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帥 合成剛
一、基本案情
2015年底,某鄉鎮民營A醫院負責人張某某(具有醫師資格)在未嚴格審查并核實翚某某的《醫師資格證書》《醫師執業證書》等行醫資質的情況下,草率聘用翚某某到A醫院工作,并安排翚某某負責醫院婦科臨床診斷及手術工作。事后查明,翚某某不具有醫師資格。2017年5月7日,患者楊某某到A醫院要求做終止妊娠手術。同年5月10日12時許,翚某某攜助手護士陳某對楊某某實施手術。手術中,翚某某使用剪刀剪胎盤時將楊某某的子宮、直腸、乙狀結腸剪破裂。手術后楊某某回到家中,至當日19時許,楊某某發現身體不適返回醫院。翚某某多次向張某某進行了匯報,稱手術做出一塊不明人體組織(不排除前面幾次對自己使用剪刀的事實進行隱瞞),并建議張某某安排患者楊某某轉院搶救。但張某某并未及時安排楊某某轉院搶救,而是安排醫務人員對楊某某身體進行多次B超檢查,并采取輸液、觀察等治療措施,讓楊某某留在醫院觀察治療。由于未能及時發現問題,至2017年5月11日9時許,張某某發現楊某某身體極度不適后才轉至省城醫院搶救治療,當日23時許,楊某某經搶救無效死亡。
經調查,A醫院手術醫生翚某某無醫師資格。經鑒定:(1)楊某某的死亡原因符合子宮穿孔,直腸、乙狀結腸橫斷性破裂,腹腔內出血、感染中毒性休克失代償期,失血性休克,彌漫性腹膜炎死亡;(2)A醫院重大手術失誤、延誤救治時機與死者楊某某死亡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屬于完全責任。
二、分歧意見
第一種觀點認為,張某某不構成犯罪。因為張某某全程均未參與手術,與患者楊某某的死亡并無直接關聯,故其不構成犯罪。
第二種觀點認為,張某某構成醫療事故罪。
三、評析意見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一)張某某涉嫌非法行醫罪共犯的證據不足
如果張某某明知翚某某沒有醫師資格,而仍然安排其從事診療活動,或者為其非法行醫提供便利條件致人死亡的,則張某某構成非法行醫罪的教唆犯或幫助犯(甚至是故意殺人罪的間接故意犯罪)。但現有這一事實證據不足,因為二人各執一詞:翚某某稱,其從未提供過任何醫師資格證給張某某看;張某某則稱:在醫院財務室,翚某某拿過貼有翚某某照片的醫師資格證給自己看,但看過后因疏忽而沒有復印保存。因此,根據證據存疑有利于行為人的原則,張某某涉嫌非法行醫罪共犯的證據不足。
(二)張某某在本案中至少存在兩個重大過失
1. 作為A醫院直接主管的負責人張某某,有責任和義務把好招聘醫師的關口,但因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的過失,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客觀上聘用了沒有醫師資格的翚某某從事診療活動,并且造成被害人死亡,存在重大過失。張某某的過失聘用行為是危險源。而“危險的制造者當然成為法益的保護者,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盵1]顯然,張某某沒有盡到危險源的控制義務。
2.張某某雖然沒有與翚某某共同為被害人實施引產手術,在得知手術可能存在問題后,張某某就有責任和義務對病人進行有效的搶救(這是基于其管理職責和業務職責而產生的作為義務),但張某某因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的過失而沒有這樣做。另一方面,張某某作為醫生,在翚某某向其報告后,就一直介入搶救工作,并對搶救工作進行指導和安排,這也說明張某某自愿接受了搶救被害人的義務。而“在自由的社會,一個人基于自由的意志選擇了對脆弱法益的保護事項時,就應當肯定其具有保證人地位?!盵2]即張某某既有救助被害人的義務,同時也有防止被害人死亡結果發生的義務,這是基于先前行為而產生的作為義務。因為“國民的行動給法益造成危險時,就必須防止危險的現實化,這是社會的一般信賴原則。”[3]其實,張某某的正確做法是應該立即將被害人送往權威醫院進行搶救,而不是僥幸的將被害人留在本醫院只作簡單的觀察、治療。事后證明張某某的搶救措施不但沒有起到根本、有效的搶救作用,反而拖延了搶救時機,最終導致被害人因延誤時機,搶救無效死亡。
(三)根據鑒定意見,被害人楊某某的死亡能夠歸因于張某某的延誤救助行為(不作為或慢作為)
事實上,“一個結果完全可能由數個行為造成,因此在認定某種行為是結果的原因時,不能輕易否認其他行為同時也是該結果發生的原因。”[4]根據本案的鑒定意見,可以分析,翚某某的非法行醫手術(第一原因)與延誤搶救時機(第二原因)都是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原因。如果只有第一個原因行為,而沒有第二個原因行為,即如果被害人得到了及時、有效的搶救,則被害人一般不會死亡(因為引產手術不算是重大手術)。因此,導致本案被害人死亡的原因有兩個:手術行為和延誤搶救時機,即正是由于這兩個原因行為導致了一個死亡結果(多因一果)。概言之,兩個原因行為都與死亡結果有因果關系,都應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四)張某某自認有責任并積極賠償
在案發后,張某某積極賠償了被害人家屬66萬余元(在接受訊問時,張某某稱這66萬余元完全由其個人賠償,而非A醫院賠償),并與被害人家屬簽訂了《醫療事故賠償協議》,即張某某認為自己有責任(應該包括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在刑事案件中,根據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及“先刑后民”的訴訟規則,一般來說,刑事責任是民事責任的前提,即如果沒有刑事責任,一般也不會有民事責任。那么,假如司法機關判定張某某沒有刑事責任(不構成犯罪),而非法行醫罪和醫療事故罪又都不是單位犯罪,那么,A醫院也就無需進行民事賠償(當然,從人道主義角度考慮的除外)。如此一來,本案被害人楊某某的死亡,只能完全歸則于翚某某個人,與張某某無關,這顯然不能被人接受。換句話說,如果張某某沒有責任,他個人憑什么要賠償被害人家屬66萬余元?如果張某某沒有責任,這66萬余元應當退陪張某某本人,而且醫院也不必賠償,這顯然更難以被人接受。
根據我國刑法關于責任主義和因果關系的原理,只要為死亡結果貢獻了原因力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就要為死亡結果負責(有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責任阻卻事由的除外),即張某某延誤搶救的行為與楊某某死亡的結果,二者之間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因而張某某也具有刑事責任。因為“能夠避免結果而沒有避免的,就必須將結果歸責于該行為人?!?[5]
綜合上列分析,張某某因過失而未采取及時、有效救助措施而導致被害人死亡的,則依法成立醫療事故罪(過失犯罪)。
注釋:
[1]張明楷:《犯罪論的基本問題》,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61頁。
[2]同[1],第58頁。
[3]同[1],第59頁。
[4]張明楷:《 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11版,第188頁。
[5]同[4], 第1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