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強
摘要:在《三國演義》塑造的眾多人物形象中,諸葛亮無疑是塑造得最為成功的,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個,是作者在《三國演義》中耗費筆墨最多的藝術形象。在三國歷史中,他也是—個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一直處于作品情節的中心,當之無愧地成為全書的第一主角,作者將他塑造為+集智慧與忠誠為—身的傳奇人物,充滿神話色彩,本文主要是從諸葛亮的智慧與忠誠兩個方面進行討論,分析其人物形象及人格魅力。
關鍵詞:《三國演義》 諸葛亮 智慧 忠誠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鋪設了歷史宏大的場景,其中塑造了近千名人物形象且生動富有靈性。在眾多的英雄人物中,諸葛亮的形象給讀者的印象應該是頗深的,影響也較為深遠。同時,羅貫中嘔心瀝血,耗時耗力并濃墨重彩地描摹諸葛亮,可以看出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的核心地位。羅貫中將智慧、忠誠集于諸葛亮一身,充滿神話色彩的同時又凸顯其強烈的人格魅力。因此,從智慧和忠誠兩方面探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很有必要。
一、諸葛亮形象辨析
(一)歷史上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漢末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生于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十四歲便隨叔父諸葛玄離開家鄉瑯琊陽都,輾轉來到荊州投奔劉表。十七歲時,諸葛玄病逝。盡管此時諸葛亮年未弱冠,又與荊州劉表及大將蔡瑁都有親戚關系,但他胸懷大志,襟懷高邁,不愿托庇與權門,于是帶著弟弟毅然隱居于隆中,一面躬耕隴畝,一面關注國家大事,研究治國用兵之道,長達十年之久。建安十二年(207),奮斗半生卻屢遭挫折,依附劉表,屯兵新野,勢單力薄的劉備三顧茅廬,向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請教。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詳細地分析了天下大勢,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外結孫權,內修政治,待時機成熟,再分兵兩路北伐,攻取中原,以成霸業的戰略方針,在劉備的懇切督促之下,諸葛亮出山輔佐,從此成為劉蜀集團的棟梁,在歷史的舞臺上大展宏圖,創造出非凡的業績。
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劉表病卒,次子劉琮繼位,不戰而降,劉備敗走江夏。在此危難之際,諸葛亮主動要求出使江東,說服孫權,建立孫劉聯盟,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使劉備趁機奪得荊州江南四郡,不久又“借”得孫權占據的南郡。此后,他又協助劉備奪取益州,順利實現了跨有荊、益、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第一步戰略目標,使劉蜀集團達到鼎盛時期,從這來看,諸葛亮具有高瞻遠矚,清正廉明,把蜀漢管理得井井有條的精神,他有強大的勇氣和超高的智慧,獨立承擔起維系蜀漢國運的歷史使命而且他也不畏懼險,屢次北伐,始終對強大的曹魏保持了進攻的態度,善于治軍,運用權術,賞罰分明,并且除了這些品質之外,諸葛亮忠于職守,克己奉公,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堅持“和”“撫”方針和“攻心為上”的原則,迅速平定南中地區,較好地處理了民族關系。諸葛亮的崇尚品格,不僅深受蜀漢民眾的推崇,甚至還得到了敵方的敬重。在他的諸多優秀品格中,最突出的有兩點:一是智慧,集中體現在“隆中對”;二是忠貞,集中體現在《出師表》。總之,他確實不愧為一代賢相,名垂千古。
(二)后人眼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逝世以后的一千余年間,歷代胸懷壯志,關心國事的知識分子深情地緬懷和頌揚著他,廣大民眾一代又一代地傳頌著他的業績,各種通俗文藝也反復講唱和渲染著他的故事。羅貫中繼承了這種尊崇諸葛亮的社會心理,在史實的基礎上,吸收了通俗文藝的有益成分,加上自己的天才創造,成功地塑造了一個高雅、睿智、充滿理想色彩和藝術魅力的諸葛亮形象,使諸葛亮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光輝形象。這樣的諸葛亮形象,雖以歷史人物諸葛亮為原型,但已有了很大的變異,比其歷史原型更高大,更美好,不僅是古代優秀知識分子的崇高典范,而且是中華民族忠貞品格和無比智慧的化身。
后人對諸葛亮的評價由于立場和角度的不同,評價也各不相同,有好有壞,有高有低,但是數千年來,人們對諸葛亮的評價都是正面的,或許有程度的高低,但是都是清一色的贊揚。他忠于自己的事業,沒有個人權利野心,為實現統一大業,他嘔盡心血、戰戰兢兢、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且諸葛亮具有非凡的才智,濟世之才,忠誠之心,報國之情,為世人所仰慕,為后人所贊頌,成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閃爍著他的才華和智慧的不朽遺作《隆中對》《出師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一直在歷史的風中不停地奏鳴,在思想的時空中久久回蕩。千百年來,以至于歷史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百姓,都對他是一番申請,褒揚備至,賦予了無數動人的傳說,留下了無數贊美的詩篇。諸葛亮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相照、令人讀后感覺蕩氣回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他的一生可謂是蕩氣回腸,諸葛亮的確是一代英雄,是一個滿腹韜略,有勇有謀的智者,可以說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且他還是蜀國的頂梁柱,在劉蜀集團中起到一個關鍵的地位和作用。
二、智慧的化身——坐鎮劉蜀、軍事奇才
(一)在劉蜀集團中的關鍵地位
諸葛亮在劉蜀集團中處于了一個關鍵的地位,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歷史上的諸葛亮,盡管一出山就與劉備“情好日密”,受到劉備的充分信任,但是他在劉蜀集團中的地位卻是逐步提高的。赤壁之戰以后,劉備奪得荊襄四郡,諸葛亮開始任軍師中郎將;此時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早已封為漢壽亭侯,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諸葛亮的地位略低于關羽、張飛。直到劉備稱帝(221),諸葛亮任丞相,才正式成為蜀漢的頭號大臣,而且,在劉備稱帝之前,諸葛亮雖曾參與謀議,但大部分時間還是留守后方,足食足兵,從未統管國任何軍事。
然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卻一開始就把諸葛亮寫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權在握,指揮一切的統帥,大大提高了他在劉蜀集團的地位和作用。他出山不久,夏侯悖便率領十萬大軍殺奔新野,這是他面臨的第一場考驗。這時,玄德請孔明商議。孔明日:“但恐關、張二人不肯聽吾號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劍印。玄德便以劍印付孔明。孔明遂聚集眾將聽令,主公自引一軍為后援。各須依計而行,勿使有失。”(第三十九回)在這初出茅廬的第一仗中,劉備一開始便將指揮權交給諸葛亮;諸葛亮胸有成竹,一一調遣眾將,甚至連劉備也要接受他的安排。火燒博望的勝利,樹立了諸葛亮的威信,也確立了他指揮一切的地位。從此以后,他在劉蜀集團的指揮權牢不可破,從未受到過質疑。每遇大事,劉備總是對他言聽計從,文武眾官也總是心悅誠服地執行他的命令。諸葛亮的命令,誰也不能違抗。就連身份特殊的頭號大將關羽,由于違背軍令私放曹操,諸葛亮也要下令將他斬首;只是由于劉備出面說情,希望容許關羽將功贖罪,“孔明方才饒了”(第五十回——五十一回)。這些描寫,大大超越了歷史記載,使諸葛亮始終處于劉蜀集團的核心,地位明顯高于所有文武官員,而又使讀者覺得可信。劉備得到諸葛亮之前屢遭挫折,而得到諸葛亮輔佐之后則節節勝利,兩相對照,讀者不由得深深感到:劉蜀集團的成敗安危,不是系于劉備,而是系于諸葛亮。
(二)出神入化的軍事謀略
諸葛亮的智慧主要體現在他出神入化的軍事謀略上。赤壁一役,雖然是和東吳合力攻打曹國,但是一切軍事計劃,全都是由諸葛亮策劃,以吳蜀極少數部隊,迎擊曹操水路大軍八十萬,把曹軍打得落花流水。以孫權的力量,獲取荊州以作建國的基礎,這一戰役,關系蜀局很大。此外,“空城計”一事就獲得很好的體現,陰平一戰,諸葛亮的大兵被魏延帶去,只剩下一座空池,司馬懿軍臨城下,卻又不敢闖進,于是就有了千古流傳的“空城計”。
諸葛亮打過很多勝仗,這無疑是因為他的足智多謀,雄韜偉略,他有“懷經綸濟世之才”,在政治軍事斗爭中遠見卓識,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初出茅廬便于博望、新野打敗曹軍,聯吳抗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占荊州,取巴蜀,定漢中,速伐關,南征七擒孟獲,北伐六出祁山直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階段的成敗,都處處閃耀著他決策的英明和決策才智的光輝,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并確立了暫時的三足鼎立之勢。不論是草船借箭還是空城計,都體現出他出色的軍事才能,尤其是小說第一百零三回中上方谷司馬受困,孑L明將司馬懿引誘至上方谷,縱火燒之,如此絕妙之際,迫使司馬上當,原以為可以一舉殲滅,可不想天降神雨,孔明仰天長嘆。不論結果,我們只看過程,可以說孔明的軍事才能無人能及。在八十六回中,先帝劉備駕崩,后主劉禪懦弱無能。曹丕看準這個好時機,采用司馬懿的五路大兵四面夾攻蜀國,讓諸葛亮首尾不能就應,他這樣的策略看起來是很高明的,可以五路大軍難住的是劉禪等人,他們嚇得六神無主,殊不知諸葛亮料事如神,用馬超對付曹真,緊守西平關,用魏延疑惑南蠻之兵,讓李嚴亂其軍心,至于孫權,讓鄧芝與之結盟。諸葛亮就這樣輕輕松松把司馬懿的計劃打破了,讓人不得不佩服他“面對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氣質與智慧,不得不說才高八斗的司馬懿就是遜諸葛亮一籌。
三、忠誠的化身——“白帝城托孤”“秋風五丈原”
(一)“白帝城托孤”
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在我國古代是影響深遠的。諸葛亮出隆中之前,“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諸葛亮《出師表》),從受先帝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到白帝城托孤,從出任劉備軍師到后來為蜀相,整個過程表現出來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中國歷史上,真正與之相比的為數并不多。那諸葛亮的忠誠體現的第一個事件就是“白帝城托孤”,從這個事件中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謹慎,這個是諸葛亮決策活動的第一階段的“煞尾”,又是第二階段的“引頭”,后主乃無用之庸人,對諸葛亮視之如父,委以重任。此歷史典故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后,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后主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斬殺曹操名將夏侯淵,擊敗曹操,占據戰略要地漢中。在這樣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劉備部將關羽孤軍北伐曹魏,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威震華夏,圍曹仁于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后方空虛,東吳違背湘水劃界,在背后對盟友倒戈一擊,呂蒙以白衣渡江乘機奪取荊州,最后關羽被吳軍擒獲,遇到殺害,“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也開始走下坡路。劉備聽關羽被害后號召蜀漢大軍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被陸遜擊敗,劉備兵敗退回白帝城。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見諸葛亮等人托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一個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一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諸葛亮哭著說:“臣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從這個事件中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劉備特別的忠誠,而且做事也很謹慎,無論劉備托孤之辭世真心還是權術,他的這種做法,無疑是給諸葛亮增添了巨大的責任感,或者是沉重的心理負擔,所以“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為此,他必須戰戰兢兢,保證自己的決策是萬無一失的。
(二)“秋風五丈原”
諸葛亮對先主劉備的知遇之恩的報答,充分體現在他出隆中后幾十年奔走效勞的全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諸葛亮的忠誠體現的另一個事件就是“秋風五丈原”,這個是小說中通過諸葛亮自己的語言直接表達出來的情感。建興十二年(234)春,諸葛丞相率大軍由斜谷出兵,據守于武功五丈原,在渭水南岸與司馬懿對峙。丞相感到每次退軍都是由于糧草不繼,使自己的宏圖不能實現,于是分兵屯田,打算在此久駐。與司馬懿對峙百余日后,丞相積勞成疾,在秋風蕭瑟的八月,病逝于軍中,時年五十四歲。在五丈原臨死時,孔明說:“承昭烈皇帝三顧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馬之勞。”在這之后,丞相一身心系天下,憂國憂民,廉潔奉公,為報劉備三顧之恩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堪稱千古楷模。只是蒼天無情,在蕭瑟凄凄的秋風中,丞相“出師未捷身先死”。為后人留下無盡的嘆惋。他的一生完全是對先帝感恩圖報的一生,這不僅是他生命的全部,還很好地體現在他的后代身上,其忠貞不貳的精神無疑是后人學習的榜樣,北宋有忠心耿耿的楊繼業一家,南宋有忠心耿耿的岳飛一族。即使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忠誠仍然是構建文明、和諧社會所必需的。
四、結語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品格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從他的忠誠和智慧兩方面來看,他的忠誠感人,足智多謀和才華為世人皆知。忠于蜀國的政權,忠于興復漢室的事業,忠于劉氏兩代帝王,是振興漢室的臣子,這也成就了他千古名相的英名。總而言之,在《三國演義》中不單單顯示了諸葛亮忠誠的性格,更顯示了他的機智英雄,深謀遠慮,這種描寫,既是客觀合理的,又是充滿著激情的。諸葛亮的忠誠與智慧的鮮明藝術形象,獨特的人格魅力,在中國的文學史乃至千秋萬代的中國人心中永遠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輝,諸葛亮的形象被后人所敬仰,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后人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