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和
[1.溫州市質量技術監督檢測院,浙江溫州325007;2.國家鞋類質量檢驗中心(溫州),浙江溫州325007]
在產品標準中往往都會設置檢驗(或判定)規則的內容,其目的是指導生產企業如何判定產品合格與批產品合格,便于企業對產品質量與質量水平進行控制,是產品生產不可缺少的技術規范,在實際生產中顯得非常重要。然而,GB/T 31888—2015《中小學生校服》(以下簡稱GB/T 31888)雖然也設置了對批產品判定與控制的方法(檢驗規則),從表面看似乎對批產品的判定規定比較全面,也方便操作,但深入分析后發現GB/T 31888標準規定判定批產品合格的方法并不正確,存在誤導生產企業對產品質量控制的可能。
根據國家質量管理標準GB/T 9001—2016《質量管理體系基礎與術語》的定義,合格是滿足明示的、通常隱含的或必須履行的需要或期望;不合格是未滿足明示的、通常隱含的或必須履行的需要或期望。可以簡單地認為合格是滿足規定要求或符合標準規定,即單件產品合格是以產品的具體特征參數值大小作為考核指標,批產品合格是以單件產品合格的數量在這一批產品中所占的比例大小作為考核指標。也就是說,產品合格與批產品合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產品合格是對特征參數值的考核,批產品合格是對質量水平(一般用不合格率表示)的考核,產品合格與否并不等同于批產品質量情況。
在實際產品質量控制中,由于批產品的實際合格率是否達到規定接收質量限AQL值(在產品標準或內控要求中規定)是未知的,往往需要通過檢驗規則(即抽樣檢驗方式與判定方法)對批產品進行判定,從而達到控制產品總體的質量水平。然而,樣品合格與否與批產品質量之間的關聯程度取決于抽樣檢驗的性質、樣品數量的大小以及抽樣方案的設置等因素,這些檢驗規則與要求必須明確規定,且符合抽查控制理論和適合檢驗性質的規定。也就是說,抽查的樣品質量合格與否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批產品的質量情況,彼此之間的關系需要一些前置的性質條件[1],無論是監督、驗收,還是交易,由于性質不同,其前置條件有著不同的判定方法與程序,即便有相同的樣品質量信息,也會得到不同的批產品質量情況。
在GB/T 31888標準中,混淆了單件產品合格與批產品合格的內涵[2],同時也未確定抽樣檢驗的性質。在判定批產品合格過程中有判定批產品是否合格的方法,但無判定批產品是否合格的具體指標,以及對抽樣檢驗性質的說明,也未考慮樣品與批產品之間的關聯情況,而是直接用隨機抽取的樣品合格等同于該批產品合格,主觀認為樣品不合格就是批產品不合格,從而造成對批產品質量的誤判。換而言之,經過GB/T 31888標準中規定的判定方法所稱的“合格”批產品,其合格率究竟可達多少尚無法確定,甚至會出現經抽樣檢驗判定“合格”的批產品其合格率非常低的現象。
GB/T 31888標準中規定了19項安全要求與內在質量指標和1項外觀質量指標,其判定批產品是否合格的條件是:在批產品中隨機抽取4只樣本,其中3只用于檢驗水洗尺寸變化率、水洗后扭曲率、水洗后外觀、接縫強力和接縫處線滑移5項安全要求與內在質量指標的判定,1只用于其余14項安全要求與內在質量指標的判定;外觀質量的檢驗判定按照表1要求執行。

表1 GB/T 31888標準的外觀質量判定規則
然而,整個GB/T 31888標準中未有對批產品合格率需要達到多少才可判定批產品合格的考核指標的規定。也就是說,不管批產品的合格率是多少(即使有很多不合格產品存在),只要在批產品中隨機抽取的樣品檢驗合格就可判定該批產品質量合格的規定并不科學,需要進一步進行確認。
根據GB/T 31888標準的規定,考核的特征參數指標共有20項,分3種判定方法對批產品進行質量把關判定。
2.2.1 對水洗尺寸變化率等5項的檢驗判定
隨機抽取3只樣本進行檢驗,取檢驗的平均值作為判定依據,平均值符合GB/T 31888規定的指標要求,即可判定該批產品合格,否則為不合格。然而,在檢驗3只樣本時會出現1只合格、2只合格、3只合格或3只都不合格的4種情況,因而對應判定批產品的質量也會出現表2中的多種可能。

表2 3只樣本檢驗判定結果
由表2可知,樣本平均值情況就等同于批產品的判定結果,無法從樣本合格與否的概率大小來推導或估算批產品的合格率高低。換而言之,不管批產品合格與否,都不能確定該批產品的實際質量水平。
2.2.2 水洗后外觀和其余14項的檢驗判定
對水洗后外觀項的檢驗判斷規則為:隨機抽取3只樣本,若有2只樣本合格,就可以判定該批產品合格,即檢驗判定抽樣方案為(3;1,2);其余14項檢驗是按隨機抽取1只樣本合格就判定批產品合格,即檢驗判定抽樣方案為(1;0,1)。按照抽查控制理論和現行國家監督抽樣標準GB/T 2828.4—2008《計數抽樣檢驗程序第4部分:聲稱質量水平的評定程序》的規定錯判風險α等于0.05的要求,當(3;1,2)與(1;0,1)抽樣方案不通過時,就可判定(置信概率≥95%)被抽查批產品的質量水平大于12.5%與5%(合格率達不到87.5%與95%),判為不合格;而批產品通過(3;1,2)與(1;0,1)抽樣方案是無法估計該批產品的合格率大小,也就不能判定該批產品是否合格。
2.2.3 外觀質量的檢驗判定
對于外觀質量的檢驗判定,GB/T 31888標準并未規定合格率的具體考核指標,但要求檢驗抽樣方案按表1執行。根據國家驗收抽樣標準GB/T 2828.1—2012《計數抽樣檢驗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質量限(AQL)檢索的逐批檢驗抽樣計劃》的規定,采用反推法得知外觀質量的質量水平為2.5%,即經過檢驗通過的產品總體的外觀質量合格率可達97.5%,從而能實現對外觀質量指標控制的目的。
產品標準中規定的檢驗規則是針對批產品的,不是針對單件產品的,它是判定批產品是否合格的依據與方法。如果只是考核單件產品是否合格,無需設置檢定規則,只要該單件產品的各項特征參數指標符合產品標準的規定,就可判為合格品。因此,產品標準要控制批產品質量水平,必須要有接收質量限AQL值(一般以不合格品率表示)指標,由檢驗人員根據批產品數量,從國家驗收抽樣標準GB/T 2828.1—2012《計數抽樣檢驗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質量限(AQL)檢索的逐批檢驗抽樣計劃》中檢索到相應的抽樣方案(n;Ac,Re),對批產品進行連續檢驗,并根據檢驗反饋的信息不斷調整抽樣方案,從而達到控制產品質量水平的目的。
GB/T 31888標準規定的檢驗規則看似比較全面,操作也方便,但未嚴格按照抽查控制理論來制定設置的檢驗規則,除外觀質量的檢驗規則能起到控制產品總體的質量水平外,其余項目的檢驗判定不是以樣品合格與否等同于批產品合格的錯誤方式,就是采用無根據的抽樣方案進行判定,最終將不合格批產品出廠定義為“合格”。該檢驗規則不僅不能控制批產品質量水平,還會掩蓋市場上整體中小學生校服質量水平不高的事實。對此,質量監管部門和生產企業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