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霞(江蘇海安市城東鎮西場小學)
中華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在語言方面更是以普通話為基礎,形成了多個不同的方言區,可謂“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傳承,是濃濃鄉情的寄托,“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一首《回鄉偶書》承載著多少漂泊的游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但是伴隨著推廣普通話活動的大力開展,方言正在逐步衰弱,現在的許多孩子已經無法說出一口流利的方言了。
緣于一種熱愛,緣于一種執著,更緣于一種責任,在海安市城東鎮西場小學“十三五”課題“用地方文史資源培養小學生國家認同意識的研究”的研討活動中圍繞“海安方言”這一主題開展了一次綜合實踐活動,帶領孩子們在說、猜、誦、夸等系列活動中走近海安方言,識鄉音、誦鄉韻、悟鄉情,讓鄉音得到延續,并且展現它更璀璨的一面。
海安方言隸屬江淮方言,在發展演變過程中越來越豐富。我帶領孩子們尋訪周圍長者,并通過網絡、論壇、地方古籍等途徑搜集整理了許多富有特色的海安方言,編印成冊。在此過程中,我們發現了許多很有趣味的海安方言。
例如,“釜冠”,海安城鄉所有老百姓都稱“鍋蓋”為“釜冠”。在古漢語中“釜”指鍋子,“冠”指“帽子”,由“帽子”引申為“頂”“蓋”,因此鍋子的“帽子”就是“釜冠”了。海安方言的文化底蘊,可見一斑。
在海安方言里像這樣極富地方特色的詞匯還有很多,如“吾兒祿山”(不三不四)、“賴寶”(蛤蟆)、“爬爬凳兒”(板凳)等。我帶領孩子們通過猜一猜、品一品、議一議等活動,走近海安方言,理解它們的含義,挖掘背后的故事,讓海安方言在孩子們的生活中真正鮮活起來。
海安歷史悠久,是江海文化的源頭。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不少獨具特色的民俗民謠也一代代流傳下來。
在海安,每到元宵節就有“炸麻串”的習俗。當天晚上人們會點燃柴草扎成的火把,在自家田埂邊舞邊唱祖輩傳下的歌謠……
“正月半,炸麻串。人家的菜,洋錢大,我家的菜,盤籃大;人家的菜,生了癩,我家的菜,上街賣……”
通俗易懂的歌謠不僅表達了人們對風調雨順的渴求,而且節奏明快、朗朗上口。孩子們用地道的海安話誦讀吟唱并配上動作表演,興趣盎然,入情入境,在童聲鄉韻中感受著家鄉方言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海安,每有人家建房、結婚、建豬圈等,都有木、瓦匠在上梁、閉龍口等環節說一些祝福的話,叫“說歌子”。“說歌子”圖的是個吉利,采用的是一唱一和的方法,課堂上我和孩子們合作,再現“說歌子”的情景,品味其表情達意的獨特方式。
師:胎斧(斧頭)著地口朝上,生:好!
師:恭喜主家砌華堂(房屋),生:好!
師:東邊砌的金銀屋,生:好!
師:西邊砌的積谷倉,生:好!
……
師:從這一段“歌子”里你們讀出了什么?
生1:主人家將來會很有錢,東邊的房屋全都用來放金銀財寶。
生2:主人家將來不愁吃,西邊的屋子都用來放糧食。
師:是啊,有錢用,有糧吃,生活就富裕了。這段歌子詞表達了工匠師傅對主人家的美好祝愿!
海安人的童年是在祖輩們口耳相傳的童謠中度過的。
“哭寶兒上河西,河西奶奶不歡喜。拿鐵叉搗野雞,野雞飛,搗烏龜,烏龜爬……”
“唐僧騎馬咚來個咚,后面跟著個孫悟空,孫悟空真厲害,后面跟著個豬八戒……”
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謠,至今都是很多海安人心中最美的鄉音。朗朗上口的童謠加上孩子們自己創編的動作,或小組表演,或師生合作,歌聲、笑聲、掌聲在教室里回蕩。
家鄉海安歷史悠久,景色宜人。為引導孩子們更好地走近家鄉、了解家鄉、熱愛家鄉,教師設計了“大美海安代言人”活動,孩子們選擇海安的一景、一物、一活動、一美食,為它寫推介詞,并用地道的海安話向大家做推介。
孩子們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捕捉家鄉的美麗風光,用一顆敏感的心靈感受家鄉近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一聲聲稚嫩的鄉音表達著對家鄉的贊美和深情。
“海安方言”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激起了孩子們對方言的濃厚興趣,更把他們的目光引向了方言背后的地方民俗文化。也許由于現有知識和閱歷的制約,他們如今還無法深刻解讀海安方言的內涵,但這些打上了地方文化烙印的獨特語言一定會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熱愛家鄉、傳承文化的種子,啟蒙他們的家國情懷和民族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