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當下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出發,解讀在當前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環境中角色的轉變。文章強調,教師的言傳要注意方式,身教要身體力行,努力成為一個有情懷的示范者。
關鍵詞:角色;文化傳承;示范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2-007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070
語文是語言和文學、文化的簡稱。在當下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們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即語言的運用與建構、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文化的傳承與理解。當下之所以強調“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要改變語文學科多年來的不平衡發展。這就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傳授學生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多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的感知力。基于此,當下的語文教學就需要一線教師轉變教師角色。教師在課堂上不再做一名掌控者,要引導學生走進語文,要做一名文化的傳承者,以身為范,做一名有情懷的示范者。
言傳身教,為師者皆知其理。但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言傳”卻忽略思想,“身教”卻沒有傳承,兩者都沒有得到最恰當的發展。
一、言傳要有心
言傳歷來受教師青睞。雖然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不斷強化“生本位”的觀念,要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加強教師的引導,但不得不說言傳依舊占據著我們的課堂,很多教師為了體現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就在課堂推進中設置大量問題,讓學生逐個解決,最終完成。這樣的教學設置,乍看來,課堂推進很順利,學生的參與度也很高。但是,日復一日的教學下來,出現了一種教師眼中的“怪現象”——學生上課的時候對文本的解讀很準確,到了考場卻什么都不會。很顯然,學生的語文素養在這種語文課堂上,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如果我們對這種語文課堂細細反思,就會發現在這種課堂上有一個問題: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都差不多。雖說教師沒有“填壓”,但是,在課堂的把控中根本沒有給學生任何余地,很多問題的設置,不似引導,更像是一種向固定軌道的拉扯。學生只可以在一個設定的軌道上活動,沒有真正實現思想上的自由。
我認為,真正符合當下人才培養需求的教學,是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教師在備課中應該是一個策劃者的角色——策劃一節以什么為主題的課,讓學生有一個活動的范圍;在課堂上該是一個照明者的角色——于黑暗中給學生光亮,為學生“探路”提供幫助。過于詳細的講解和過于明確的指引都是對學生思想的束縛,都不是語文教學的本意。言為心聲,語文課堂上學習的文本,不論今古,之所以可以被人理解,都是因為它是可以“共情”的。
就以詩歌鑒賞為例,教師在課堂上完全可以把對整首詩歌的梳理省去,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己讀,課上就重點探究文本后站著怎樣的詩人。這個問題看似忽略了文本解讀,但實際上是給了學生對文本思考的空間,卻又沒有束縛他們的思維。學生可以從文本中的任何一句進行切入,深入探究。并且課堂上只有一條主線,教師不需要用疊加式的問題來不斷牽拉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用力集中,不易分心。當然這樣的課堂是學生在一個大圈圈里帶著教師走,對教師的各項素質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也就同時涉及身教的問題了。
二、身教要有力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示范在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現在網絡發展如此迅速,只要鼠標一點,會有各種風格的資料呈現,想要各種名家的示范都可以輕松搞定。于是我們的教學現狀就變成這樣:誦讀是詩歌鑒賞的重要方法,但那聲情并茂的朗誦,語文教師自己會羞于開口或懶于開口;作文重要就總是要求學生練習寫作,一遍又一遍強調作文的重要因素,但自己從來不動筆,或懶得下水;閱讀重要就強制學生閱讀,逼學生做讀書筆記,但語文教師自己的辦公桌上一年四季不曾見讀本的影子,自習課上語文教師抱起的只是手機。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是人文性超強的學科,與其說它是文化的傳播,不如說它是文化的傳承。既然是傳承,就該有點傳承的樣子,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僅僅是站在高處的指手畫腳,又何望學生能在課堂上全心投入真情演繹呢?
偶然在網上看到張悅老師執教的《故都的秋》的賽課視頻,對我的觸動很大。視頻中張老師在課堂的開場就自己配樂誦讀了文中的一段,她的表情和聲音都很投入。原以為類似這樣的“表演”,任誰看到都會噗嗤笑出來,可相反,我聽得投入,才發現原來這篇散文這么美,伴隨著這樣的一個開場,我完全沉浸其中了。這才想起在梁實秋先生筆下的梁任公在演講的時候,說到“先生的講演,到緊張處,便成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這才是有情懷的文化傳播和示范者,也難怪梁實秋先生在多年以后還記得梁任公的那次演講。
高中是學生各項能力和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擔負著重要的“育人育心”的責任,應該努力讓自己成為學高身正的示范者。
參考文獻:
[1]孫紹振. 名作細讀:微觀分析個案研究[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 劉晶晶.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及構成[J].教育探索, 2016(11).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劉真(1988— ),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研究方向: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