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雪
【摘要】幼兒期作為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教師應努力利用語言教學活動,為幼兒提供有趣多元的教學模式,創設一個輕松、有趣的教學情境,并靈活運用好情趣使教學活動更富有神奇的魅力。對兒童來說,“情趣”既可以吸引幼兒保持高效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參與積極性,又有利于調動幼兒以愉悅的心態走進活動,發展能力、張揚個性、豐富情感,最大限度地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想象力。
【關鍵詞】情趣 語言教法 童心
《幼兒園指導教育綱要(試行)》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進行交流,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幼兒期作為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我們應努力利用語言教學活動,為幼兒提供有趣多元的教學模式,促進幼兒語言能力有效地發展。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運用好情趣則更富有神奇的魅力。尤其對小班兒童來說它既可以吸引幼兒保持高效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參與積極性,又有利于調動幼兒以愉悅的心態走進活動,發展能力、張揚個性、豐富情感。《貪吃的變色龍》是一節小班語言活動,該故事情節極具變化,吸引著孩子的興趣,故事畫面色彩不斷變化,也符合兒童心理年齡特點,通過兒童對色彩的興趣感知,巧妙的滲透語言借助變色可發展幼兒的語言和對色彩的認知感受。如何更好的發揮“情趣”在語言教學中的創新運用,促進兒童能力的發展呢?基于以上思考,在這節小班活動中,我進行了以下教育實踐。
一、創設瞬間“變色”,互動故事情趣
《綱要》指出,應“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當幼兒走進故事教學,孩子喜歡的“變色龍”點燃了他們傾聽的興趣,之后若以情趣來調動,會更有利于將幼兒推進層層深入的故事情境之中,幫助幼兒加深理解、體會故事情節。活動中,利用電腦軟件繪圖,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故事中“變色”的新奇、想象的及時呼應,幼兒邊看邊不由的發生著自己的語言表達,變色龍隨幼兒之語言發生著瞬間的“變色”。
小科技的運用,在師幼互動中傳遞著“變”的樂趣,也使故事的語言在幼兒那里就有了生命和活力。如配合著孩子的想象,小科技激發了孩子們說到:變色龍吃了一個咖啡色柵欄,咦,尾巴變成咖啡色的;變色龍吃了一個太陽,肚子變成了紅色的了;變色龍吃了一個船,舌頭變成藍色的了……在富有情趣的教學藝術誘導下,使存在個體差異的幼兒都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情緒情感,伴隨著集體興趣的涌動和積極參與的氛圍,趣味與語言發展形成了互動,從而促進幼兒于語言與故事的交流中進一步發展語言和情感。
可見,“情趣”策略的良好運用,滿足幼兒游戲心態的同時,無形中發展了幼兒大膽積極地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激發了孩子對色彩的感知和故事情節的認知興趣,樂在其中的領悟到了故事主題,體會到了故事“人物”的主要特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二、塑形融進“變色龍”,體驗故事情趣
小時候外出拍照,想要拍出各種仙女造型,不需要換裝,只要戴上頭飾站在美麗的仙女畫像身后,就會留念完美造型。相信很多人的小時候都有這樣的造型體驗,這個方法用到孩子身上,同樣方便又好玩。
《指南》指出,“幼兒語言學習與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幫助幼兒成為積極的語言運用者,在交往中逐漸學習理解和表達”。活動中,我繪畫了變色龍形象,采用鏤空頭部、拓印變色龍身體的形式進一步實施教學。果然,教具一出,馬上就吸引了幼兒的眼球,從而為幼兒提供了參與故事的機會。他們積極、躍躍欲試的勁頭真實映襯了教具好玩的實效、價值和情趣特色;一個個爭先舉手要當變色龍,可以大膽的“貪吃”:我吃了好多葡萄,我的尾巴變成了紫色;我吃了一個大香蕉,我的手變成了黃色……其他幼兒隨之變化拓印。孩子們樂此不疲的游戲著,親身感受變色的美好體驗,感受著故事延伸到自身的情趣和色彩的藝術。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幼兒語言又進一步得以發展,同時也為幼兒創造性思維的萌芽和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在兒童視野下,孩子易于將自己的情感轉移進入所感知的對象。借助于一個道具載體,引領小班孩子以“我就是變色龍”的心態走進故事角色,使其渴望表演故事的內心需求得以滿足,情感、表達參與能力也獲得極大的滿足和發展。
此外,活動中采用始終貫穿音樂《森林狂想曲》,幼兒伴隨美妙歡動、適合情節的音樂完全進入了故事,營造了一種漸入佳境的意境和氛圍,幼兒在音樂的襯托下自然的去傾聽、思考、交流,自然在其中體驗故事人物的聯想,感受真切,幼兒更加感受到故事情節的生動和參與故事帶來的美好心靈。
由此可見,情趣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一種教學思想,還應是一種境界。在語言教學中,教師應將故事情趣、幼兒主體情趣、情境情趣交融在一起,使幼兒在教學中體驗、感悟和享受故事,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幼兒有了對故事學習的情趣,就有了學習的內在動力,才能使我們的語言活動生機勃勃。幼兒在“淡化教育痕跡”中走進了“有情、有景、有趣味”的境界,使學習與情趣同在,參與和體驗并進,成長與快樂同行。
我們常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次教學更多的是對這句話的實踐探索和應用,圍繞活動中的“情趣”這一主思路拓寬了語言教學思維,“語言心理學”指出,語言一旦被個體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夠對認知的發展起到推動和加速的作用。運用好的藝術表現形式真正幫助了幼兒發展語言,培養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情感,這也完成了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的心愿:給孩子幸福的童年流變出更多美好而又快樂的情感能力的發展和活動體驗。
附一:故事
有一只貪吃的變色龍,看到東西就吃。有一天,他吃了一輛紅色的玩具車,尾巴變成紅色的了。他又吃了一張黃色的桌子,咦,身體變成黃色的了。他還是覺得肚子很餓,就走到外面,把一棵綠色的大樹吃掉了。這一次,腳變成綠色的了!變色龍走啊走啊,找不到東西可以吃,他就把自己的影子吃掉了。天黑了,咦,變色龍呢?天上的月亮又白又亮,變色龍一口就把它吃掉了。咦,你看過這樣的月亮嗎?
參考文獻:
[1]李月梅.利用區域活動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J].課程教育研究,2018,(25).
[2]涂繡春.環境創設對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性[J].教師,2017,(28).
[3]徐戎卉.合作共贏 誰與爭鋒——合作環境創設對幼兒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性[J].新校園,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