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語文學習的閱讀感悟,需要學生能夠自主閱讀、個性化感悟。學生的自主閱讀和個性化感悟不能讓文本語言作為唯一的感悟媒介,因為學生閱讀水平畢竟有限。教師給學生以思維的憑借顯得尤其重要。
關鍵詞:思維憑借;閱讀感悟;策略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1-012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1.107
平時的語文教學,人們都是喜憂參半。當學生產生精彩的閱讀感悟時,教師對學生多是贊不絕口;當學生沒有任何個性化閱讀感悟時,教師往往恨鐵不成鋼。語文教學的現實告訴我們:如果能夠多給學生思維憑借,那閱讀感悟的課堂就會在煥發學生生命活力的基礎上,活化學生的閱讀感悟。
一、給學生畫之思維憑借,活學生閱讀感悟
小學語文教材文本都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色,即多在文本中配置相關的插圖。有的是一幅,有的是多幅。一般說來比較長的敘事文本多為兩幅或者以上的圖畫。這些圖畫,有的是人物肖像,有的是相關故事情節的精華。這對學生產生閱讀感悟起比較明顯的促進作用。如果能夠比較理想地將此作為憑借,學生可產生比較理想的閱讀感悟;如果能夠將其憑借作用充分地發揮起來,學生則可產生精彩的閱讀感悟,甚至是諸多精彩的閱讀感悟。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放在小學階段進行教學,其難度還是比較大的,應和《一面》一樣安排在初中語文中進行教學。但編者將其安排在小學高年級段進行教學也是不無道理的。教學時,我們讓學生從相關讀物中去搜尋先生的肖像以及相關的生活照,學生所能感悟的方面就比較多。如小學生看到魯迅先生的濃濃眉毛,“隸”字胡須,手執毛筆的畫像時,感到先生相當的嚴肅,又相當的可親。正如先生所說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那樣也是先生一生的寫照。由畫及形的認識,由畫及文的閱讀感悟,學生的感悟則由淺表向深刻去挖掘。了解到魯迅先生是一位關心、愛護青少年的人,是一位熱愛勞動人民、憎恨舊社會的人,是一位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眾愛戴的人。
二、給學生言之思維憑借,活學生閱讀感悟
小學語文教材的篇目是一座用之不竭的富礦,篇目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人們精神意義上的楷模。不要說是小學生,就是我們成人去閱讀這樣的文本,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都是極為有益的。但限于小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不是很明確,生活閱歷和經驗也還不豐富,對文本所蘊含的豐富內容是不可能有所感悟的。即使人們讓學生多去進行文本字里行間的神游,其感悟效果也不會顯著。如果我們做出這樣的思考和實踐,即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可以促進學生進行有效閱讀感悟的短文,那學生的閱讀感悟則完全可以顯現奇效。如教學《詹天佑》,文章以“詹天佑”為題,重點記敘了這位著名科學家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跡——主持修筑京張鐵路,這是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為讀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愛國工程師的高大形象。但小學生對修筑京張鐵路的艱難多是不得而知的,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用簡短的語言介紹舊社會的艱難,讓學生在獲取到新中國成立前外國侵略、蹂躪、要挾中華民族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去閱讀文本。從而對詹天佑的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行為產生深刻意義上的感觸,詹天佑是杰出的,是愛國的。學生從字里行間對詹天佑的贊頌中產生這樣的感受:這完全體現著作者對中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贊頌。小學生學習《詹天佑》,能夠產生這樣的感受實屬不簡單。應當說,沒有相關言語的憑借,小學生多是不可能產生如此感受的。
三、給學生頻之思維憑借,活學生閱讀感悟
隨著優質均衡教育的不斷推進,學校教育條件在明顯提高,多媒體進入教學課堂,音視頻得以比較普遍地運用。這無疑給學生閱讀感悟的活化帶來相當便捷的手段,起到理想的促進效果。如果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人們多在相關的課堂教學中運用著現代教育媒體,但也并未顯出多少理想效果,那多是運用不當所致。從這樣的角度去說,給學生頻之思維憑借,當多去思考如何活化學生閱讀感悟的問題,當去實現給學生恰到好處的頻之思維憑借。如教學《窮人》時,先以課件呈現相關視頻形象,再讓學生去閱讀,學生所產生的感受就不一樣。如學生看到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的視頻,首先對桑娜產生一種同情心。讀著這樣的文本,“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 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在看過視頻的前提下讀文本,學生不僅僅能夠做好閱讀中輕重緩急的處理,還對文中的省略號的停頓也處理得相當理想。學生看視頻,讀文本,進入桑娜話語的字里行間,對桑娜所產生的感悟則顯得比較恰當,合情合理。學生感到桑娜的內心掙扎著,有自責,有擔憂,有欣慰,有害怕。學生們都感到桑娜是窮人,但心腸相當的美好。桑娜覺得作為鄰居,自己有責任去拯救兩個生命,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學生們都這樣感到,桑娜雖然也相當的窮,但在她的內心已經產生兩個孩子是生命中盛開的花朵之情懷。
參考文獻:
[1]陶紅松.讓學習成為“最愛”[J].小學教學設計,2017(3).
[2]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3]肖川.教育的使命有責任[M].長沙:岳麓書社,2007.
作者簡介:王軍紅(1975.11— ),女,漢族,河北隆堯人,中小學一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責任編輯 張宏麗]