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紅菲
摘 要 大豆在我國種植廣泛,是非常重要的豆類。大豆的品質是當前人們關注的重點,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飽滿圓潤的大豆制作食物或者豆奶等飲品;而對于農民來說,更關注大豆的產量。雖然大豆在我國種植廣泛,但是很多農民依然沿用不科學的種植技術,大豆產量不高,質量也一般,有的甚至為了追求產量導致質量低于平均水平,效益不高,農民積極性也不高。基于此,從大豆實際種植出發,闡述大豆種植的基本要點,以提高大豆種植技術,促使農民增收。
關鍵詞 大豆種植;種植技術;田間管理
中圖分類號:S565.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5.012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物覆蓋率極高。但我國的農業種植技術發展相對緩慢,且沒有得到重視,導致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下降。大豆是十分重要的工業原料,也是我國重要的小雜糧,人們生活中很大一部分產品都是由大豆制成,例如豆油、醬油、豆制品等。因此,改善大豆品質、提高大豆產量對我國的大豆生產十分重要。當前,很多農戶對于大豆種植缺乏認識,單純地認為增加耕地面積和優化選種即可增產增量,而忽略了最為重要的田間管理,甚至有些專業的工作人員也對種植技術知之甚少,缺乏專業性。我國有很多糧食作物,受大環境影響,不僅是大豆,很多農作物的種植和培養都沒有一套完備的種植體系,相關技術人員和農戶的理論空白需要彌補。因此,要認清我國大豆種植現狀,從實際出發,普及大豆種植技術,在保證大豆質量的基礎上實現大豆高產。
只要將大豆生長的各個階段進行精細研究,對每個過程進行嚴格把控,就能實現大豆高產。在大豆生長過程中,各個管理階段的外部因素都會影響到大豆的產量,比如品種、種植地區、播種氣候、肥水比例、田間管理、病蟲害預防等,將通過實踐得出的理論作為參考依據,嚴格控制大豆各個時期的生長因素,做好田間管理工作,能夠保證大豆從幼苗期到成熟期穩步增產增量,從而促進大豆高產種植。
1 大豆種植技術要點
1.1 合理選地,科學選種
土壤是種子發育的場所,是植株健康生長的基礎,土壤中的養分是種子發育的必備條件。因此,選擇營養充分、地勢平坦、排灌條件好的土壤對于植株的生長十分重要,能讓種子贏在“起跑線”上。另外,大豆一般應輪作,避免迎茬或者重茬種植。迎茬或者重茬會影響大豆的正常生長,容易發生病蟲害,嚴重時還會影響大豆的產量和質量,而且種植過大豆的土壤在被之前種植的大豆吸收養分后變得貧瘠,短時間很難恢復,若再次種植大豆,土壤無法提供充足的養分,會導致植株發育不良,進而影響到種植產量,且成熟植株的顆粒也不飽滿;種植過的土壤也會殘留一些病菌,重復種植存在發病隱患,提高了發病概率,易泛災,易減產[1]。所以,對于種植大豆的土地,建議輪作,不要重復耕種,以提高土地效益。
大豆種植,土壤肥沃為基礎,科學選種是前提。
1)選種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要根據地區的土壤狀況、氣候條件,選擇適宜在當地生長的高產大豆品種。2)要選擇口碑好、生命力強、抗逆性好、成活率高、抗病性強的品種。3)農戶一定要通過正規渠道進行種子選購,避免買到假種子,耽誤種植。對于對播種不是十分了解或者播種經驗不足的農戶,一定要積極咨詢專業人員,不要盲目播種。
1.2 合理施肥,肥水均衡
合理施肥可以保證大豆正常養分供應,有效促進大豆生長發育。一般建議使用有機肥,一般在前茬大豆收獲后,將肥料撒施在土地表面,然后耕地,使肥料充分混合入土,并攪拌均勻。對于肥料用量和比例的把控要嚴格,一般施用氮磷鉀肥即可,屬于常用肥料。要注意地區的個性化需求,保證肥料充足,但不可過量,避免燒苗。大豆的根系十分發達,耗水量很大,甚至高于玉米和高粱,因此在施用肥料的同時也要注意灌溉。大豆苗期根系發育迅速,土壤濕度因保持在20%~30%,整個生長過程不能低于20%,所以,要根據不同時期的降雨量對大豆灌溉量進行合理調節,保證大豆充分吸收水分,健康生長。
1.3 精細整地,及時播種
播種前要及時勘測土壤條件,檢查好各項指標是否符合播種標準,精細整地,也可進行深翻處理,深度控制20~25 cm,不可過深或過淺,以免影響發芽率。把握好播種時間和播種量是大豆高產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太早或太晚播種都會對發芽造成影響甚至引起連鎖反應,嚴重時會導致后期減產。一般建議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氣候特點,因地制宜,選擇最合適的時間點播種。另外,播種前要檢測播種的土壤水分含量,一般在22%即可播種。
播種量需要根據播種面積來確定,同時也要考慮周全,將種子發芽率和成活率、田間損失等一并考慮在內。不同的播種地點大豆發芽率和成活率可能有所偏差,需要根據當地人的經驗來預估,確保播種成功。
1.4 中耕松土,查漏補缺
中耕松土可以提高土壤通透性,還能將雜草鏟除,防止土壤板結。需要注意的是,在中耕過程中,要注意不要傷及幼苗,尤其不要傷及幼苗根部,避免幼苗死亡。中耕需要多次進行,不可急躁。第1次在整地時進行,可同時除草;第2次要等到幼苗長到12 cm左右時,松土同時鏟除雜草,大約6~9 d后再深耕,松動土壤,多多上土,保證幼苗呼吸。另外,需要及時勻苗、間苗和補苗。大豆出苗后應保持科學間距,去除多余幼苗,間隔過大的及時補苗,出現死苗及時根除并更換幼苗,實時監控。與此同時,注意鏟除雜草,以免養分被雜草吸收導致幼苗生長不旺。
1.5 病蟲害防治
1.5.1 食心蟲
大豆食心蟲在大豆生長過程中十分常見,一般采用化學防治。可用敵敵畏熏蒸防治食心蟲,在成蟲暴發前期,每667 m2用80%敵敵畏乳油100~150 mL,選用秸稈長段浸足敵敵畏藥液,置于豆苗旁,即可熏蒸。一次熏蒸效果不佳,可再次熏蒸。
1.5.2 灰斑病
大豆灰斑病屬于豆類常發病,植株感染大豆尾孢菌真菌而致病。該病不僅影響大豆產量,還影響大豆質量,會致使土地減產10%左右,嚴重時會導致減產30%,減產量極高,為害巨大。目前主要進行田間防治,發病后及時用藥。一般來說,效果較好的藥劑有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和多菌靈膠懸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667 m2用量100 g;40%多菌靈膠懸劑每667 m2用量100 g。
1.5.3 細菌性斑點病
大豆細菌性斑點病致病原因為感染大豆細菌疫病假單胞菌,作用于幼苗、葉片、豆莢等部位,為害范圍較廣。目前來說主要防治方法為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灑1∶1∶200波爾多液,或者是30%綠得保懸浮液400倍液,病情嚴重的可噴灑2~3次。
2 結語
大豆不僅可作為食用油的原料,更是人們日常餐桌上的必備食品,是一種常見多用途農作物。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和大豆衍生品的需求,市場對大豆的需求量越來越多,栽種出產量優、質量好的大豆成為人們的最終訴求。通過總結大豆種植技術要點,能夠有效提高我國大豆種植的技術水平,促進我國大豆高產。
參考文獻:
[1] 譚玉秋.對北方大豆種植技術的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2(18):66.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