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威海市環翠區文化館,山東 威海 2642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經過歷史演化保存下的較為完整的智慧寶藏,有著各種各樣的民族藝術和特色,與群眾文化相互促、共同發展。
《呂氏春秋》中有一篇文章就展現了古時的民樂,人們在演奏時,三人各拿著牛尾。腳下踏著足歌,互相歌唱舞樂。《公羊傳》中也有古人創作的情形,在饑餓的時候就唱著和糧食有關的民歌,在勞動的時候唱著生活中的大小事。古人生活的日常創作往往一種經典,為歌謠和詩歌文化的發展提供出良好的創作素材。魯迅先生曾說:前人一般是不言語的,但勞動時需要大家一起協作,這時就要有一個聲音來統一節奏和動作,逐步形成一種有規律的吶喊聲,就像伐木扛肩,幾十個人需要統一節奏和動作,就需要一個帶頭人來吶喊帶頭號,帶動后面伐木人的齊聲震動。這種是勞動者在勞作時口口相傳下來的,還有人用文字記載并留存下來,這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直到如今,少數民族膾炙人口的歌謠,砍柴人的伐木山號,各種歷史傳說等等,盡是古民對生活和人生的深層次的領悟,非物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為群眾文化提供了厚實的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必需要群眾文化這個平臺來繼承與發展。
實際上群眾文化引導非物質文化的進步和創新,非物質文化又進一步為群眾文化提供濃厚的文化基礎,部分非物質文化是前人在民間藝術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比如說民歌、繪畫、刺繡、舞蹈、戲曲及傳統手工技藝等等。很多民間藝術又有著艱苦復雜的實踐過程,比如,江河上的漁夫,常年日曬雨淋的在船上滑行,經歷了為生活勞苦奔波的痛苦遭遇,因此,他們更能體悟人生的起起落落,創作起來,靈感自然而出,這也就是為何大多民謠、歌謠都來自漁夫、樵夫這樣的人。
群眾文化對社會的繁榮發展有著重要的調節性作用,它提供了一個廣泛的大型平臺,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核心文化進行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科學民主、文化教育等。當前出現了很多民族模范村,響應國家對精神文明的大力推進,以非物質的傳統文化為核心,根據群眾文化在社會潮流方面的特性進行創新。比如,新疆維吾爾族卡姆藝術,是民間藝術在群眾文化的影響下而形成的比較大眾風格的藝術。最近,倡導地球村的發展,這是在可持續的基礎上,帶動非物質文化的齊頭共進,實現適應現代潮流的創新文化。
民間藝術的展現,是古人在固有家傳技術的發展,再結合社會新潮流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在人們視野中體現出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需要社會大背景的推動,出現在人們的事業中,否則,將淡出群眾文化的前沿。如小品和相聲,結合現代信息化媒體,進行全面的本質不變的創新,最終被接受,并得到了提升。
目前,國家大力倡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并且制定了各種保護措施,旨在調動人民群眾和相關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新時代的發展,帶來的是信息化的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卻忽視了非物質文化的發揚。需知非物質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寶藏,群眾文化工作者更是要以身作則,要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建設。國家的相關部門也要做好配合,在做好經濟建設的同時,做好有關非物質文化的傳承的相關政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外來文化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群眾文工作化者不能對此抱有異種眼光,文化本身是沒有界限的。群眾文化工作者如何保護、創新、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要正確認識其文化內涵,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去對待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用當今社會的經濟建設為基礎,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在在人們眼前,引起人們的興趣。
其次,國家還要號召地方部門和群眾文化工作者做好非物質文化的重要性演講,大力支持和關注傳統藝術文化。
最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那些損害嚴重的非物質文化進行復原、改進、保存,避免意外因素而造成失傳,當今社會群眾往往接受那些潮流的文化,對非物質文化認識不到位,這就需要倡導群眾學習、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
總而言之,群眾文化工作者要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避免因過于保守而遭受社會淘汰。如今的社會是出于一個大繁榮時期,經濟的迅速發展、文化的相互碰撞都會帶來極大的沖擊。因此,我們要重視群眾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緊密關系,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做好群眾文化工作者的本職工作,實現非物質文化的創新,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中永久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