樂占據了一些比重,并且比重相對較高,凸顯了民族音樂在我國傳統文化遺產中的地位和價值。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心的工作人員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重點是活態,而靜態是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要素,活態保護的成分是傳承人。”然而依照文化部門發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代表名單來看,國內民族音樂傳承人在數量和年齡上受到限制,平均年齡超過標準范圍,所以當務之急是民族音樂傳承人的培養工作。現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然而怎樣保護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問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民族音樂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本質特點指的是人的行為軌跡和傳承方式,若沒有傳承,那么民族音樂就變得毫無價值。由于人體行為表現極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擾,為此指向性發生變化,導致民族音樂傳承鏈相對虧虛,如果出現裂痕就很難加以維系。實際上針對民族音樂傳承而言,培養傳承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不僅要保護好上一輩傳承人的工作,還要大力培養新的傳承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理念,為了將民族音樂活態性充分展現出來,需著力對新傳承人加以培養,提高民族音樂的生命力。
1.站在鄉村振興戰略角度對民間音樂傳承予以籌備。當地政府部門需在鄉村振興戰略中融入民間音樂傳承內容,以鄉村文化振興為背景合理配置資源、促進民間音樂傳承發展。詳細規劃民間音樂保護方案,大力推廣和舉辦民間音樂申遺活動。
2.大力宣揚傳統文化保護工作,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民間音樂保護的重視度。借助電視節目、網絡視頻和文化互動等手段傳播民間音樂,提高公眾對新密超化吹歌、河工號子、船工號子等民間音樂的認識和了解。
3.完善和調整民間音樂傳承人制度,進一步加強民間音樂傳承投入力度。應當建立民間音樂申報及篩選機制,將本地民間音樂目補充完整;完善民間音樂傳承人機制,為傳承人提供必要的經費補貼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應當完善民間音樂傳承人培養機制,不僅要完善“師傅+徒弟”的傳統培養機制,還應當推動民間音樂傳承人培養進學校、進課堂,在培養民間音樂傳承人方面運用現代教育制度。
4.加快民間音樂網絡化與商業化的發展進程,增加民間音樂傳承人的培養數量。一方面,應當推動民間音樂數字化建設,以視頻、音頻、文字等為載體傳承民間音樂,增加公眾對民間音樂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另一方面,應當加強對民間音樂文化的市場化開發,通過文藝演出、文化旅游、商業會展等方式傳承和發展民間音樂,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民間音樂傳承人。
5.明確民族音樂傳承人培養目標。
首先,對民族音樂傳承人予以詳細了解。通常情況下民族音樂的資源極為豐富,是各個民族在長時間的生存環境下所帶來的精神財富。民族音樂涉及面廣,如民族發展史、經濟生活、宗教信仰、民俗習性、道德品質等,另外還包括民族精神文明。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音樂庫中收集了大量經典曲目。在2001年期間,愛樂交響樂團曾在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演出,備受全世界人民的關注,充分表明民族音樂的無限魅力。國人只有充分展現民族音樂的自身價值,才能在中外音樂交流會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加大民族音樂傳承人的培養力度,讓他們繼承民族音樂的魅力,從根本上推動民族音樂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重點培養和深入了解民族音樂傳承人的價值。除了掌握民族音樂傳承人的自身優勢,還要加大民族音樂傳承人的培養力度。這些傳承人的知識非常淵博,可以全面分析和概括民族音樂的共同點和規律性,能偶獨立自主的分析民族音樂所帶來的魅力。民族音樂類型偏多,例如戲曲音樂、小調音樂、山歌、出嫁歌等,因此要求有能力的人才來加以傳承,他們非常喜歡和熱愛民族音樂,在探索階段可以深層次的剖析民族音樂的內涵,知道如何去總結和維護,由此讓民族音樂變得越發完整。將民族音樂滲透到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針對探討民族音樂傳承人而言,可對民族音樂不斷提煉和加工,讓民族音樂的生命力變得更強。
綜上所述,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農村農業發展的基本戰略,也是影響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此外,民間音樂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典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和鮮明的地域色彩。然而,在市場化、城市化、工業化發展中,許多民間音樂漸漸喪失了賴以生存的社會土壤,逐漸消失于人們的視野之外,于是民間音樂保護成了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的問題。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民間音樂傳承人培養是保護民間音樂的重要方式,對于傳承和弘揚傳統民間音樂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文深入研究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民間音樂傳承人培養,期望能為河南省的民間音樂傳承人培養問題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