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東改
(鄭州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1200)
城市一詞既是區別農村的一種生活狀態,也是一個具體的空間概念。城市作為人類文明集中呈現的重要載體,是人口,文化,經濟,各類產業高度集中的中心。當下的中國處于城市化發展的加速階段,城市的不斷膨脹發展,人口的增加,自然而然也驅動著城市公共環境設施建設的完善化配置,反過來公共環境設施各個層面的完善程度也影響著整個城市的形象、文明程度及現代化程度等。
城市公共環境設施是伴隨著城市的建設和社會的文明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承擔著人與環境的紐帶,在為人們的城市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時,也表達著城市的面貌和形象,既是城市空間的實用功能元素,也是城市環境的景觀要素。城市公共設施是公共藝術中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它與其他藝術一樣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它遍布我們的城市環境,是人與城市環境的樞紐,不僅美化著城市的街區環境也提高著城市的使用功效。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為我們喧鬧的都市默默地提供便利,為城市的每個街區增添色彩,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城市的多元化生活。
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為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生活提供了交流的場所,有坐臥,憑倚,儲藏,間隔等功能。人們在城市的活動不只是行走或站立,有可能運動累了或者被沿途的風景吸引需要停下來休息與觀望,那么休息座椅,導向牌,公交車站等等這些設施如同室內的各類城市家具一樣能帶給市民方便,是環境空間的組成元素,是充滿人文關懷與地域情感的社會環境氛圍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配置完善度是城市大空間環境的能否表現出城市人文特色、城市性格、城市形象、城市文化,以及文明現代化程度的重要載體。
公共環境設施是空間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既滿足著具體的使用功能,也起著裝飾和美化環境的作用,是營造自由平等、充滿人文關懷等美好社會環境氛圍的重要元素,在城市的發展中是一項重要的文明化程度體現指標。公共環境設施作為城市的一部分,也隨著人的審美變化、生活習慣的更改、日常活動的需要等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在變化中和城市越發的協調,同時也讓日益擁擠的城市變得有規有矩。
而今,伴隨著城市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精神層面對公共設施的需求更為高質量化和精致化,在現代城市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中,沉重的生活壓力下,人們對公共環境設施有了更多的要求,高質量的公共環境設施運用情感訴求來吸引使用者的關注,緩解公眾生活的壓力和精神的煩惱,使更多的市民感受生活的美妙和豐富多彩,提升公共環境設施設計在情感層面的精神內涵。
城市公共環境設施與城市居民的日常行為活動密切相關,因此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對公共環境設施的建設不能只滿足可用性的基礎要求,需更多的關注人們在使用設施過程中會產生的情感變化,通過公共環境設施中的情感成分更好的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同時不能忽視了人們在使用公共環境設施時的情感變化會波及到對城市環境的認可度,城市文化內涵表達的充分度。人的思想是無限的,心理是多變的,人的情感也是如此。人類對周圍事物的認知,對社會的行為以及人與社會群體的關系幾乎都受到情感的驅使與制約。因此在當下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建設不是單純的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更多的是通過有效的設計配置,向民眾傳達積極的情感關懷,讓人們進行舒適的體驗,從而達到身體放松心靈舒適的目的。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歷史底蘊和外在特征的體現,城市中的建筑物、公廁、公交站、路燈、垃圾箱、雕塑……每一個城市單體都能夠反映城市面貌,代表城市形象,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城市公共環境設施作為城市文化展現的主要“載體”,象征著城市范圍內地域的、傳統歷史的發展變遷與往昔。
城市的形象傳遞著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反映著城市居民的精神面貌,體現著城市的歷史文化。城市的公共環境設施是構建城市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環境設施并不單單滿足市民室外公共活動的需要,城市形象設計依托的不僅僅是大方向的規劃思想,更體現在城市細節表現中。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細節表達水平,對城市區域內整體形象的提升、凝煉發展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利于彰顯城市歷史、文化內涵與經濟實力。
此外,城市的文化氛圍需要公共環境設施的推進發展,公眾對于城市地域文化的需求和依賴程度決定了環境設施的發展水平。
當下,社會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為城市各個方面的發展帶來機遇,同時城市快速膨脹帶來的各種問題也日益凸顯。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已成為城市未來發展的首要事情,雖然城市形象的建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的而又相互交織的龐大工程。但從視覺審美角度來看,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形態、色彩、風格、材質等不同方面,作為考察城市靜態識別系統的載體,是傳達城市的人文、景觀、地域等特色的重要手段;從城市文明角度來看,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造型、場景組合形式、圍合形式、信息技術展示手段、廣告設施的使用性表達等多個方面,作為考量城市“以人為本”人性情感的有效程度,是傳達城市的文明內涵、人文關懷的重要窗口。因此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情感設計無疑是配合日益膨脹的城市規模的重要途徑,也是一種通過細節關注來提升城市整體形象的內在手段。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公共財富,城市公共環境設施應與這座城市相匹配,相兼容,相協調,使其能夠顯示出城市的時代風貌,地域特色,民風民俗,且具有適應本國、本民族、本地區的特點,增強人們情感聯系,推動城市經濟社會與文化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①。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與文化,也有獨特的性格。城市性格,指的是城市自身的形象和內涵。具有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氣質的城市,令人難忘,如北京的包容、上海的繁華、深圳的科技、成都的休閑、蘇州的精致……一座城市沒有獨特的性格,也就失卻了吸引靈魂的魅力。法國有一位地理學家說,城市就是一個景觀,一個經濟空間,一種人口密度,也是一個生活中心或勞動中心。更具體地說,她就是一種氣氛,一種特征,或者一個靈魂。城市的氣氛,特征和靈魂就是城市的性格②。
2005年由中國物資出版社出版,牛曉彥編著的《中國城市性格》一書中,對鄭州城市性格的定義是最中庸的城市,時隔13年的時間,今天的鄭州與2005年之前的鄭州相比已發生了巨變,鄭州的城市性格也發生了變化,我們又該如何定義當下的大鄭州?
城市性格的多樣性決定了城市公共環境設施應該是各具特色的,城市中大量存在的環境設施有力地支持著市民的室外生活,也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特質和精神。城市性格與環境設施之間存在著一脈相承的因果關系,環境設施的設計應該與所在的城市的性格和精神相符③。
城市像一個有機體,其發展過程在不同的階段按照一定的規劃目標與標準在不斷變化著。每個城市設計都有自己的歷史,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根據過去社會發展中城市的功能需求,空間布局、街道模式可以推出城市演變的過程。近代鄭州的變遷經歷了幾個不同階段的發展積累,尤其是8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鄭州出現了又一次城市建設和發展規劃的高潮。近年來鄭東新區的規劃和建設,調整了市區東部組團的面積,采用先進的規劃理念,使鄭州的城市規劃表現出雙核的城市結構,引領鄭州的發展前沿,為鄭州邁向大中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當下已然跨入了大城市發展的行列,城市框架和格局基本確立起來。
2017年2月7日,鄭州市政府正式公布《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17-2035年)》。該《行動綱要》提出,近期(2017-2020年),開啟鄭州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新征程,全面建成人民群眾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高質量、高水平小康社會;中期(2021-2035年),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躋身國家創新型城市前列,建成國際綜合樞紐、國際物流中心、國家重要的經濟增長中心等;遠期(2036-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城市。無論是近期目標、中期規劃還是遠期藍圖,任何一個階段的發展建設過程中都離不開對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關注。
城市在建設過程中要達到人民群眾認可的層面,首要的是城市發展中對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配置滿足,而這份配置滿足不僅僅是數量和類別等基礎層面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在使用質量,使用心理需求的高情感滿足,是每一個市民獲得城市居住的歸屬感和幸福感;同時很好的強化了城市的整體形象,塑造了城市的性格,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體現城市公共環境設施于城市居民于城市遠期發展的價值和意義。
注釋:
①任東改.城市公共環境設施的情感設計研究[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94-99+108.
②黃其兵,劉昊,汪妍澤.合肥市環境設施與城市性格的關聯設計[J].安徽建筑,2010(04):19-20.
③傅游磊.淺談公共設施設計對城市形象的影響[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0(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